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03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導語】長篇小說《紅黑時代》和我的相遇是一個意外卻深刻的故事。三年前,新冠疫情高峰期,我幽居舊金山,生活的寂靜與思考的喧譁交織。一則微信動態將《紅黑時代的青春》引入我的視野——一個陌生的作者之光,用她的筆觸刻畫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源於內心未解的心結,也因對同代人的深切期待。等待書寄達的日子如同三十年前我的處女詩集問世時的焦灼,書到手後更像是與一個久別的老友重逢。這部作品不僅重現了我那段紅黑交錯的青春,還引發了對荒謬歲月的反思,對歷史傷痕的追溯。作者的真誠與勇氣讓我感動,而這場以書為媒的緣分,也成為我與之光深度交流的起點。

作者 劉荒田

長篇小說《紅黑時代》和我有非同尋常的緣分。
三年前的春天,新冠疫情正在高峰,我幽居舊金山。從微信的朋友圈看到一則資訊:長篇小說《紅黑時代的青春》由美國龍出版社於2020年1月出版。書的作者之光,名字第一次看到,讀簡介知道是女性。
全書所寫,恰是我的同代人的早年人生。
因為作者和我同是北美作家協會的成員,互加微信後,我表達對這本新作的濃烈興趣。她說要郵寄給我,我說不必,已向亞馬遜網站下單。
等待書寄達的日子,那急迫,只有三十年前自家處女詩集在國內出版,樣書在郵路之時可比。
我對這本出自陌生作者之手的書如此關注,出於一個難以紓解的心結。
說來話長,十年前懷舊潮興,我加入了微信一個朋友圈,成員是高中的同班同學。開始時,我天真地認為,既然青春生命完全同步(和老三屆的其他幾屆比,奇特處是六年求學加兩年文革,一待就是八年,自嘲為“太學生”),擁有相同的集體記憶,到了晚年,該有近似的體悟,儘管走出校門以後生活道路千差萬別。
然而,我很快發現,相當多數的思維模式停留在少年時期,對自身人生、母國現狀和天下大勢的看法,與我這個“老金山”針鋒相對,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分歧之大,遠遠超過文革時彼此鬥得死去活來的保守派和造反派。
少年子弟江湖老,老成這樣不堪!於是,極為熱切地盼望,同代人中出現直面荒誕青春的反思者。

這樣的人物,被我盼到了。
之光和我都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
她成長在東北的大城市,就讀老三屆中的高一。然後是文革、下鄉、被招工回城、這些經歷和我相仿。也有不同,她就業以後進修,拿到大學學位,任一家國家級刊物的總編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國留學,隨後定居紐約。
人在天涯,未相逢已在記憶中同氣相應。
細讀全書,感慨萬端。
詩人辛波絲卡有詩句:“我為桌子的四隻腳,向被砍下的樹木致歉”。活過了孔夫子稱為“不逾矩”的歲數,被包括荒謬、狂暴青春在內的漫長光陰造就的一代人,要不要像從桌腳追溯樹木一般,以“前人走過的錯路,後人不要再走”為出發點,從追索導致一代人的靈魂傷痕累累的“禍根”著手,對個人生命史作挖掘、梳理、抽繹?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本書,是履行清理、批判“紅黑時代”這一神聖使命的優秀之作。
以書結緣,近年來和作者之光成為可作深層思想交流的朋友。我陸續獲悉,憑藉同城居住的“近水樓臺”,她常常拜訪海外首屈一指的文學大師王鼎鈞先生。
敬愛的“鼎公”出於提攜後輩與審視歷史的雙重宗旨,對這部書稿提出一系列修改意見。
於是,之光耗費兩年,改寫全書,擴充篇幅,斟酌語句,改書名為《紅黑時代》。比起《紅黑時代的青春》,新版表現特定時代更加豐滿,人物塑造更立體,反思的力度更強,感染力更大,文學和歷史價值更高。
蒙作者信任,2023年春天,我有幸讀到《紅黑時代》全書。不好意思地承認,七十好幾,本已淚腺乾涸,但套用古人句式,“為之泫然流涕者”多處。在本人晚年的讀書記錄上,這是絕無僅有的。


