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父母是否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01
“隔代幫忙”≠“隔代撫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四世同堂、兒孫繞膝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家庭生活中彼此溫暖、合理互助的一種形式。
現在,絕大多數老人都會幫子女照看孩子,這既是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是家庭成員間很現實的關懷。
但這件事應該做得有度,如果“隔代幫忙”變成“隔代撫養”,就會過猶不及,變成幫倒忙。
很多家長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帶孩子的任務“承包”給爺爺奶奶,即使生活在一個家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務,全部由老人包辦,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業餘角色。
更有一些沒條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乾脆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一週見孩子一次,或一月甚至一年見一次。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
母乳餵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
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些一頭霧水的家長,他們和孩子的相處有很多困擾,主觀上很想解決,但對於瞭解孩子這件事,既缺少能力也缺少興趣,所以改善也非常不易。
比如有位媽媽給我寫諮詢郵件,一封信基本上只有三句話。
第一句說她2歲的孩子經常哭,第二句問我這是怎麼回事,第三句直接索求答案“如何能讓孩子不哭?”從她這三句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她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何等沒有興趣。
還有一位媽媽,她說自己4歲的孩子在外面特別膽小,但回家卻經常發脾氣,不知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家長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或發脾氣,做了壞榜樣;
第二,是否平時對孩子管得太嚴太細,甚至有打罵,孩子心理受阻,就會膽小且脾氣不好。
她回覆說,你說得對,這兩種情況確實我們都有,家長確實有些地方做得不好。
可你沒回答我的問題,我的問題是怎麼能讓孩子在外不膽小、回家不發脾氣啊!
從這些家長的態度和反應可以看到,她們和孩子間隔著一塊玻璃,表面上看靠得很近,卻無法擁抱,無法溝通。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這些媽媽文化素質低,或比較笨,從我接觸過的家長來看,並不是這個原因。
很多人其實學歷很高,只是在和孩子相處時,顯得很“笨”。
追問這些家長和孩子的早期相處情況,大多是走了“隔代撫養”的路線。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應用她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
她只有真正對孩子有興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贏取他的情感,並保護他的利益時,才會有這種技巧。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血緣固然是一條紐帶,但僅靠血緣溝通親情,恐怕不夠。如果和孩子早期相處不足,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而這種聯結是有時間段的,錯過了就很難再建立新的聯結。
讓我們想一下,為什麼民間會總結出“寧死當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這樣一種真理般的俗語?
為什麼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維持到六七十歲,甚至80歲,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50歲左右?
這樣的設計,就是要保證一個孩子出生後,他的媽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撫養他長大成人。
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親,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
02
被嚴重低估的母子相處價值
女性角色在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中有了很大變化,由家庭人變為社會人。
幾千年前降落在草叢和獸皮上的孩子需要母親的懷抱,幾千年後在電子儀器監護下和高檔嬰兒產品包圍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生命最初的幾年,是人生的黃金期,幾乎奠定了孩子一生髮展的基礎。
不幸的是,很多母親卻在現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學歷高或事業心強的女性,由於她們過分看重自我奮鬥的價值,且嚴重低估母子相處的價值,不能很好地協調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會角色間的矛盾,經常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很輕易地放棄作為母親的義務。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這兩樣東西: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正常的生命潛能就有可能無法被啟用。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孩子出生後,本來奶水很好,三個月產假結束時,為了心無旁騖地工作,硬生生給孩子斷了奶,並把孩子交給婆婆帶。
