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立國際部“招生崩盤”,謠言or真相?第一批海淀媽放棄出國留學…

前幾天,北京中考出分,各大公立國際部按慣例開始激烈的“搶人大戰”!
可是,從這幾天簽約的情況來看,有家長敏銳地發現——
公立國際部的熱度似乎已經開始退潮了?!

前兩年,學生擠破頭想進入公立國際部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中考660分滿分的時代,有646分的孩子因為在十一和人大附ICC之間徘徊,居然成了失學少年;因為報考人數太多,有學校直接把入校門檻提升到650,但據說652分的學生也沒能入校面試;還有的家長和學生在學校足足等了7個小時才拿到了錄取……

可是今年,我們卻聽到不一樣的故事:
  • 雖然公立國際部的“扛把子”北師大實驗一如既往在第一天就招滿了,但仍然有一些學校為了補足生源而不得不在降分招生;
  • 有部分已經拿到提前批錄取的學生“跑票”了,放棄國際部,選擇留在國內公立體系;
  • 還有參加十一學校、北京中學等熱門國際部開放日的家長表示,今年的開放日明顯比去年少了1/3的家長;
  • 除了一梯隊學校總有辦法招滿,二三梯隊學校還空著不少名額……

針對這些傳聞,我們特地詢問了幾所一梯隊公立國際部的招生和升學老師。
有老師告訴我們:
今年的情況其實比疫情幾年好多了,疫情第一年有一半公立國際部沒招滿,而今年的招生人數應該都翻倍了!
還有的老師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第一天就招滿了(招生人數少),但部分數百人大校確實有降分求生源的情況。
每年升學稱霸全國、風光無兩的北京公立國際部,究竟怎麼了?
一年一度的
“爸爸真棒”國際化教育家庭調研開始了
消費降級,就業艱難
你還會花百萬送孩子讀國際學校,出國留學嗎?
👇掃碼參加調研👇

招不滿?降分錄取?
公立國際部到底怎麼了?
一直以來,北京的公立國際部都是北京眾多國際化教育家庭擠破頭都想進的第一選擇。
不僅因為每年放榜時,公立國際部都在哈耶普斯麻以及藤校&Top10、Top30的錄取上碾壓全國。
△點選可檢視大圖
也因為相比北京民辦國際化學校動輒一年20-40萬的學費,公立國際部一年10萬左右的學費,真的太香了。
因此,公立國際部的招生一直都“朝南坐”。前幾年不要說第一梯隊,第二三梯隊的學校也大受追捧。
所以我們看到,近5年的公立國際部招生人數,除了疫情期間略有波動,總體都在往上增加。今年北京公立國際部一共有24所學校招生2510人,比去年增加了3所學校,共計240人,增長幅度高達11%!是這幾年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屆。
其中,第一梯隊的大牛校招生一直保持平穩:

北師大實驗120人;

人大附中ICC300人(另有120人通州校區);
十一學校230人;
北京四中100人;
北京一零一120人。
這些學校往往在加試第一天就被報滿。
而增加的名額在二三梯隊學校,如師大二附國際部、北大附道爾頓和八一國際部,都比去年增加了20個名額;與此同時,今年還多了三所新公立國際部,分別是:交大附中國際部(60)、清華附中廣華學校(60)、一零一中懷柔校區(60)。

招生人數變多,還有新學校爭奪生源,加上今年留學熱度已經不如以往,使得一梯隊學校尚能勉勵維持,但二三梯隊學校,很多都在降分招生。
一梯隊學校分數門檻仍然很高,像北師大實驗在海淀、朝陽的分數線均達到了650分,去年則為644(海淀)和646(朝陽);十一的分數線為海淀639、其他區643,去年為638(海淀)和640(其他區)。
但部分二三梯隊的學校則降分明顯,像北大附道爾頓今年分數線為620,而去年為海淀620、東西朝633。
目前我們所能蒐集到的學校分數線如下:
為什麼看似繁花似錦,但出國留學熱度卻降低了呢?

