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
作者:tweety
深諳北京生存遊戲的年輕人,在經歷過起早貪黑的職場毒打後,早已對社交媒體上的自律人設祛魅了。
“他們5點起床手衝咖啡、全屋吸塵,下班後健身、做飯、再學門第二外語……但只有真正的上班族才明白,比升職加薪還奢侈的妄想,就是上了一天班下來還有精力提升自己。”

然而,在北京的海淀,卻真實存在著一種讓打工人聞風喪膽的自律人設。
他們每天嚴格執行著極其緊湊的生活作息,多執行緒、高效率地處理每日待辦事項。其文化儲備之廣博,知識涉獵之豐富,常在不經意間,輕鬆碾壓下班後只想刷短影片的打工人——這就是社交媒體上的自律頂流:海淀小學生。

圖源@八點起床只吃半個牛角包
年輕人對海淀小學生的初印象,源於網上的街頭採訪影片。這些小孩哥、小孩姐在本應該剛學加減乘除的年紀,卻在小學畢業前就完成了高中的課業,程式設計和英語能力已經和大學生匹敵。
在現實生活中,海淀小學生彷彿是四散在帝都的NPC,看書、寫作業是他們的初始設定動作;最新國際局勢和AI發展前景,則是他們的劇情觸發器。

圖源@junsea
有人發現,週末的海淀咖啡廳裡,有一半都是埋首伏案的海淀小學生;就算終於去了趟戶外,在公園遍地的露營帳篷中,也不乏他們獨善其身、埋頭苦學的身影。

圖源@閱讀溫度
還有人在地鐵裡見到,“還沒來得及換下足球服的小孩哥,正站著做數學題,座位上的老爸則被當成人肉支架舉著ipad。這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
至此,圍觀的打工人都不禁感嘆:“加班幹不動了,就去刷刷海淀小學生vlog,這才是打工人的最強雞血。”
01
海淀小學生的一天
堪比世界500強CEO
在網上搜索關於海淀小學生的分享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手寫版、excel版、樹狀圖版本的日程計劃表。
這些10後們的日常生活以分鐘為單位計時,堪比日理萬機的企業高管和霸道總裁。

圖源@媽媽愛學習
在一些網傳的計劃表上,早上起來,洗漱、穿衣和吃早飯每項不得超過15分鐘,旁邊還被括號標上了“英語聽力磨耳朵”;週六好不容易被安排了一項名為“樓下瘋玩”的日程,“仔細一看,不過只有一小時。”
儘管海淀的小學一般8:20後才會開課,“但一些海淀小學生竟然6點就已經起床,在出家門之前還需要完成晨讀、背單詞等事項,提前50年趕上了傳說中5:59睜眼的李嘉誠和6:00晨跑的雷軍。”
儘管有人質疑,給小學生制定這麼高強度的日程,是否真的有必要。但在小學生的真才實學面前,年輕人不得不折服的是:一些海淀牛娃的小升初簡歷,比成年人的就業簡歷還要紮實。

圖源@Kaycee
有人在簡歷裡寫“透過英語四六級”,還要心虛地隱去分數;海淀小學生的小升初簡歷中,卻已經出現了首考雅思7.5分的成績。“沒考過託福,是因為他們還沒達到考試年齡。”

圖源@幸好我足夠有熱情
對一些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來說,CSP認證是考研保研時的重要加分項,也是未來求職時的閃光點。但誰能想到,如今在海淀小學生之間,也提前十幾年流行起了這種考試。
在上學路上,海淀娃耳機裡的播客,主題是“存量貸款利率降低意味著什麼”;在放學路上,他們探討的不是辣條、小卡和捏捏樂,而是自驅力、思辨性和雙語演講比賽的稿子寫到了哪裡。
如果還有人質疑:這麼學下去,孩子都學傻了。那麼海淀小學生會操著英語云淡風輕地回應道:work hard,play harder,我不僅會學,還比大人更會玩。

圖源@kono_jiojio噠
當打工人還在用特種兵的省錢模式,來換取旅行帶來的眼界,海淀小學生的課餘玩法,則早已比肩年輕中產。他們去新加坡參加高爾夫夏令營、在瑞士冬令營練滑雪、到非洲看動物大遷徙……
也因此,海淀小學生們之間的鄙視鏈也早已到了next level。“我長這麼大才去過13個國家,和隔壁3班的奇奇比起來還太少了。”
02
為啥海淀的小學生
成了全國聞名的最卷娃
在大眾認知中,北京各區父母都有著其鮮明獨特的刻板印象——

