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區到「學府」,最懂海淀的房子出現了

 知識創新科技,
科技改變命運。
中國網際網路考古史上,曾有一家公司:瀛海威。
它由遼寧撫順人張樹新創辦,成立時間比搜狐、新浪、騰訊都要早。1998年11月,騰訊創立時,註冊資金只有50萬,而瀛海威在1996年的註冊資本已經達到了8000萬。
瀛海威的模式是自建物理網路,並嘗試打造綜合性線上服務平臺,提供論壇、新聞、電子郵件等服務,和後來興起的門戶如出一轍——堪稱是“大廠”的前身。
1997年,為慶祝香港迴歸,瀛海威推出一個大型策劃:“網上中國”。它計劃耗時三年,投資千萬,用最好的技術,將延安、西安等全國主要城市的歷史、現實、人物故事復刻到網上,形成中國最早期的數字檔案。
但受限於當時的撥號上網頻寬和不到百萬的網民數量,以及此後張樹新和資本方的分歧,“網上中國”做完之後,瀛海威的創始班底很快散夥了。人們還記得瀛海威,是因為它留下了那句最著名的廣告:
中國人離資訊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瀛海威成了網際網路“先烈”之後,“接班”鋪建中國人自己的資訊高速公路的,就是騰訊、搜狐、新浪、百度,這些公司在北京聚集在海淀區,摸著張樹新、田溯寧們的前車之鑑,不斷打破、出發、創造,生生不息,造就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個高地,網際網路時代的“海淀精神”也誕生於此。
中關村舊照
到了今天,短短30年間,海淀區擁有國家高新企業數量已經突破1萬家,成為全國“含科量”最高的區之一,單區GDP超過了1.2萬億:
比科威特全國總量還高。
人均GDP超5萬美元:大幅超過日、韓,比肩香港、德國。
海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而在這些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耀眼的歷史背後,除了敢拼、能拼、不服輸、調整快,其實還有一個行業預設的事實:公司註冊在海淀,特別是中關村、中關村軟體園區,天然的距離投資人和高校大學生更近,前者“出錢”,後者“出人”——人、財、產品是現代企業成功的核心三要素,海淀天然提供了其中的2/3。
尤其在“人”的方面,海淀擁有當之無愧的中國最頂尖的智力資源。
這些網際網路科技創業者和他們的員工,並非全是名校畢業,他們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中國重點發展教育之後被“知識改變命運”的“考一代”、“考二代”,他們對“獲取知識”的狂熱,也像接力賽一樣,傳遞給了所有先後紮根海淀的人。以至於有人評價海淀說:
濃縮著最極致的知識崇拜,最殘酷的競爭邏輯,最超前的技術想象。
教育和科技是海淀的兩座“金身”,善於探索的海淀人把二者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新的迴圈:知識創新科技,科技改變命運。
這個閉環邏輯,才是海淀科技企業生生不息背後的深層原因。對企業而言,這裡是距離成功最近的地方。對個體而言,雖然在這裡需要直面激烈競爭,但也是實現夢想的“可能性之地”——沒有什麼是海淀人做不到的,如果有,那就去學,去研究,早一點做到。
所以,海淀人一直在學習、向上、創新。而最搶手的學區房、最搶手的工作,就是海淀主流認知的具體映照,這兩樣又反過來讓海淀聚集更多的學習“尖子”、學區“尖子”、最好的技術人才。
不得不說,有生態“完全體”的海淀,一直在另一個層次,難以超越。
現在,海淀的學區房又卷向了另一個維度:學府房。
這一切的開始,還要從綠城聯合體在海淀拿了一塊地說起。
2024年11月5日,綠城聯合體在北京土拍市場成功競得了海淀功德寺地塊。
這塊地本身就很受關注,它疊了多個buff:優質教育資源(學區屬於第一梯隊),先進產業叢集(中關村軟體園等在2公里之內),景觀資源(可以直接看到百望山),價格優勢(新房和附近次新二手房有倒掛)。
再加上在土地市場公開出讓之後,操盤企業為綠城、越秀這兩大出了名能“卷”的地產界產品品質標杆,這個專案身上的“甲”已經疊滿了。以至於:
售樓處還沒建好,潛在買家已經準備去選房了
但對於功德寺專案,綠城和越秀最在意的不是財務指標,而是:怎麼把海淀學區房的品質,甚至是理念,重新整理一下。
一套要住9-12年的學區房,是北京很多中產家庭的痛,在《北京候鳥家庭,那些為孩子上學付出的人生》文章中,作者寫道,他們“(為了上好的學校)週一到週五住在市區相對面積不大的房子裡,週末為了能到開闊的空間喘口氣,再住回郊區另一處稍大的房子中”,每週像候鳥一樣。
所以,有很多既要學區、又要改善的家庭,都在等著綠城聯合體的功德寺專案——和樾玉鳴的具體資訊。
近日,這個專案的產品資訊曝出來了:給足了驚喜。
樣板間實景圖
戶型方正、大面寬採光、廚房家政一體化、多個獨立套間、每個功能空間搭配收納、兼顧家庭內部社交和獨立空間、極度關注隔音等健康設計……讓和樾玉鳴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高階改善產品。
但更吸引我們的是另外一個點:對孩子空間的重視和處理。
兒童房樣板間實景圖
先來看這個“1+1學霸套間”。
