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錄取專訪】從加州Irvine轉到芝大,從古典轉向數學

小編注
G同學去年按照古典方向ED了杜克大學,後來ED2了芝加哥大學,最後去了加州大學Irvine分校 (UCI)。今年在我們的輔導下,以數學方向成功轉學芝加哥大學。
今天海狸學院特別邀請了G同學跟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自己轉學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其他想轉學的同學給予真誠的建議。
很期待你接下來在新學校的新學年!我們今天想請你來分享一下你轉學的心路歷程,以此鼓勵學弟學妹們努力轉到自己心儀的學校。
謝謝!當然!我很榮幸接受這次採訪
那麼首先你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自己為什麼想要轉學嗎?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資源問題。因為我有很多同學在不同的其他大學,所以我就根據他們的經歷,與自己在UCI的體驗去對比。我發現UCI作為一個大公校,人均能真正利用到的資源實在是太少了。我也去試著在剛開學的時候去接觸很多資源,比如說俱樂部或者research之類的,去了幾次meeting,但是發現可能一個屋子裡面會有100多個人去爭取這些機會,而他們實際上給出來的位置只有大概5到6個,而且這5-6個機會也不全與我感興趣的領域匹配。
其實我也試著去主動尋找一些科研的機會,去給教授寫過郵件,包括也去問了很多,比如說我們這的Department Head(專業負責人)之類的,問一下他們有沒有需要幫助的科研專案。問題在於,在我學的專業,真正pure math(純數)那種領域研究是基本上不需要幫助的,但是applied math(應用數學)也並沒有很多正在進行的相關的研究,所以這方面我也就沒有辦法參與進去。所以說,以前學校的主要問題就是沒有資源。
另外,學校人真的太多了,我覺得人越多,越不容易去和你的同學構建一種比較緊密的關係。尤其是在這種大型公立學校,基本上就是上課見個面,然後下課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我就想轉到一些私立的小型的學校,更容易去form closer relationship。
這幾點是主要的原因,剩下的原因無非是比如說之前學校排名不怎麼高,所以說找工作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多優勢,然後校友資源肯定也不如芝大好。
芝加哥大學校徽;校訓為“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拉丁文)– 讓知識不斷地增長,讓生命被不斷地培養。
那麼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轉學的想法,然後又做了哪些準備?
其實我當時申請完所有的RD的時候就想試一下轉學。是因為想試一下轉學,所以我才沒有選擇那些加拿大或者其他國家的學校,選了UCI,因為感覺在美國本地至少是會方便很多。然後當時做了這個決定之後,一個是找到海狸簽約,另外一個是暑假去做了一個實習,我做的是algorithm engineering,具體職位叫什麼我忘了,反正是演算法工程師,做了一個月左右,可能和數學不太沾邊,但是也是CS。另外我也是跟一個給教授做了一個研究,總體上是關於differential equation(微分方程),以及它的各種模型、運用。
最後就是做轉學申請的常規流程,學校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準備,它需要我的推薦信,我就去找教授,他需要GPA,我就要把GPA提交上去。
你真的是執行力比較高的同學之一。當你來找老師的時候,總是帶著明確的問題,帶著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讓老師不停地去灌輸你教你怎麼想。

那你最後選擇UChicago的原因是什麼?除了TED(Transfer Early Decision)考量之外,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
因為我當時去了兩天的一個校園參觀,有機會跟他們本地的學生嚮導、教授之類的去聊了一下,然後發現確實不一樣,這個學校能給到的資源完全不一樣。這其中包括他們的一個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就是學校會跟很多公司去籤協議,讓他們把比如百分之二三十的機會留給芝大的學生,然後公司不需要發工資,讓芝大去代替公司做這些事情。另外還有那種去給Nonprofit的實習機會,學校會給你補貼之類的。所以就光說這一點,你就會發現這個資源差距特別大。
其次是研究方面,因為芝大他們那邊會有很多那種小型的教授和學生去參與那種research program。我當時的學生嚮導就跟我說,他做研究是因為教授對於學生的需求量要大於他們學生的人數。所以說很多時候有些教授會主動找來,類似求著你去幫他去做研究。這與UCI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另外就是考慮了教師的水平,總體的師生比,包括整個學校的氛圍。其實我當時也為安全問題考慮了一下,但是其實我認為雖然說芝加哥整個城市比爾灣更危險,但是因為學校的特性,導致它裡面發生的事件都會被非常誇大的去報道,搞得人盡皆知。然後我也看了整個crime history,發現其實惡性事件甚至比很多其他學校要少。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
芝加哥大學Harper Memorial 圖書館的內部環境。學生在這裡自習和閱讀。
對,我覺得這個也是很多同學們的顧慮。我正好下面準備問,轉學之前有什麼顧慮或者擔心的地方?是如何克服的?
我其實在結果出來之前還挺擔心的。當時想著如果要是沒有什麼好結果就繼續讀下去。其實當時可能只是單純的焦慮。我家裡人給了我很多鼓勵,尤其是我的父母,比如我媽非常明確的告訴我,不管我轉學成功與否,她都會為我感到非常開心,因為她認為我找到了一個目標,並且為了目標去努力了,結果如何其實無所謂。所以其實這後半部分也是比較放鬆的,沒有再關心結果這種東西。
明白,就是說你這個心態還是挺好的,沒有過度擔心結果。包括寫文書的過程,你花了心思在上面,最後交了就交了,沒有那種特別多的忐忑。