它為什麼如此感動我?
三個理由如下:
一. 讀這本書,反芻自己的人生
此書屬半自傳式,作者比我小一歲多,也當穩了以資歷雄視後輩的“老人”。一如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個人的“當下”可視為一生的總和。
我和之光有過的“紅黑”分明的青春,儘管住地有南北之分,還有男女之別,但書中所有和當年相關的關鍵詞,反右派、政審、家庭成分、階級鬥爭、高考取消、大字報、紅衛兵、破四舊、抄家、派鬥、革委會、專政、忠字舞、插隊落戶、回城、摻沙子……

每一個所涵蓋的血腥、苦難、哀愁、不平、不甘、無望以及掙扎,反思、抗爭,若大而化之,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片浪花,即電腦螢幕上的“點”。可以“不堪回首”輕易打發掉;但在這本書裡,被一一還原。
荒唐歲月的場景、氣氛、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鮮活地呈現於精準生動的筆觸,讓我重新觸控早已消失的脈搏,返回長久地不忍逼視的歷史現場。
實在慚愧,我們的青春比之以後的幾代,特別是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80後、90後,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物質上的貧困、飢寒和思想上的囚禁,他們難以想象。
這本書所披載的,並非如祥林嫂一般逢人嘮叨“孩子給狼吃了”;而是透過劍及履及的陳述,諸多人物形象的對照,深層的身世背景和心理剖析,挖出苦難的根源。
不難發現,它是作者從中年至今的思想沉澱,復參照以自由為根基的異國文化,厚積薄發的結晶。
二. 女主角個性獨特,又具廣泛的代表性
從近年所讀的一些題材近似的長篇小說,極少看到像本書的兩個女主人公——餘爾娟和陳培敏一樣,具典型意義又處處可見身影的女性。

這兩個女子,是年齡相同的第一“閨蜜”。
餘爾娟的童年,家境優裕,備受父親寵愛。第一場橫禍來自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擔任總工程師的父親被劃為右派,不堪凌辱,上吊身亡。
從此,這位天生麗質,自律,勤奮的少女處處碰壁,在學校受歧視,報考兒童藝術劇院,各項成績出色,本校考生被淘汰後只剩她一個,本以為十拿九穩,不料“政審”過不了關,從此父親之死成為檔案的永久性汙點。
她陷於絕望,稱自己是“不該出生的人”。
更加沉重的打擊是文革後期,爾娟的繼父因積極參與造反,遭對立一派秋後算賬,罪名是搞女人。
爾娟也被無中生有地列在“被搞”名單上。作為黃花閨女如何抵擋這致命的汙衊?一連串心理創傷導致的“政治賤民”的思維定勢,長期主宰她的言行。
離開學校後,爾娟和培敏都下鄉當了知青,培敏因生存條件惡劣,前路斷絕而沮喪無比;爾娟卻相反,為了在鄉村無人知道“黑底細”,和農民取得表面的“平等”而快樂。特別是準備憑一技之長投考樂團之後,日以繼夜苦練小提琴,把手指磨出了繭。
接下來,出現匪夷所思的一幕:
看到知青點的燈亮了,怕爾娟愈追問愈痛苦,培敏轉移了話題,問爾娟:“你們下河泡也通上電了吧?”
爾娟點頭:“我不喜歡通電!”
什麼意思?怎麼又開始胡言亂語了?電線通到農村,晚上可以有電燈照明,大家都高興死了。
她怎麼還不喜歡呢?爾娟蔫蔫地,似乎渾身上下沒點氣力,懶洋洋地說:“有電了,農民就會去買收音機聽廣播。現在農民喜歡你就是喜歡你,我跟大娘說我爸爸被打成了右派,她照舊喜歡我。可有了收音機以後,大家的想法就跟報紙社論說的一樣,知道我是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就會恨我、煩我、歧視我。”
培敏眼睛直直地看著爾娟,說得對啊!

