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P商業化「落地」帶路!高階泊車前裝佔比首次突破50%

從高階智駕到無人(監管)駕駛,前裝賽道正在嘗試從低速泊車場景進行突破。
1月13日,深圳機場成為國內首個正式允許「自主泊車代駕」商用試點的標杆案例;作為該專案的首個合作伙伴,華為乾崑智駕泊車代駕VPD(Valet Parking Driver)也成為國內首家拿下大型機場停車場官方許可的供應商。
按照計劃,後續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的車型,車主在深圳機場的指定區域可以啟用泊車代駕VPD自主巡航泊車和一鍵召喚兩大功能,實現到機場趕飛機快速停車、返程後快速上車的場景需求。
“華為乾崑於業界首個提出並實現了VPD泊車代駕商用,此次在深圳機場的商用試點發布,是智慧駕駛領域裡程碑的事件,也是我們邁向無人駕駛非常關鍵的一步”。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強調。
當車主到達機場停車場下客區,下車後透過手機APP操控,選好目標車位即可奔赴候機廳。泊車代駕VPD會自主巡航並準確泊入目標車位。同時,在低速行駛過程中,車輛可自主會車避讓、禮讓行人,並在目標車位被佔時自尋空車位,提高機場停車場內停車的效率。
同時,當車主飛行落地到達深圳機場時,泊車代駕VPD還支援一鍵召喚功能。車主可直接透過APP讓車輛自主泊出並智慧巡航到停車場上客區,實現“召之即來”,提升尋車效率。
更關鍵的是,藉助此次商用化落地試點,未來華為乾崑還將推出“泊車無憂”權益,來保障功能的便捷性與安全性(目前,深圳機場採用的是固定車位用於代客泊車服務試點,後續是否會全面鋪開,還是一個未知數)。
這意味著,相比於目前不少車企單方面推送泊車代駕功能(與停車場沒有任何關聯性,也沒有得到相關業主和運營單位的許可),華為與深圳機場的商業化合作,正式開啟對自主泊車代駕功能的雙向許可。
就在去年底,華為乾崑智駕ADS 3.2版本正式釋出,其中,泊車代駕VPD功能正式開啟全量推送,支援車輛自主停車找位、召喚車主到上車點、遠端挪車等。不過,目前,上述功能在華為方案落地車型上仍需要車主付費選裝。
其中,華為的方案還首次在業內實現泊車與燈光顯示的互動,首創的「VPD泊車燈語」功能可以在泊車代駕場景中投射“禮讓中”“臨停等待”等資訊,方便周圍的行人和車輛識別車況,提高安全性。
事實上,AVP代客泊車並非新鮮事物。
幾年前,不少供應商和車企也在嘗試功能落地和最佳化,包括早期一些廠商嘗試的停車場改造方案(比如,博世和賓士合作的車端+場端融合的試點)。
不過,截至目前,大多數車型的功能仍僅停留在停車場記憶泊車(VPA )階段,包括跨樓層以及有限距離的無監管自主泊車。此外,泊車系統需要提前進行泊車路線的預學習,同時,記憶路線數量有一定的上限。
此外,特斯拉是全球首家推出智慧召喚(Smart Summon)功能的車企之一,車輛可以自主從停車位泊出,開到車主身邊或車主手機上所指定的位置,不過,車輛在移動過程中,車主(監管責任)需要保證車輛在視線範圍內。
去年底,特斯拉官方微博宣佈,計劃在中國市場上線高階智慧召喚(ASS,Actually Smart Summon)功能,支援車輛從橫向、豎向、斜方等多種停車位自動泊出,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App遠端“召喚”車輛。
公開資訊顯示,ASS是舊版本(智慧召喚)的一次重大升級,除了徹底啟用純視覺感知(無需藉助USS),還將首次在業內啟用端到端方案用於低速泊車場景,尤其是解決泊車場景中,較窄車道存在的兩車相遇博弈的常見問題。
不過,不管是APA還是HPA、AVP,仍需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比如,斷頭車位、狹窄車位、異型車位、機械升降車位的成功泊入率、車位識別精準率、泊車速度,以及在各種複雜停車場地、人車混流場景下的低速行車安全保障。
尤其是部分新勢力開始主推高階泊車功能的背景下,2024年多家車企都被爆出數起和泊車功能相關的小插曲和事故。
一些車企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這樣描述,“事故確實屬於小機率事件,我們同步針對該項弱勢場景下的軟體感知效能,進行了專項提升及現場測試驗證。”
有意思的是,就在特斯拉宣佈在美國市場逐步釋放高階智慧召喚功能後不久,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宣佈對這項功能開啟事故調查。原因是,有車主投訴,該功能造成一起車禍。公開資料顯示,車輛在使用該功能時未能檢測到特定障礙物或其他停放的車輛,導致事故發生。
但,從場景高頻、使用者剛需的角度來看,「城市泊車難題已經成為使用者出行場景中最大的難題之一,對於智慧化的需求自然也最為迫切,並且使用率也會遠高於其他功能。」魔視智慧創始人兼CEO虞正華表示。
作為軟硬一體的全棧式自動駕駛產品方案供應商,魔視智慧的MagicParking™泊車系列產品覆蓋了從自動泊車(APA)、記憶泊車(HPA)到L3/L4代客泊車(AVP)等一系列智慧泊車方案,並陸續在廣汽、比亞迪、長安、北汽等多家車企取得前裝量產定點。
同樣,在終端新車前裝搭載資料方面,泊車功能也開始呈現新的變化。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APA交付350.48萬輛,同比增長22.10%;不過,另一組資料更能說明市場的分化(傳統單一基於USS的低階泊車輔助正在被淘汰)。
其中,高階泊車(RPA、HPA等)交付佔比接近30%,同比增長64.04%,遠超APA整體市場的平均增速表現,進一步凸顯高階市場需求正在成為增量主力。尤其是艙泊/行泊一體等新方案的陸續落地,持續帶動功能搭載增量。
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1-11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APA交付425.46萬輛(前裝搭載率為21.07%,較上年同期提升約5個百分點),同比大幅增長37.17%,較上年同期增速進一步放大;其中,高階泊車交付佔比更是首次突破50%,達到53.07%。
在具體的車型品牌方面,包括華為鴻蒙智行(問界、智界、享界)、阿維塔、埃安、比亞迪(包括騰勢)、領克、深藍、小米、智己等十幾個品牌的多款車型均提供了AVP代客泊車的功能配置(選裝為主)。
同時,隨著高階全場景智駕從「開城」競爭升級為「車位到車位」,泊車能力的增強也成為頭部車企的當務之急。比如,和高速行車技術同源的端到端代客泊車,包括模擬真實使用者的倒車避讓,以及當本車行進過程中遭遇空間受限時,可自主倒車騰挪。
更為關鍵的是,端到端大模型,由於去掉了中間模組計算和訊號傳輸的時間,所以系統響應更快。這意味著,泊車的效率還將大幅度提升。而這也是常規智慧泊車功能經常被使用者吐槽的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