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並沒有任何一種單一解法可以一攬子解決紡織服裝業的對美出口困局,有的只是見招拆招,有的只是組合拳。
春節長假過後,橫空出世的DeepSeek成了中國經濟的一劑強心針,不少行業似乎又恢復了生機勃勃。
跨境電商卻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焦慮。
過年期間,中國跨境電商連續收到了兩大利空: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關稅豁免;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
儘管特朗普幾天又決定暫緩對郵政小包裹徵稅,但業內普遍認為徵稅只是時間問題。
訊息傳來,國內輿論場一片悲鳴,似乎跨境電商行將一蹶不振。
這些唱衰聲渲染過度,卻有意無意地遺忘了真正的重災區。
01
最近,據彭博社報道,為應對美國提高關稅和小額豁免政策的變動,SHEIN(希音)正要求其在國內的頂級供應商轉移到越南建廠,同時還提出了包括提高採購價15%—30%、保證更大的訂單量,建倉前期補助等一系列激勵措施。
儘管SHEIN很快就出面否認該報道,但至少有一點是確認無疑的:國內紡織服裝行業正面臨美國加稅的嚴酷考驗。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資料,中國輸美服裝綜合關稅已攀升至平均25%,其中化纖類毛衣稅率高達32%。而疊加了10%額外關稅後,女裝品類的最高稅率更是直接攀至42%。
千萬別被某些自媒體文章帶偏,認為關稅對紡織品出口毫無影響。自2018年上一輪美國對華加徵關稅政策落地後, 2019年出口美國的紡織服裝下降了34億美元,降幅達8%;到2023年,出口額下降至287億美元,相比2020年的高峰時期下降了161億美元,降幅達36%,佔中國總出口比重也降至9.8%。

圖/圖蟲創意
更棘手的是,10%可能只是餐前小點,在關稅持續增加的預期之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對美出口事實上已處於生死時速之中。
那麼,有大聰明說了,中國那麼大,世界那麼大,不就是美國市場麼,就算都丟了也沒什麼。
此話大謬。
這裡可以補充四點背景資訊。
其一,與很多行業內一樣,中國棉紡織行業也陷入了產能過剩的困境。有資料顯示,棉紡織行業現有產能1.1億紗錠,織機90萬臺,紡紗和織造產能分別佔全球50%和45%以上。也就是說,不出口是不行的。
其二,美國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的重鎮,幾乎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市場。據海關總署資料,從2016到2024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美國佔比最低值為15.59%,出現於2023年;最高值為18.03%,出現於2020年。

其三,在美國之外,不少國家也已經或正在謀劃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徵稅。2024年年底,墨西哥對部分中國紡織品徵收35%的關稅;2025年,歐盟也有可能正式取消 150 歐元的小額包裹稅收豁免。
其四,小額包裹稅收豁免政策若取消,紡織服裝業將首當其衝。據中國紡聯流通分會的資料,2019—2023年,中國服裝跨境電商出口額從1455億元增長到4870億元,佔比也從2019年的18.23%提高到2023年的26.61%。
還有人說,美國對華紡織品加稅,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將進一步加深美國的通脹壓力。
這話說得自然沒錯,但美國受損,不代表中國紡織服裝業得利。這麼說吧,即使美國零售商全額承擔了加稅成本,這也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因價格上升將減少對中國服裝的消費。
更何況,從此前的實踐來看,加稅成本往往是由中國紡織出口企業與美國零售商共同承擔的。有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印染行業出口平均單價創近十年同期新低。
02
可以這麼說,作為國內底蘊最深厚的出口行業,紡織服裝業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比如多元化市場戰略,比如技術升級實現生產線自動化,比如品牌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否則,也不可能經受住自2018年以來的重重考驗。
目前看來,沒有最優解,但有相對最優解,比如海外建廠。
海外雖大,但適合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外遷的地區並不多,最受歡迎的無疑是越南。越南有不少優勢,比如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港口眾多便於進出口貿易、政策支援、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事實上,有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已經低調地將部分業務轉移到了越南,這也就是為什麼,當SHEIN號召越南建廠的訊息傳出後,行業內有那麼多“心有慼慼”。

公允地說,這波越南建廠潮也未必全然是受美國加稅推動。一方面,沿海地區推動“騰籠換鳥”政策,優先發展高科技和服務業,倒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另一方面,沿海地區環保政策趨嚴,紡織業部分企業的高汙染特性使其很難長期立足於此。
但越南也並非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應許之地”。
除了基礎設施薄弱、供應鏈不完善、法律合規風險等越南的“常規”劣勢之外,最近一兩年,最新的焦慮是,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遷入越南,繞過美國的關稅牆,美國會不會也對越南加稅?
以特朗普總統無所顧忌的行事風格來看,這不就是他發一條推特就可以決定的事嗎?

▲越南的紡織廠(圖/CFP)
於是,很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你說遷吧,萬一美國對越南加稅,再回流國內這個成本就大了去了;你說不遷吧,這兩年或許還可以在國內苟著,但如果美國再度加稅,可能就真的撐不住了。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進退失據已是常態。美國的關稅政策多變難測,昨天還言之鑿鑿要取消小包裹的稅收豁免,兩三天後又收回了。企業難以真正踐行什麼“長期主義”也就罷了,連招工這種事都做得膽戰心驚,剛招完就加稅,怎麼辦?但真不招了,美國又放鬆了,怎麼辦?
03
服裝供應鏈的轉移本質是全球化成本與政策博弈的結果。
這個政策博弈,指的也不僅僅是美國,也包括國內。
前些年,就有一些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意氣風發地高呼“騰籠換鳥”,心急火燎地想把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置換”出去。但幾年過去,籠子倒是騰出來了一部分,他們看中的新鳥卻沒有飛來。
接連遇挫後,有些地方政府又念及紡織服裝企業解決就業與上繳稅收的“舊日歡好”,想著讓正在外遷的企業走慢點、不要走。
也就是說,前些年是紡織服裝企業不想走也得走,現在可能再想走也難走。
前些年,甚至有些人認為,中國可以透過全面產業升級,逐步放棄掉紡織服裝業。
但這幾年的現實也說明,無論以中國龐大的就業人口來看,還是以全面產業升級的難度來看,所謂摒棄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是一種妄念。

▲服裝生產車間(圖/圖蟲創意)
既然摒棄不了,就只能直面紡織服裝業的現實,哪怕這個現實並不可愛。
可以這麼說,當下並沒有任何一種單一解法可以一攬子解決紡織服裝業的對美出口困局,有的只是見招拆招,有的只是組合拳。
外遷越南當然是解法之一,但可能還有一種更加根本性的思路:把更多的服裝賣給中國人。
這就又回到了當下一切經濟問題的原點:提高居民收入佔比,進而提振消費。
最近有一段話很火: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未來,繫於“我自一口真氣足”。
*題圖為越南胡志明市,來源於VCG
*本版編輯:冰小樂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商務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選】




中國傳媒榜·十大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