這獨白所袒露的畸形心態,至今讀來依然震撼。爾娟直到青春期將耗盡,才有倖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不但找到意中人,在上海結了婚,還圓了少女時的夢——考進復旦大學中文系。到這一步,愛情事業均有著落。
然而,幾年後,她拋棄已有的一切,跟隨去美國留學的丈夫,當陪讀去了。去國前,爾娟給在國內的陳培敏寫了“絕交信”,宣告“那個爾娟已死”,“唯一想做的就是把過去的一切永遠關在門外”,連同半生同甘共苦的友情。
這封信置於本書的開頭,作為牽引全書的最大懸念。到末尾,懸念解開——爾娟和與“紅黑時代”連結的一切均作徹底切割,開始新國度的全新人生。



陳培敏是另一位女主角,全書對她由幼年到青春的心理曲線、人生際遇的描寫,絲絲入扣,直達人性深層。她近於“虛擬”的初戀,充滿“出身歧視”時代的辛酸。她狂熱地戀慕外貌“像電影《南征北戰》的高營長”的同事趙長春,卻出於矜持,深藏不露。
同樣,喜歡培敏的趙長春以“曲筆”表達愛慕——將《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中和愛情有關的句子劃線,書頁折角,讓培敏看到。還為了培敏說他是“左撇子”,而苦練從右側上腳踏車。
“愛”的窗戶紙行將捅破之際,趙即將被組織部門列入“第三梯隊”,進入仕途。若然,培敏絕不能選擇和他在一起,因為自己是低人幾等的“黑五類”。培敏探知他無法割捨名利之後,毅然斬斷情絲。
三. 親切、從容的敘事
這本書開頭的“絕交信”,本來是吸引我追讀的“包袱”,可是,越往下讀,越把“為什麼絕交”這一謎團淡忘,轉而完全受故事情節的推進所操控。
為什麼呢?
原來,我的好奇心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樸素、綿密、生動的敘事。我們這一代在可塑性最大的成長期,飽受壓迫和欺騙,從靈魂到語言都遭暴力的汙染,不少人到老,一個不小心就露出“紅衛兵”的馬腳,然而,處於成熟狀態的作者業已免疫,全書的風格屬“靜水流深”型別。
作者已跳出時代的侷限,站在中西文化的結合部俯瞰往昔的紛擾塵寰,找準癥結,富有說服力地展開這樣的主題:悲劇因何產生,怎樣演出,留下什麼?

80年代的作者劉荒田與家人
之光和我這一代人的青春,已留在歷史的遙遠處。
反思這一段現代史上絕無僅有的歷程,固然是對此生的交代。更加要緊的是把它赤裸裸地攤開來,讓後人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是悲哀的、不合理的、絕望的,從而避免再度誤入;而重溫本身,也是靈魂修煉的功課。
感謝作者之光,讓我再年輕一次。
2023年夏日於美國舊金山
首發華人號:加拿大網路電視臺

廣東省台山人 1980年從家鄉移居美國,已出版散文隨筆集38種,詩集4種。2009年以《劉荒田美國筆記》一書獲首屆“中山杯”全球華僑文學獎散文類“最佳作品獎”。2013年獲北美《世界華人週刊》、華人網路電視臺所頒“2012年度世界華文成就獎”,2015年獲“新移民文學筆會”“創作成就獎”。2011年以散文《一起老去是如此美妙》獲新疆“愛情親情散文大賽”第一名。獲《山東文學》雜誌2015年度“優秀作品獎(散文第一名)。
《紅黑時代》延伸閱讀






近期發表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雨夜驚魂 我的真實經歷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精英的她 收穫了什麼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