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2024年12月28日,筆記俠舉辦的“第五代企業家互生論壇暨柯洲和他的創業者朋友年度演講”案例系列。 責編 | 永安王 排版 | 蕭瑟 第8794篇深度好文:4695字 | 10分鐘閱讀
《第五代企業家·行業智慧答案》系列:
洄游科技
筆記君說:
2024年一系列【年度演講】已經落下了帷幕。
劉潤、任澤平、蕭大業、崔璀、雷軍、柯洲、吳曉波、羅振宇等IP先後登臺,並都在影片號同步直播。經統計,在所有的影片號場觀資料中,羅振宇影片號以920萬人遙遙領先,柯洲創業圈影片號超300萬人緊跟其後,排名第二,吳曉波頻道、雷軍、劉潤、澤平宏觀影片號分別以200萬-280萬區間場觀位列前六。
自2022年起,柯洲年度演講到2024年已是第三屆,柯洲和“新商業服務平臺”筆記俠全新定義了基於全球化、數智化和智慧化的第五代企業家。
以下是已釋出的演講案例,分享給大家:
上海洄游科技是國內首家跨境靈活用工平臺。通俗來說,就是協助企業完成薪資發放和個稅管理,統稱薪酬管理。
在這個方面,美國有一家公司叫Deel,做的很成功,3年內做到3億美金的營收、120億美金的估值,是10年內同行估值增速最快的企業。
張強相信:未來,薪酬支付將會是一個萬億級美金的市場。

但是為什麼張強做這件事情會有機會呢?張強在這件事上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思路?
一、薪酬支付的客戶都有哪些?
我來具體說明一下,洄游科技的客戶群體有三類:
第一類是成熟的中資跨國企業和中國品牌出海企業,行業範圍涵蓋跨境電商、出海營銷、國際物流、泛娛樂出海等;
第二類是在大陸有用工需求的境外公司;
第三類是為境外企業提供中國人力資源服務的外包服務商,他們負責把中國勞動者推廣到全球。
張強是一個i人,他天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行業未來演變的觀察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行業的機會和痛點。
有什麼機會,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是因為他觀察到,在國際上“非牛體組織”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了。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人力資源在國際上存在競爭優勢,比如IT人員,美國的人力成本與中國之間存在3-7倍價差。大家都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人力資源的窪地,比如在有同樣能力的條件下,大家更願意找中國的工程師。
疫情加速了居家辦公,湧現了很多靈活就業人員,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為某個企業的某個目標、崗位職責提供專業技能的服務,線上辦公就業理念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跨區域管理、跨國管理,在以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目前,在技術加持下更加方便。