婆婆雖然和她住一個城市,但離得比較遠,她只是週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頓飯,然後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愛說話,也很少帶孩子到外面玩,經常讓孩子看電視或自己玩,並且為了家裡的整潔,只讓孩子在專門闢出的“兒童房”裡玩,不允許到其他房間玩,邁出“兒童房”的活動基本上只限於坐在客廳看電視。
孩子語言障礙嚴重,基本上不會和人交流,且十分膽小,隨便一點聲音都會把他嚇得躲到奶奶懷裡,好久不出來。
對媽媽似乎沒有感情,很少表現出一般孩子對母親的親近和留戀,但情緒卻十分不穩,經常發脾氣或大哭。
這位媽媽後來帶孩子去醫院看心理科,被診斷為“自閉症”。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醫院心理科的醫生交流過,他說現在罹患自閉症、多動症等神經官能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就診的孩子往往有較為典型的成長經歷。
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由老人或保姆帶大。
而負責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對孩子管得太嚴,包辦太多,或經常把孩子交給電視機,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動交流,幾種原因加起來,很容易造成這些孩子的心智無法正常發育。
隔代撫養開始的年齡越小、和父母相處時間越短,孩子的症狀越嚴重。
“自閉症”當然是比較極端的一種情況,但即使孩子不得這病,也會因“隔代撫養”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
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見過這樣的例子,那些早期由爺爺奶奶或他人撫養的孩子,和父母間永遠隔著一層東西。
當時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她直到4歲才再次見到父母。
父母在她眼裡完全是陌生人,別人讓她喊爸爸媽媽,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來,為此遭到批評。
為了見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媽媽”,一個6歲的孩子,居然獨自藏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悄悄練習這兩個發音,尤其是“媽媽”這個音。
她說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們也想努力愛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後來克服心理障礙,終於學會了喊爸爸媽媽,但和父母的隔閡卻一生也不能消除。
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和父母之間永遠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間那種貼心貼肺的感覺,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孤兒。”
著名的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家庭生活中亦扮演了一個“瘋狂”的角色。
他不僅對妻子實行長期的家暴,而且對孩子缺少感情,居然宣稱孩子只是他用來做教學實驗的試驗品。
媒體之後報道了他的成長及自我剖析,讓我們看到隔代撫養如何在一個人生命中留下經久不愈的創傷。
李陽4歲才從外婆身邊返回與父母生活,一直到成年都無法喊出“爸爸”、“媽媽”。
父母對他也很嚴厲,經常罵他“笨蛋”、“豬”。李陽童年口吃,自卑懦弱,電話響他都不敢接。
少年時期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儀器出了故障燙傷皮膚,他都不敢叫出聲來,忍著,臉上留下永久的疤痕。
他自己這樣說:“自卑的一個極端就是自負。”“強硬是我以前最痛恨的,所以才會往強硬的方面走,因為我受夠了懦弱。”
即使他後來取得了人們眼中的“成功”,名利雙收,每天早晨起床後的半個小時,感覺非常恐怖,非常害怕,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活著沒有意義——李陽的心理後遺症非常典型。
童年時代在親情上的缺乏,讓他內心積蓄了太多負能量,這猶如一座被壓抑的火山,成年後必定會以某種方式噴發,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03
打拼事業不能不管孩子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但這不能成為自己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須知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對孩子用心,時間總會找出來,辦法總是有的。
如果此時的奮鬥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那麼對孩子的陪伴,實際是一種收益極高的投資,受益者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
避免隔代撫養,並不是說父母必須有一方辭職回家專門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們幫忙的價值。
能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一種幸運,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其實也很簡單,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見到父母,經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就可以。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一小時,孩子獲得的滋養就夠正常成長了。
