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miki粥
ID|mikizhou99
前一段時間我有點忙,忙著賣房。
去年年底我就有說過,有個中介小哥看房市轉暖,就盯上了我海淀的那套房。
然後從11月份開始,每週堅持給我發銷售報表(把我當成他領導一樣啊),終於在發到三個月的時候,我跟他說:
好了,賣。
這種努力的勁頭,真是誰都不服,就服房產中介。
01
為什麼要賣掉海淀的房?還要從我買這套房子說起。
海淀的學區房,是我生老二之前做孕婦的時候買的。當時買房的理由,大概主要是出於兩個點:一是手裡有錢,二是孕期焦慮症。
總之,當時我就突然非常想要,要給小孩去弄一個海淀的學籍,最佳化一下教育路線,所以就去買了房,成為了一名海淀家長。
當時世界還比較和平,海淀家長沒有站到宇宙的C位,也沒聽過什麼雞娃和內卷。所以海淀買房的全過程順利而簡練,就分了三步:
首先,週末用一個下午,由中介小哥帶著看了十來套不同型別的房;
其次,讓他拿出小區最小戶型的在售列表,圈出了最便宜的一套;
最後,約賣家談,快速成交。
從買房到現在賣房,我都沒有親自去看過自己的房…我老公曾眼睜睜看著我這樣買過兩套房,有的時候就很感慨,說我買房就像買白菜。
我說,買房跟搞教育邏輯差不多,主要是明確目標,根據目標做決策,就沒有什麼糾結。
就比如說吧,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孩子有海淀學籍、可以讀附近優質校、未來海淀升學的問題,那我還在乎房子啥樣嗎?
90年代初期的復古作品又怎樣?黑暗裡住筒子樓的感覺又如何?又不住!
我只在乎它的價格,價格最好、成本最低,轉手的時候賠本的風險最小,這是重要的。
那這件事就簡單了,無需看房只要看EXCEL表格,分分鐘就搞定了。
那時候買房不太卷,一居室20多套,後來是越炒越卷,越卷越炒。
02
網上有個不明來路的人講學區房改革了,說三點讓學區房走向終結。
至少兩個朋友轉發給我,讓我學習領會(我知道他們應該沒有惡意,當時都知道我簽了賣房協議,可能是想讓我有點安慰)。
但內容真的太扯淡。
第一,影片說房本鎖定,一貫的學校要拿9年。5年前我買房的時候就有要求,入學房本要3年了好嗎?
而且,所謂學區房只針對優質校,優質校從來名額都是緊張的,於是房產年限被迫也成了一個限量杆,上海家長去學校折騰也多是為了這事兒;
第二,劃片不是全區都錄,採用近入學政策。那又怎麼樣呢?之前學區房你買的直升,現在你買的保底。去年721新政之後,西城漲到了3000萬一套,沒房靠搶,就是這個原因。平均教育質量擺在那裡。
再說第三,非京籍入學需要協商…這個就是白天說的夢話。
在帝都,優質學區那都是稀缺資源,就沒有非京籍的份兒好嘛?就算是有工居的家長,有個證護體感覺自己和京城務工人員體質“不一樣”,在小學只要北京戶口的條件面前,也是灰頭土臉,無路可走。
要不然,像張雪峰這樣的大V創業選在北京,為帝都培養學生,一旦養娃搞教育,只能坐上離京的那個大巴,五味雜陳。
坦白說,只要學校掐尖資源的狀況不變,各區之間教育資源搞不平整,海淀一年幾百個清北,隔壁昌平只有幾個還發揮不穩定,那學區房就很難徹底被團滅。
我知道這一切真相,理智且清醒,但還是賣了房,放棄了海淀的學籍。
為什麼呢?
03
首先,我買的學區房雖然是我距離最近的所謂牛校(實在不想為上學搬家),但在大海淀也就是三等三類,名校裡面根本排不上號。
三等三類啥概念?