“北京家長真的沒錢出國了”
👉原因之一,一部分家長是真沒錢了!
有國際教育專業人士告訴我們,一般選擇公立國際部的有兩類家長:
一類是從小就堅定想把孩子送出國的
他們從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準備,往往在中考出分之前就已經拿到提前批的“死籤”,而他們的財力也足夠支撐孩子從公立國際部開始一路到出國。這個群體構成了公立國際部的“基本盤”。
另一類家長只是把公立國際部作為中考後的一個備選項
他們優先還是希望透過中考進入“海淀六小強”(海淀6所重點中學,十一學校、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首師大附中)等重點名校。
2022年,北京中考第一次變簡單了,很多學生考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分。這個分數可能進不了心儀的“六小強”,於是家長選擇託舉一下,把孩子送入第一梯隊公立國際部,所以造成了那年公立國際部火爆。
到了2023年,一方面疫情剛結束,大家想要把孩子送出去的心更甚,另一方面當時的消費預期還沒有那麼明確,家長覺得大不了賣一套房供孩子出國,所以國際部火爆持續。
但今年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經濟預期明確,家長們經歷了消費降級、房價下行,很多原本想要賣房送小孩讀書的家庭,已經拿不出足以支撐孩子高中3年加本科4年的費用。
於是這一類“搖擺”的家長就更加堅定選擇了走高考路線,而不是國際部,造成了今年國際部熱度下降。
👉原因之二,出國價效比真的越來越低了。
此前,我們曾採訪過一些公立國際部學生關於高中3年的花費,最少的也是70萬打底。
如果孩子去的是美國(也是北京家庭的多數選擇),4年本科學費+食宿生活費,沒個4、500下不來。前不久幾十所美國大學集體官宣,其中:
普林斯頓:
本科學費由59170美元上漲至62400美元,漲幅約4.5%;
MIT:
本科學費和食宿費均上漲,學費從59750美元上漲至61990美元,食宿費漲至20280美元;
耶魯:
本科學費上漲至67250美元,食宿費也漲至19900美元;
斯坦福:
本科學費上漲至65127美元,漲幅5.5%,食宿費用也將增長7%;
加州理工:
本科學費上漲4.14%,漲至63402美元……
除了頂尖精英大學
公立大學的學費也年年漲,比如加州大學每年漲幅在0.5-2%,其中加州伯克利州外及國際生費用近83000美元!
哪怕去的是英國,本科只需要3年,花費也要2、300萬左右。拿帝國理工舉例,學費摺合人民幣36-45萬/年,如果在外面租房,房租也要至少20萬/年,這還不包括生活費。
這樣高中+大學6-7年花費百萬讀下來,能在短期內收回成本嗎?大機率是不能的。
△2023年國際教育家庭報告,接近8成家長表示留學不能回本
這幾年海外就業形勢嚴峻,前幾天我剛剛採訪了幾位今年的美本畢業生,4年前進入名校有多風光,4年後找工作時候就有多狼狽。
他們告訴我,現在在美國,哪怕你進的是藤校,沒有身份想要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都很低。無論你是學習大熱的計算機、金融等專業,還是原本就不好找工作的社科文學專業,都是投出幾百份簡歷,但面試寥寥無幾。
所以,很多人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不得不轉而繼續讀研究生,先選擇在美國留下來,再徐徐圖之。好了,讀研2年,又是百萬開支打底。
難怪連“爬藤大神”Brian都說,從省錢的角度來說,美國留學這條路是價效比最低的。
△2023年年美國大學學費VS亞洲大學學費
學費高、投入大,最後還很難找到高薪水的工作,這樣的價效比勸退了不少普通中產家庭。
👉原因之三,國際賽道一樣卷瘋了
過去不少家庭選擇國際賽道,是不希望孩子經歷像體制內中高考這樣的刷題、內卷。但當他們轉向國際後,卻發現卷得更瘋了!
如果說體制內只需要捲成績,那麼體制外,捲成績只是基本,不僅要保持校內高GPA,還要卷SAT、託福等標化,AP、A Level、IB等國際課程考試。很多學生甚至脫產不去學校,專在補習機構補A Level,把國際課程也變成了“洋高考”。
除了成績,國際賽道的學生還要卷活動、卷競賽、卷科研、卷夏校,真的比體制內學生累多了!前段時間我拜訪海淀黃莊的心理專家,他告訴我–
現在國際部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有一些頭部的孩子即使拿到了好幾個藤校offer,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原本選擇國際賽道的學生,是想要獲得更全面發展的人生,但過度內卷導致的“軍備競賽”,讓轉軌變了味。不少學生覺得還不如待在體制內,成本低,先把成績卷好就行。
👉原因之四,可替代的選擇變多了
我認識的一個海淀媽媽,3年前原本孩子的中考成績已經可以進入一梯隊公立國際部,但他們還是選擇了重點公立高中。今年,孩子用高考成績拿到了某頂流中外合作大學的offer,以及香港大學“多元卓越計劃”的錄取。
這位媽媽告訴我,她覺得這是一條價效比更高的接受國際教育的方式。當時因為沒有確定究竟要出國,還是留在國內讀985,所以他們選擇了普通高中。到了高三真的確定想走國際路線後,再用高考成績去申請現在很火的中外合作大學,以及可以降分錄取的香港大學等,此外,還有一些可以接受高考成績的歐洲大學可供選擇。
不得不說,高考這條路也是很香的,高考後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所以他們沒有必要一定要進公立國際部。這樣想的北京家長也不在少數。
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公立國際部的降溫。
而現在,還有民辦學校也來搶生源了!
中考630分,可能進不了一梯隊的公立國際部,卻可以給家裡賺百萬學費!
我們整理到的就有十所學校,最高免除了高中三年學費、住宿、伙食,相當於不花一分錢讀三年高中;有的學校如果學生申請到藤校,還會提供最高200萬的學費,誘惑力真的大!