我遇到過一些家長,他們持有這樣一種觀點,以前一家有幾個孩子,會出現感情偏差;但我只有一個孩子,是唯一的愛,我不愛他愛誰啊。
況且老人疼愛孫輩往往超過疼愛子女,所以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帶不會有問題。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有太多的例子說明,“唯一”並不能保證愛的深刻。
如果相守的程度不夠,哪怕只有一個孩子,親情照樣會打折。
在孩子小時候和他分開幾年,也許一輩子就無法親近了。
當下,隔代撫養的糟糕後果已顯現出來,但人們一直錯誤地歸因,最庸俗淺薄的說法就是“溺愛”——不靠譜的解釋除了誤導人,更讓人無法找到有效的預防手段。
很多人為了不“溺愛”孩子,故意對孩子嚴格,這對“隔代撫養”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這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不是得到的愛太多,而是太缺乏。
有一次,我聽一個正在少管所接受教育改造的16歲的孩子說起他失足的經歷。
他父母只有他這一個孩子,在他1歲時就外出打工,把他留下和奶奶一起在村裡生活,他每年只是春節期間能見父母一次。
算下來,他長這麼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總共不超過兩年。
他說小時候特別想父母,天天都盼著他們回家,但幾乎每次父母回來都鬧不愉快。
父母在短短的相處時間裡,總是想抓緊時間教育他,可是又不得法,所謂教育只是不停地指出他哪裡不好,告訴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每次十幾天的相處,還沒來得及彼此熟悉,父母就該走了,他記憶中所謂和父母的相處,就是父母不斷地挑毛病。
即使這樣,他也對父母充滿眷戀,在10歲時,有一次和奶奶鬧不愉快,一個人偷偷坐火車去深圳找父母,沒找到,流浪了幾天,被警察送回村裡,為此又挨奶奶一頓打罵。
父母在電話中也對他好一頓訓斥,沒有一點心疼的意思。
他說最令他傷心的一次是13歲那年,父母春節回來,看見他個子一下長高了,第一句話是:
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也總是不停地告訴他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很少向他表達愛和感情,這讓他感覺父母橫豎看他不順眼,自己在父母眼中真是不可愛,自此以後,徹底對父母失去希望,於是離家出走,開始墮落。
一般來說,無論爺爺奶奶多疼愛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近,孩子最依戀的,永遠是父母。
“我家這孫子,只是從他媽肚子裡過了一下。現在跟我比跟他媽還親!”
中國許多王朝的敗落,後代一代不如一代,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子皇女雖然含著金湯勺出生,而且自幼都配備著高水平老師。
但他們往往從嬰兒期就不和母親親近,吃奶睡覺交給奶媽,生活起居交給宮女,遊戲玩耍交給太監——奶媽、宮女和太監成了皇室後代的直接影響人和學習榜樣,不少皇室後代和奶媽的關係要超過和親媽的關係。
所以皇宮造就的,並不一定是善良漂亮的公主和瀟灑勇敢的皇子,皇宮也常常出產懦夫、混混和暴君。
心理和感情如果沒有獲得正常的營養,錦衣玉食、血統高貴,也無法讓一個人身心健康。
如果有人從這個角度來研究歷史,我想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滿足的人,越是變得敏感、斤斤計較。孩子的思念沒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
情感上的欠缺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癒的內傷,即使不出現品行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質量。
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或結婚後,不會和伴侶相處,要麼過分依賴,要麼過分苛刻,總扮演情感的傷害者和被傷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彆扭,難以和他人合作相處。
這些成年後的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
對父母來說,在一切養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
一切因出於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孩子學好漢語及中小學基礎課程,他們就把6歲的孩子送回國內讀書,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半年見孩子一次,準備到上高中再接回去。
父母送孩子回來時,為孩子置辦齊了一切,甚至牙膏都從國外帶回來,擔心孩子不習慣國內的牙膏。
他們周密打點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卻唯獨沒想當他們乘飛機遠去時,孩子內心有多失落,生活將出現怎樣巨大的缺陷。
有一次我又收拾出差帶的東西,圓圓在旁邊圍著我轉,她突然說了一句:“媽媽,你還沒走呢,我就開始想你了。”
想象一個小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大段時間地從他生活中撤出,這會讓他多麼悲傷!
很多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認為反正小孩子是愛哭的,離開爸爸媽媽,哭幾天就沒事了,習慣了就好了。
大多數孩子確實是哭幾天就不哭了,但這並不表明他們的感情已從挫傷中康復,心裡也許要哭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
父母是否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一套打通孩子全球視野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