圖源@花開富貴
不差錢的順義爸媽更看重全面發展,給孩子制定的目標是進入藤校。所以除了保證學業成績之外,順義小學生文能創業、出書、參與公益,武會冰球、花滑和馬術,保證留學申請時具備加分項。
東西城家長可能是祖輩就生在北京的土著,他們中的不少人自己從小就是放養型教育。“分數啥的不重要,掌握一門能吃飽飯的實用手藝、樂樂呵呵的就行。”
而海淀父母,則被認為是靠學歷拼出一片天的新北京人,他們可能是學院路的高校教師,中關村的網際網路新貴,靠在學業上的勤奮努力,在帝都站穩了腳跟。
於是,為了保住下一代的生活質量,海淀爸媽便希望把自己的成功方法論,復刻到子女的身上。“而且海淀區一共彙集了8所985,20所211,是全國名校最密集的地方。這裡的學術基調、競爭氛圍,就相對更濃一些。”

對於海淀小學生來說,他們人生的下一個目標,大多是衝擊本區的六所重點中學,俗稱海淀“六小強”。
“六小強是全體海淀小學生的上岸目標,一旦與其失之交臂,相當於錯失了清華北大的入場券。”

圖源@貓老師媽媽圈
激烈的競爭氛圍,使得海淀小學圈也如同大廠一般,衍生出了一套自己的黑話密碼。“如果是剛進家長群的新手家長,群裡的對話大部分只能靠猜。”
“點招的代號是DZ,這是透過投簡歷、筆試、面試,提前錄取一批牛娃的招生方式;ZK(佔坑)是指你參加過牛校的培訓班,才有資格參加點招;MD(密電)則是孩子被提前錄取後,接到校方的非公開通知電話……”

女兒正在上四年級的海淀家長Ella表示,根據往屆牛娃的經驗,海淀小學生至少要從三年級開始準備小升初。
“這期間你不僅要保證校內成績,還得瘋狂參加校外的各種賽事和考級。因為給名校初中投簡歷時,如果只籠統地把特長寫成是‘會’跳舞、‘會’彈琴、‘會’奧數,反倒是你的簡歷減分項。必須附帶著十級證書、國賽省賽的冠軍獎狀影印件,才能證明孩子的真正實力。”
“就算在一些市級比賽拿了第一都沒用,因為獎狀上很可能蓋的是某某協會的紅章,而不是含金量最高的教委,相當於白忙活一場。”
03
十歲上下的小孩哥小孩姐
比打工人壓力還大
前有00後整頓職場,打響了年輕人反內卷的第一炮。如今,10後們的升學反內卷,也迫在眉睫。
只因那些10歲上下的海淀小大人兒,已經會像上過10年班的打工人一般,時常感嘆自己有多麼嚮往 work life balance 的生活。
今年,一篇名為《海淀18年雞娃終點:高考582分》的帖子瘋傳家長圈;有網友發帖表示,在首醫大附屬兒童醫院裡,已經出現了“拒絕上學”的普通門診。

此情此景之下,一些海淀家長開始反思,讓孩子成為“自律頂流”,孩子是否真的開心。
41歲的海淀家長皮皮爹說,兒子今年五年級,正是備戰小升初的緊張時期,但他和妻子卻決定,“從這學期開始,停掉奧數班。”
“我們自以為已經趕超大多數海淀的狼媽虎爸,每天保障兒子放學後一起遛狗半小時,睡眠至少9個半小時。但他每天上下學時,還是累得上車就倒頭就睡。”
“現在網上已經出現了不少小學生抑鬱休學的新聞,我是真怕孩子連青春期都沒長到,就身心出了問題。”

海淀土著媽媽周女士,孩子還在幼兒園中班,她就已經打起了逃離海淀、拼一套東城學區房的主意。
因為她聽說,“有些海淀小學,一年級的拼音教學只有短短兩週,甚至不教。因為學校和老師會預設,你們幼小銜接時早就自己報班學過了,海淀小孩應該是從一出生就開卷了。”
“和其他城區相比,東城的小學教育相對快樂,和我們的育兒理念比較契合。什麼階段就幹什麼階段的事,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讓他有個更快樂的童年。”
Ending:
如今,不少海淀父母已經在重新考量自己的雞娃之路,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有一批海淀父母先是放棄了讓孩子不停“考證”。“無論什麼學科和興趣班,不一定非要考級和競賽,陶冶陶冶情操、拓展一下知識面就已經很好。學術型學霸需要培養的是專注力,而不是靠刷題和補習班堆砌。”
另一批海淀父母則轉換賽道,開始進一步提升學習,專心雞自己。
“與其無頭蒼蠅似的跟風雞娃,還不如先雞自己。打好了物質基礎,小孩長大後就大可放心地追隨興趣,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如Ella所感嘆的那樣:“我和孩子爸爸當初熬過幾十萬人競爭的高考,留京後又拼命工作、買房、攢存款,其實只為了小孩能比我們過得更輕鬆。”
點選「在看
」,錦鯉附身!

– END –
最新話題:理想汽車,成績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