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老破小,正捲土重來?300萬,買一張海淀的入場券

中產父母為了孩子教育可謂是不遺餘力,無論是天價學區房還是高價補習班,只要對孩子升學有利,立馬跑在最前面,之前西城曾有一套百來平米的老房,短短3小時內就賣出了3000萬的高價,但這兩年,不少老破小學區房出現腰斬,讓大家深感“老破小早已往事如煙”,但最近一份資料表示,學區房貌似又捲土重來了……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老破小已經往事如煙,網上就突然曬出了一份近期東西海學區的成交資料——

西城區近半年成交量暴增,很多學區,比如德勝、廣安門、展覽路和廣牛,今年10月份的成交量相比9月實現了翻倍。

圖片及資料來源@佛系家長

據@佛系家長的統計資料,廣外學區是近半年,第一個月度成交量超過 200 的學區…
這波房市熱浪,讓帝都家長瑟瑟發抖:
冷靜了沒多久的老破小,是又要捲土重來了嗎?
先說結論,我覺得不會。
至於原因,還要從學區房這些年波瀾起伏的市場說起…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2020年是學區房的黃金年份,那一年,西城的房子上架就被秒掉,宏廟超過25萬一平的單價,北京家長搶破了頭,3小時花1000萬豪情萬丈,比買一顆白菜的決策速度還快…
家長買房買到喪失理性,沒人相信學區房會跌——
畢竟,只要有小孩就要上學。
當時和西城老破小能一較高下的,是號稱宇宙中心的海淀五道口周邊,清北的文曲星照耀之地,讓附近的X鳥家園,50平賣出1028萬的天價…
50平的老破小我買過,使用面積也就40平左右,刨掉廚房和衛生間、一個小單間,就剩下一個狹窄的過道,裝living-room…
不過雖然住得很憋屈,但家長心情都還不錯。躺在中三的學區之上,就如同躺在了銀行保險櫃上,任憑股市基金動盪遍地嚎,房價堅挺如泰山。
然而兩年後,X鳥家園因為學校而注進去的水分就開始蒸發:23年11月每平米從20萬掉到了12萬,50平米的房賣了610萬,跌掉近400萬近乎腰斬…
很多人流淚,眼睜睜地看見一個首付沒有了。

圖:每日人物

市場的震盪,徹底清理了一批職業炒家——
炒房的人追求穩定回報率,不然投資股市基金或幣圈了,豐儉由人不壓幾百萬資金,還不用經歷買房賣房一通折騰。
房價腰斬的風險他們承擔不起,所以當學區房開始下跌的時候,就紛紛棄船上岸。
為小孩上學提前囤房的爹媽,也不像我當年那麼未雨綢繆了,小孩還在肚子裡就忙著為他佈局一個海淀學籍。
大家的態度,更傾向於觀望。
一方面經濟形勢不明朗,手裡有錢比有房更讓人心安;另一方面,不知道學區房還會不會繼續下跌,怕抄底不成反被人抄…
於是學區房的市場上,就剩下了剛需使用者,上學的需求迫在眉睫才會入手。
這些購房家長小心謹慎,反正炒家上岸,房子存量夠多也不用搶,於是在價格上就開始計較。
從2024年西城的資料上也能看出這一點,成交量雖然翻倍,但價格沒有出現21年的暴漲,也沒有23年的暴跌,基本維持在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水平線上。
學區房到底要不要買?
我覺得說到這裡答案顯而易見,就是由需求決定。
去年我勸一個媽媽買學區房,原因是她房子在昌平,但追求的是海淀的教育。
五年前花了十來萬的學費,把小孩送進了一所跨區招生的海淀民辦學校,拿到了海淀學籍,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昌平的房子租了出去。
我勸她把房子早點換去海淀。
一方面是因為小孩上學在海淀,肯定不會回昌平住,房子沒有使用價值;二是不住純租,北京的租售比太低。一個月幾千塊連房貸都cover不住,還壓住家裡幾百萬的流動資金…

更大的麻煩事,這個媽媽前兩年生了二寶,原計劃每年十幾萬的學費送二寶去老大唸的海淀民辦,但遇上了公參民改革,一下子就沒了花錢可以搞定的海淀學籍…

如果房子不換到海淀,二寶念小學的時候就要回到昌平。
不甘心啊。
當初老大讀書都克服萬難去了海淀,如今小二讀書更不可能迴流昌平了。但她是北京戶口,想租房跨區都不行,根據北京幼升小的政策,學籍只能在戶籍所在地,而戶籍都是落在房產地…
只有把房子換到海淀,才能徹底解決小孩的升學問題。
勸了半天,她很猶豫。
買賣房子這件事非常繁瑣不說,在看了我《1000萬在北京買不到房》的海淀家長的故事,覺得就算賣了昌平也換不起海淀的,不想折騰…

我說,1000萬買不起房的哪個家長,和你目的不一樣啊,

他要學籍還要解決全家六口的居住問題,但你要的只是一個去海淀卷的機會。

因為以她目前租房條件,花2000萬在海淀也實現不了「學住」兼得。不如,換一套海淀老破小搞定學籍,租金貼補一些房貸,加上公積金也沒啥壓力。
遲疑了一年,沒下決心。
然後,就肉眼見證了房產市場的強烈震盪——
北上的房價回到了9年前。不到300個W入住核心城區,國貿周邊區域,單價只要4萬/平方米。
但是在這波震盪中,學區的價值還是體現了出來。雖然泡沫大的老破小猛烈收縮,但剛需供給卻被拉住底線。
再想換房,就要吃下房價跌幅不同的價差。
可即便如此,為了小孩去海淀卷高考,該換還是要換。換個什麼樣的?無所謂了,只要價格低,決策就夠快。
300萬,買一張海淀的入場券。
這就是當下買北京老破小的爹媽的真實心態,很無奈…
對於學區房的追求,家長已經不會像21年那麼狂熱了。一是因為學區房只漲不跌信念崩塌,二是清北的追求開始渙散…

雖然優質的教育人人都想要,但越來越多的爹媽也開始意識到,小孩能力有上限。

誰也不想節衣縮食把小孩託舉進TOP校,換回來的不是抑鬱就是厭學,最後陪跑學霸六年,只考進一個普通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回家啃老…
這時再看看手裡的學區房,隨著生育率下降,不漲反跌…
太苦了吧。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