它包含了一個兒童房、書房、衛生間,在室內給學習期的孩子留出了相對獨立的學習、休息、洗漱空間,讓孩子在需要專注和獨處的時候不必有太多交叉動線。
絕大部分專案都會把室內的設計亮點放在朝南的空間上,但和樾玉鳴178㎡戶型在兒童房做了270°轉角窗、約3.85米超級舒適面寬,給夠了空間和視野,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更重要的是專案對“學習”功能的安排,書房空間配備長條桌,為的是方便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可以說這個“學霸套間”,實際上是家裡的“學習角”。
178㎡戶型圖
即使是139㎡戶型,和樾玉鳴依然完整保留了“學習功能空間”,甚至在客廳設定了圍合式的學習交流空間,並配置了一整面書櫃。
樣板間實景圖
曾聽一位幼兒老師說過: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監督,而是陪伴。
和樾玉鳴相當懂這個道理。
139㎡戶型圖
專案不僅“定製”了學習場景,還要求兒童房不能太小,必須能放下1.5米書桌+床+衣櫃+書架,關起門來就是一個獨立的深度思考+學習空間,而1.5米的書桌則是一個不擁擠的“兩人位”。
把“學習”作為一個單獨實現的空間功能,背後是一個深入洞察:學習是海淀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空間的本質,在於怎麼塑造。同時,空間的設計也會反過來影響居住者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熱衷於/被迫去換房、改造房子。
一個房子好不好,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承載力。好房子需要滿足採光、環保等硬體要求,也要滿足舒適、審美、家庭內部社交,甚至是學習等身心需求,但市面上的絕大多數專案把設計都用在了硬體上面。
這就是和樾玉鳴的不同和高階之處。
以“學習、交流”為主題,和樾玉鳴在專案中打造了“三張桌”:
雞娃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地方,有一張書桌營造共同學習的家庭氛圍;
島臺桌,是家庭內部社交的連線處,更好的溝通能帶來更健康的家庭關係,讓孩子有更大的成長潛力和抗壓能力;
會所轟趴桌,是家長和孩子們集體活動、興趣交流的空間,是一個“知識驛站”,有助於交朋友、拓寬視野。
“三張桌”是對兒童、青少年學習成長需要的社群內生活動線的完整規劃。
在“三張桌”的基礎上,和樾玉鳴把“學區房”升級為“學府房”。兩者的區別:
傳統學區房聚焦教育資源的“空間搶佔”,而學府房致力於“孵化”。
這些“孵化”場景還包括:
• 在會所設定有兒童多功能室,裡面可以開討論課、演講PPT、書寫黑板講解,需要給孩子“開小課”的家長們都懂得這個空間將會有多實用;
• 除了室內學習,和樾玉鳴一樣重視自然課堂。歐幾里得春知學堂是綠城兒童成長IP“春知學堂”的本地化版本,在綠城多年專業設計的趣學、樂玩、妙用植物體系之上,還融入了幾何奧秘的探索。
• 考慮到北方的冬天,戶外活動會受限,和樾玉鳴直接在會所地下空間做了一個真實的“雨林”,裡面可以製作植物標本、寫生,讓孩子們對植物的生長特性和生態價值有全新的認識,並不受季節限制。
• 和樾玉鳴對孩子的運動能力同樣重視,利用消防登高場地,打造了50米往返跑、跳繩等符合北京考試標準的體測練習場地,提高跟中考掛鉤的體測成績。
• 和樾玉鳴還特意在園區設計中融入了經典的世界級高校的校園文化元素,讓孩子們一方面可以探索它們,產生直觀印象,另一方面又能在探索和好奇中瞭解世界優秀高校的理念、人文,儘早開啟視野,樹立高目標。
書房樣板間實景圖
一個好的“學府房”,會融合內外部資源,變成可傳承的教育資產,並形成代際增值效應。
和樾玉鳴從強調“資源佔有”到主動做“能力孵化”,旨在打破“家庭-學校”的線性學習思維,利用空間、環境、設施、社群互動營造共同學習、學研結合的人文環境,打造了一種“空間即教育”的生活正規化,將“居住”作為一種空間功能,升級到了生活環境與成長的密切串聯,比只講地理位置優勢的學區房高了至少一個維度。
樣板間實景圖
海淀的買房人終於等到了最懂他們、也最懂海淀的開發商。
總有人說海淀是吃了學校和時代的紅利,但為什麼是海淀而不是別的地方?為什麼有那麼多優質教育資源,海淀家長還那麼能“卷”?
其實是他們深有體會: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海淀的發展也是,它不是一下子“爆”起來的,而是一批又一批人的積累,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力量。
這是海淀與求知的一次共鳴,也是“海淀現象”背後,海淀人深深相信學習的作用、科技改進世界的可能性的現實寫照。
和樾玉鳴也在用這樣的態度和理念做產品。
• 它明明佔據優質學區,還要去加大投入做學府房;
• 明明只有400多套房源,價格倒掛,不愁賣,還要磨產品磨了三十多稿;
• 明明可以做“複製品”,獲取更高的利潤,卻還是選擇了增設功能空間、拉滿各種細節。
為什麼?我想,懂海淀的人都會懂和樾玉鳴為什麼這樣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