其實在國內的跨境公司也有類似需求。
以往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一定是先安營紮寨,先設子公司,但是在今天,這種投資方式屬於重資產投入,風險太大,並且現在市場環境變化太快,一旦市場不好,沉沒成本很高。
所以現在外資企業進入新興市場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假設有一個歐洲品牌想進入中國市場,會先在中國招聘一些兼職人員,做一些線下產品銷售,試試水,如果效果不錯,再匹配全職人員,逐步拓展。這比投入一筆大錢租賃場地、裝修等等,成本小很多。
這些現象發生的背後,其實就是一類正在崛起的商業組織。
這類組織是以任務為導向的組織,既保持組織的靈活度,又保持組織的凝聚力,這叫做“非牛體組織”。
非牛體,是“非牛頓流體”的簡稱。“非牛頓流體”是一個物理學概念,這種物質同時擁有固體的一些特性,比如堅硬,還擁有液體的一些特性,比如靈活。
目前,有很多web3.0、AI公司,以及美國的Deel都是這種組織。當前,Deel公司幾乎將所有的服務都外包,從比例上來講,可能只有1%左右的核心高管是全職僱員。這家公司當前全球有3000多人,可能只有1%,大約30人左右,是全職僱員。
他們公司主體簽約的勞動關係,是核心的一些職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偏服務型的公司與員工,更能夠接受這樣的工作形式。
非牛體組織作為一種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其實都源於三個大背景。
第一,外部商業環境競爭,日趨激烈;
當外部商業環境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會導致企業主動或被動的,需要變得更加靈活,要降本增效,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舉個例子,過去,一些商超賣場裡面有很多促銷人員,原來他們會簽署勞動合同、固定工種,然而現在隨著外部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企業被迫降本增效,不得不將僱員零工化,很多固定工作人員被迫成為“零工人員”, 內部人才外部化。
並且,出於降本增效的考慮,這部分企業讓自己的職能中心越來越小,把一些可外包業務範圍,變得越來越大。
第二,全職和兼職人員的共同僱傭,是一個大趨勢;
國內一些35歲以上的IT技術人員被裁掉以後,怎麼辦?可以為國內的外包網站服務。數字移民實現了工作形式的靈活性和個人發展的自由,換了一種“活法”。
比如比較火的數字移民職業,包括自媒體運營、創意設計、技術開發、數字營銷、線上教育、平面設計師、內容創作者等等。
數字移民越來越多,2022年,全球數字遊民數量已達到3500萬人。2023年底,中國大陸地區的數字遊民和潛在數字遊民人數大約在7000萬到1億之間。預計,2035年,全球數字遊民的數字會超過10億。
全球商業分工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細,有利於大規模化協作。
第三,員工與僱主的工作觀念正在發生變化。
從員工端來看,過去大家都希望能有鐵飯碗,如果鐵飯碗被打破,那就得籤個勞動合同才有保障,或者說心理上才能夠滿足。
現在,已經從要求“鐵飯碗”的工作這樣的外部保障,到逐漸變成靈活用工式的自我保障,從外部營造的安全到自我創造的安全。
而從企業端來看,歐美有很多初創型企業,即便只有一個從0到1的商業設想,他們就會開始找外包服務商,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人才,而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換句話說,當前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選擇外包服務來降低自己的固定支出,是因為公司的業務可能會頻繁調整,所以為了避免產生長期固定成本,以及便於未來業務的靈活調整。
因此,未來的商業組織在面臨更加嚴峻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時,會反過來要求自己變得更加靈活,以任務目標為導向,朝著“非牛體組織”的方向演變。
張強看到了非牛體組織的演變,看到了企業想做要做。但是,要做和做好從來都是兩件事情。
其實,選擇非牛體組織的實施,只是看起來門檻越來越低,但對於核心管理層而言,對管理的水平要求更高,必須要非常懂管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設計和成果拆解;
管理層必須要非常懂自己的業務,確保能把每一個環節、流程拆解下去,把大專案拆解成一個個的小專案。
舉個例子,一個品牌要運營、要發展,基層員工可能是對一個具體的指標負責,管理層一定要能夠拆到指標層面上,一定要拆到可量化的層面上,可能是知名度,或者說粉絲轉化率。一定會有具體的拆解指標,能夠讓管理層定量考核。
過去有很多業務,之所以做外包失敗,或者說結果不滿意,很大的原因就在於管理者自己沒辦法評估。
對這種組織而言,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管理者自己不懂業務、無法拆解指標,就很難打造這樣一個組織。
·激勵分配、組織牽引力和文化塑造。
因為僱員平常不在一起,所以這樣的組織一定要有很好的願景使命,以及文化氛圍來去牽引大家、凝聚大家。
當組織內有配套的激勵機制和未來發展的使命願景驅動,這樣的組織一定會越來越好。
Deel提出一個觀點:for future HR(未來的人力資源),儘管這家公司採用的是靈活用工的方式,但是人員流失率很高。為什麼?因為KPI的考核很重。
他們招聘的工作是怎麼做的呢?
一方面,在招人的時候,公司會描繪一個場景,你可以拿著一臺電腦在沙灘上度假的時候辦公,也可以在滑雪的時候辦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地方辦公,你想休息就休息,全年隨時可以調休,可以休息。
場景的描繪吸引了一批人。但當你進去以後,會發現公司內部的KPI很重。
對工作結果的衡量標準,定義要清楚,要足夠清晰,這是非牛體組織必須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因此,非牛體組織對創始團隊的戰略能力要求更強,需要他們能夠搭建目標體系、激勵體系和評估體系,然後配套企業文化,增強員工凝聚力。
如何打造非牛體組織?張強希望透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助力更多企業讓組織流動起來,“活”起來。
二、薪酬支付的痛點從哪裡來?
有了非牛體組織的理論基礎,張強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往前探。
在這次創業前,張強做的就是跨境支付公司,他發現工資支付是一個產業問題,只有少數像500強這樣的公司會幫助員工完成扣稅,大多數國內企業的跨國員工工資都是由第三方代繳代發,員工的個稅都需要自我申報,但總會有員工忘記申報,從而存在一定稅務隱患與風險。
於是洄游科技選擇將個稅管理納進來一起解決,發薪的同時就完成申報,讓員工個稅管理更合規,讓企業打造非牛體組織沒有後顧之憂。
其實發薪扣稅的痛點,大部分同行也發現了,但大家在替第三方企業發薪都很賺錢的情況下,大都不願意做合規的稅務申報,因為這個服務,必須要面臨教育客戶、方案研究、拒絕一部分客戶服務發生。
為什麼要去革自己的命呢?
張強成為了掀牌桌的人,決定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他始終認為合規是一個大趨勢,繳稅納稅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因此就必須研究怎樣才能合規,但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三、薪酬支付的行動出路
不妨讓我們看看,當張強有了這個思路上的出路,他們在行動上是怎麼做的:
第一個行動,以金融學科為底層學科,也就是,以金融的方式收費:每一筆支付收取一定的費用。正是在這一點,確保了洄游科技的健康現金流。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樣做?
因為張強團隊在收款業務上有自己的支付牌照。他們的客戶可能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都有公司,不同公司給他們付款的時候會遇到不同的法律或其他方面的疑問,張強團隊做了很多研究,讓客戶更便捷地付款,現在客戶海外的資金髮到國內人民幣可以實現快速到達。
比如客戶打了一筆美金到平臺上,一旦入賬,只要提交國內資金髮放,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結匯到國內員工的銀行賬戶。
第二行動,跨法域服務企業。
用工企業要在多個地區做到同時合規,而張強團隊就擁有跨多個法律地區 服務的能力。
過去很多企業在找一些跨境外包服務商的時候,他找了一個國內的事務所或人力資源服務團隊,但可能中國國內完成簽約合同以後,交付團隊是美國的,兩個不同國家的團隊在交流的過程中是有很大差異的,包括文化的差異、價值理念的差異、服務的差異,這時候,跨法律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守正才能行遠。
未來,張強團隊目標是要實立足中國,走向世界,服務全球。

這就是洄游科技創始人張強帶給我們的智慧答案,他也是筆記俠PPE(政經哲)優秀學員和終身同學,將與我們一起繼續共學PPE25級課程。
PPE是筆記俠專為企業家打造的政治、經濟、哲學的綜合商學決策系統課程。課程詳情可透過下方海報瞭解,也可以掃海報二維碼新增課程主理人微信進一步溝通。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