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男孩最好的教育,就是“去媽化”

作者:夏小雨|來源:有書少年(ID:qzgongdu)
No
-mama-
01
微博上有一個被1000萬人圍觀的話題:千萬不要做強勢的媽媽。
圖片來源:微博,主持人@終伴
有人說,真的很討厭強勢的媽媽,好像非要把人控制,心理才會愉悅。
還有人說:媽媽強勢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孩子會承受非常多的痛苦。
當媽媽過度滲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癒合的傷痛。
因此,對男孩最好的教育,就是逐步實現“去媽化”,讓他們獨自面對風雨,堅強長大。
No
-mama-
02
“病態”母愛,是對孩子的囚禁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媽媽,她們拼命地用“我愛你”去幹涉孩子的選擇,用“為你好”去左右孩子的人生,用“擔心你”去擠佔孩子的世界,她們表面上是愛孩子,實際上卻將孩子牢牢地囚禁了。
孩子在身體上、生活上、精神上都是緊緊地束縛了,他們不能擁有自己的人生,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未來。
卡瑞爾•麥克布萊在《母愛的羈絆》中將這樣的媽媽稱之為“自私的媽媽”,她們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和訴求,她們給予孩子的,不是讚美和認同,而是批評和指責。
這種“病態”的母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方式:
•過度照顧
有些媽媽常常會說“他還是個孩子”,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了,她們也依然會覺得他還是那個需要照顧的嬰兒。本質上,她們無法忍受孩子的長大和遠離。
在過度關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沉迷於自己的保護傘中,他們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因此,沒有同理心,也沒有自理能力。
•關係錯位
在她們的眼中,孩子是實現她們施展夢想和抱負的“工具”,她們將自己未能完成的一切都強加在了孩子瘦小的肩膀上,她們在給孩子提供物質供養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們的精神寄託。
被剝削的孩子,或者敏感脆弱,或者自我否定,或者內向自卑。當她們的負面情緒找不到出口時,她們就會向內傷害自己,或者向外傷害父母。
•過度共生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說:6個月前的嬰兒和母親的共生是正常共生,而之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將最終指向分離,唯有此,孩子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和孩子過度共生的媽媽,她們模糊了和孩子之間的界限,在滿足自己“被需要”和“被照顧”的同時,也折斷了孩子遨遊天際的翅膀。
No
-mama-
03
好的教育,是逐步實現“去媽化”
無論我們有多麼的不捨,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也會離我們而去,他們將開啟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生活。
作為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漸漸遠離他們的生活,放開一直牽著他們的手,站在他們身後,目送著他們奔向更加寬廣的未來。
孩子成長的這四個重要時刻,一定要記得實現“去媽化”。
•7歲一年級,在生活上“去媽”
在湖北隨州庹家中心小學,一名年僅8歲的男孩盧陳延旭因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他從三年級就開始住校。
獨立的生活鍛鍊了他強大的生活自理能力,會做飯,會洗衣,妥妥的一個小小男子漢。
圖片來源:九派新聞微博
日常生活中,很多媽媽總是擔心做家務會耽誤時間,影響學習,並且,她們也擔心孩子做不好,反而會將家裡弄得一團糟。
但有研究表明,多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長大後,他們會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和責任感。
因此,媽媽應該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務中來,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10歲三年級,在學習上“去媽”
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媽媽患上了“恐輔症”,她們焦慮而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可是,有的媽媽卻輕鬆而自在,她們願意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園丁”,幫助孩子制定好學習計劃,引導他們獨立思考。
當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的時候,她們不急不躁,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力爭將每一道題弄懂弄會。
學習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要想贏得最後的勝利,需要的,是強大的思維力與質疑力,是持之以恆的耐力與決心。
而這些,都是需要媽媽和孩子一起,付出每一滴的努力,收穫每一分的成長。
•13歲初中,在社交上“去媽”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朋友的加持,但是,朋友是孩子的朋友,而非媽媽的,當孩子失去了獨立社交的機會,他們的朋友圈就會和媽媽的朋友圈重合,從而變成“不會交友的低智兒”。
電視劇《消失的孩子》中的袁午,從小在媽媽“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中成長。
小時候,怕耽誤學習,他被要求不允許交朋友,長大後,他在媽媽設定好的道路上行走,就連戀愛,媽媽也要提前幫他演練,生怕出錯。
圖片來源:電視劇《消失的孩子》
教育界有一個著名的“蝴蝶啟示”:蝴蝶的成長,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掙脫“繭”的束縛。在它奮力破繭的過程中,那些善意而多餘的幫助,會令它失去飛的希望。
儘早放手,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朋友,他們才能得到鍛鍊和成長。
•16歲高中,在空間上“去媽”
當孩子逐漸長大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不干涉他們的生活,不翻看他們的隱私。
作家劉墉就直言:我為兒子的臥室裝了一把門閂。  
他說,我發現,孩子的奶奶每次想進孩子的房間,總是站在門口禮貌地敲敲門“我能進來嗎?”還沒等孩子回答,奶奶就直接推開了門。
擔心奶奶的語言和行為會傷害到孩子,劉墉主動提出,要給孩子的房間加上門閂。
他說:青春期的孩子有他們的私密世界,如果總是提心吊膽,怕有人隨時推門進來,潛意識可能會造成傷害。  
在孩子的空間上“去媽”,就是給予孩子的一份尊重。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開始獨自面對世界,再不是從前那個需要事事呵護的嬰兒了。
•18歲大學,在選擇上“去媽”
綜藝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中,主持人問了董明珠一個問題:您培養下一代,希望他成為和您一樣的企業家嗎?
董明珠笑了:兒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絕對不強求他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不在乎他未來有多大的事業,我不會給他這樣的壓力。
圖片來源: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
同時,董明珠也對兒子提出了要求: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良知的人。
圖片來源: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
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一輩子站在他們身邊,為他們保駕護航,為他們遮風擋雨,而是給他們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能夠選擇並且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放下了“對錯”的標準,孩子才能選擇他們喜歡的,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也就是“正確”的道路。
No
-mama-
04
愛要不計回報,更要適可而止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要從“近”及“遠”。
這個“遠”,不是心理上的疏離,更不是情感上的冷漠,而是溫暖的支援和永遠的守候。
站在孩子的身後,目睹他們的成長,祝福他們的奔跑,不靠近,不打擾。
孩子需要時,隨時都在,隨叫隨到,給他們最有力的支援。
孩子不需要時,深耕自己,強大自己,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學會退出,懂得遠離,才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擁有獨立和自由,他們也才能在家長深厚的愛中,茁壯成長,向陽生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