有個朋友在個學校上學,有一次問我能不能找到冰球社團可以收散員,他家小孩學了幾年冰球,現在學校苦無球隊,沒法參加團隊練習,以後也沒辦法比賽。這種球隊拼團不好找,大部分都是校隊組織,後來沒辦法繼續,只能換足球。
但可惜啊,花了十幾萬,還是隻能在冰場上看清華附的小孩包場團戰練習賽…都是海淀的學校,差別真的就是這麼大。
這樣一所學校,如果錄不進,都不好意思開口找人打聽情況。
其次,雖然它是距離我最近的,但還是有不到5公里。
順豐那麼牛了,花了幾個億解決最後1公里的問題,我一個勞動者打工人,能解決5公里的問題?對不起,我不配。
之前屯房不知道,正經要上學了研究接送,發現這特別費媽了才知道。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朋友身上,她周邊沒有像樣的學校,就選了一個距離只有4公里,但跨越高架的學校啊。當時入學想得美,盤算小區家長拼車,司機接送上下學。
後來發現拼車這事兒搞不了,主要時間湊不好,最後還是爹媽親自接。接送的時候,就發現這個高架橋有多神奇了,天天堵車要了命,6點50出發7點10分到校,7點出發只能7點50到校…
為了解決塞車,他們買了一臺電動車。夏天還好說,冬天騎起來特帶感,就像去了一趟南極旅行。後來,又想買一個老人車,帶棚的那種…
好在最後想明白了,沒在“坐騎”上折騰,直接搬家到學校旁邊,搞定了小孩睡眠長期不足的問題。
一個月租房一萬三。
最後,我對學校既沒有執念,接送靠自己又搞不定(朋友的老公是個勤快人,我老公直接否定了讓他接送娃的建議,覺得雞他就是痴心妄想),那這個事兒就比較清晰了。
當不當海淀家長不重要,重要的是當爹媽的要先保命。如果教育是言傳身教,那從小就讓小孩活得不要太擰巴。
最後,我沒有任何意願屯房,壓著的房款,還銀行的利息…不算不知道有多嚇人啊。解抵押的時候,我發現過去5年的還貸生涯,4年都是替銀行打工了。
賣房的時候,想到再也不用為了海淀學籍還貸了,就覺得好爽。
04
家長總是希望能解決小孩教育起點的問題。
買學區房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手段,它只需要有錢。所以很多所謂中產家庭,就會耗巨資投入,想要把賺來的錢都兌換成對未來的希望。
現在自雞之風愈演愈烈。杭州孟母團自發舉辦挑戰杯,讓小孩為房價崛起而讀書的時候,一批西溪某小區的家長們,已經在提議買下一個學校。
之前,總有一個讀者追著問我中產到底是什麼人?
我想了想說,中產沒有價位表,他們是介於窮人和有錢人之間的那一群人。
不生孩子,生活品質靠近有錢人,生娃之後就靠近窮人。
二人世界,都是小布爾喬亞,雙飛去大溪地潛水,後海的酒吧聽吉他曬月亮,今天魚子醬藍鰭金槍魚,明天和牛小排配一支甜美的“風之子”。
有娃之後,秒入布林什維克,吃喝拉撒、報班、換房,沒經歷一件事兒,就立馬迴歸勞動人民,早餐雞蛋灌餅,晚上鹹菜饅頭。
你會懷疑,昨天噴香奈兒和你星巴克,今天就節衣縮食也摒棄消費主義,這是一個人嗎?
對,如假包換。組團買起學校和吃鹹菜的,絕對是同一波人,他的名字就叫中產家長。
這些家長,外表像個有錢人:在國家大劇院看戲,穿這巴寶莉的風衣,去歐美度假;
裡子還是比較潦倒:上學考慮投資成本,私立的錢花得肉痛,只能買房,買房估計賣穩賺不賠,娃沒雞成,還能靠房產好好活下去啊(這是頭兩年的事兒,如今購房雷多要謹慎)。
算盤打的要精明,因為還不能隨心所欲的花錢。
內卷卷不到有錢人,他們財富的自由,每個月幾百萬丟給了channel,家裡仨娃倆保姆帶,還不含貼身家教—英美原裝的俊男美女,經常會在各大國際學校門口遇到。
沒錢的人也不操心讀書這點兒事,倒不單純是經濟實力弱,花錢花不起,是因為他們還沒機會接觸到這些教育資源。
你像我家阿姨是見過市面、重視教育的人,所以就會送小孩讀私立,在邊緣稍微卷一卷。
當時不少人留言不信,覺得阿姨的小孩也能讀私校?你們的看法也太有優越感了吧,阿姨送小孩去私立為什麼就不行?人家一年上萬塊的學費花得起。
中產的生活本質跟阿姨差不多。996打工人、甚至007創業族,這一代靠努力實現了脫貧致富,賺多了一點錢。但也因為多賺了一點錢,對教育的選擇就更貴,一報班刷卡就分分鐘致貧。
前兩天騰訊新聞上看到了一份報告,資料顯示很多老母親每年在自己身上的花費不超過5000,經濟狀況不好和怕失業的苦逼的中年大有人在。
這屬於啥?
大好的人參鹿茸,總是被教育熬煮成了一鍋苦澀的藥。在我看來,不如把人生的精華燉成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精神”美味營養好吸收。
教育雖不能放棄努力,但也不必過度焦慮啊。

作者簡介: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推紅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