真實的公立國際部是什麼樣的?
北師大實驗、十一、人大附、四中牛娃現身說法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但其實已經進入公立國際部的學生,都有不錯的就讀體驗。
北師大實驗國際部畢業生、拿到芝加哥大學ED、加州理工EA錄取的Guanchen告訴我們,他當時選擇實驗就是因為口碑和升學結果很好。
整個高中三年,他感到學習氛圍濃厚,師生關係也很融洽,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學校的升學指導和升學講座,讓他得以快速瞭解美國大學和規劃活動。
因為喜歡化學,他曾經跟著北師大實驗高考部的競賽班一起,系統性地學習大學化學知識,並參加了中國化學競賽。這就是公立大校的好處,資源可以共享,學科基礎也更紮實。

△圖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人大附ICC畢業生、大學入讀斯坦福環境系統工程的Cici最愛人大附的包容、多元的師生體系。
她說:
我從初中開始就一直在這個校園裡學習生活,最珍惜的是這裡交到的志趣相投的朋友們。我們在課間討論有趣的邏輯和哲學問題,放學後相約排球場組隊競技,假期時更是一同天南地北旅遊。”
十一學校畢業生,收穫杜克、萊斯等大學錄取的Shawn,也對十一的硬體軟體和師資讚不絕口。他說–
  • 十一學校的硬體特別好;
  • 新開的輕食餐廳裡面的咖啡小店,在熬夜的申請季跟朋友一起喝杯咖啡吃個早飯是每天的亮點;
  • 十一學校同時也有很多學生成立的社團,因此課外活動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 課程上說,十一開足了AP、A Level、IB三大體系,像他選擇的AP專案中的各種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
此外,十一諸多不同風格的外教也幫助Shawn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教育。他說自己遇到人生中最好的老師便來自十一。“他們不僅鼓勵堅定選擇了專業,還培養了我考慮世界的不同視角。”

△圖片來自:北京十一學校

四中國際校區的學霸Emily非常喜歡四中的各種必修選修課,讓她看得更多、思考得更多。
比如喜歡語言學習的同學,學校有一週六節的外教課程,帶領他們閱讀注入亞里士多德的《尼克馬克倫理學》等外國古典名著和文學著作。
課外興趣活動也非常豐富,Emily在高一就參加了10多個社團,還和一位同學創立了“形而上學社團”,吸引了50多位來自各個年級同學的參與……

△圖片來自:北京市第四中學

所以,儘管外界再怎麼“唱衰”公立國際部,對於不想早早被困在成績這個單一評價標準裡,而希望多探索人生體驗和全人發展,找到自己真正熱愛和方向的學生,公立國際部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給正在轉軌 / 未來有轉軌計劃家庭的五個建議
最後,我們想給希望轉軌公立國際部的家庭一些建議:
建議一
家長和學生在擇校時,一定要問自己目的是什麼?你所選擇的這所學校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比如你的孩子就想去英國,那麼他可以直接選擇A Level學校,雖然AP也可以申請英國,但A Level對於申請英國一定是更專業、更聚焦,提供的資源也更精準。
建議二
一定要去訪校
只靠中介推薦的學生轉學後,很多找不到歸屬感和認同感。而要產生真正的認同,除了上網做research、看社交媒體,最重要的是:學生最好親自來學校,感受學校的教育理念、每所學校鮮明的特點、老師和在校生的氛圍——看看是不是和你匹配,是不是和你是一路人。
建議三
建議大家在選擇學校和課程,明確自己階段性的目標。
很多國際路線的學費是不低的,意味著至少6-7年(3年國際高中加3-4年大學)的高投入。而且有些東西是學校能給你的,有些東西是在校外額外附加的,這又涉及到成本問題。家長需要考慮整體預算是不是在你的承受範圍內。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這個學校能夠給你賦能的機會有多大。除了學術,學校這個平臺能夠給你的機會和資源越多,學生成長起來就越快,發現自我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學校天天都是SAT刷題、託福備考,沒有資源、沒有啟發,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
建議四
要看學校有沒有對學生的規劃性指導
學校的駐校升學指導很重要,他們才是跟學生朝夕相處、和家長直接對話的人。這些升學指導也能直接對接您孩子未來大學的招生官,擁有非常好的溝通渠道。他們會對孩子有積極的引導,而不是很隨意的、不負責任的指導。
最後我想說,家長也不要太焦慮,申請國際高中、海外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未來孩子還有更廣闊的人生。
👇掃描下方二維碼新增小助手👇
領取人大附學霸的度假分享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