那接下來你可以講一下你的課外活動嗎?你剛才前面講了一些科研的經歷,那麼你還有哪些其他的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對於你的轉學有什麼樣的幫助?
其實那個活動列表還有Others列表裡面,相較我本科申請的時候,唯一的區別就是加了一個研究科研專案,加了一個我的實習,另外就是類似Dean's List之類那種東西,沒有改動太多。所以我覺得科研專案可能會有一定幫助,因為畢竟是和我本身的專業有關。我在文書裡面明確表達了我要去做應用數學這方面的研究,然後那個專案正好也是研發數學的,所以這是有一定幫助的。
其他活動我基本上沒有改動。然後我當時申本科的時候是什麼,轉學申請上就是什麼,也沒怎麼改。所以我也不太確定為什麼去年就把我拒了(笑)。
我覺得這就證明說美本申請和轉學申請看的東西還不太一樣。轉學可能會更學術一點。我覺得這個對於那些學術性比較好的同學來說是一個福音。就我們今年轉學結果看來,那些學術能力比較強、比較獨立、比較主動,有自己的思考的同學,相對來說結果都會比較好一點。
你既然講到學術,那麼你可以講一下大一這一年的求學經歷嗎?上了什麼課,跟教授怎麼溝通的,以及最後要推薦信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我開始的時候其實錯過了第一個選課的window,當時是比別人晚了兩三個月才去選,所以說就導致我沒有辦法搶到很多那種general education(通識博雅教育)的課。後來我就選了4門數學和物理課,都算是比較面向於sophomore(大二)或者junior(大三)的課。但是我也很幸運,因為我在這裡面遇到了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教授,然後他也非常喜歡我。我經常去他的office hour,然後他就成為了我的一個推薦人。
然後另外兩門其實有點可惜,因為其中有一門本來是會有一個department head的去教,那個人做了很多科研,也很有名,整個人的評分也很高,但是後來臨時可能是他家裡有出了事兒就換了另外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是個中國人,但是他不是synchronous(同步)授課,他是asynchronous classes(非同步課程),全都是你看文章、發影片、看影片,幾乎不會真正同時跟你線上交流。這個課整體難度比較高,多虧我之前有數學基礎,所以也沒什麼問題。
第三門課是物理。這節物理課是整個階梯教室坐滿了400多人擠在一個屋子裡面上課。老師也明確跟我們說了,每天郵件收件箱裡面有著上百封郵件,你發郵件我有50%以上的機率是看不到的。所以說我後來問他能不能給我寫推薦信,寫了好幾遍郵件,我覺得他應該是沒看到。
對於第二位老師,因為我們沒有線下見面的機會,他也沒有office hour,只能是我想辦法去跟他接觸。當時快來不及了,我就想辦法把他的辦公室地址在網上找到了,就去跟他聊了聊天。當時他對我印象深刻,因為我是他們全班唯一一個滿分,我的答案也會被作為他的期中考試標準答案,所以他根據這兩點首先對我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我就跟他坐下聊,因為他是中國人,所以我們話題很多,跟他去聊一下我在北京這邊的經歷,怎麼長大的,最後再跟他提一下說,我希望去試一下轉學,能不能給我寫一封推薦信,他就同意了。這結果是非常好的。
芝加哥大學美麗的校園
你跟海狸給你匹配的學術導師的合作感受怎麼樣,有什麼樣的收穫?
與學術導師合作的整體體驗也不錯。他教我的東西都是他自己做的研究。比如說,我們進入到研究後期,我問他說下一步應該往哪走,他就把他和他的團隊寫了兩三篇論文整理出來,讓我看了一遍,然後建議我按照他們研究方向去加深理解。整體就能感覺到他是一個對這個領域有非常多的瞭解、技術非常紮實瞭解的一個人,然後合作也就挺愉快的,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怎麼去應用differential equation,怎麼去最佳化你的程式之類的這方面的比較專業的東西,因為我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我也學到很多。
你可以接下來講一講你的文書的故事嗎?
文書的話,因為我電腦上保留著去年的副本,有幾個資料夾,所以我每寫到一個學校的時候,就把去年寫的拿出來看一看,有沒有什麼能直接copy and paste的,但是後來發現好像不多,所以他們基本上都被改了一遍,唯一用到的去年的東西是結尾的兩三句話。
整體上來說,這次的文書和去年的完全不一樣。我的兩個文書的老師也都和我配合的很好。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去每週開一次會,我比較喜歡寫完一個東西發給他,他去上面做annotation,然後發回來改。
其實這樣效率比較高,因為說話和寫作是不一樣的。
對,確實是這樣。我當時寫大文書的時候就是寫好兩稿,然後發給他們問他們你們覺得哪一個更好,然後我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建議都寫下來,再自己去進行一些改動,最後確定要哪樣去寫。我覺得因為有了本科申請的寫作經歷,所以整體來說會簡單一些。
你覺得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文書是哪一篇?
印象最深刻的可能還是芝大的Extended Essay。因為那玩意我其實一直不知道怎麼去寫(笑)。我去年寫的時候特意去把它往我整體的活動經歷上去契合,但我現在覺得可能那樣顯得非常刻意。我今年寫的時候我就什麼也沒想,就當了一個reading and writing exercise,然後基本上是 “瞎寫了一通” 。
對,我對你那篇文書有印象,它給我的感覺就是,很有哲理,文筆很好。
我基本上想到哪就寫到哪,我寫的時候同時也會去網上直接去搜。我之前從來沒學過哲學,而我寫的東西恰好是哲學的幾個非常有名的理論,所以我就網上搜一遍,學一下他們講的是什麼,發現正好我能用上,就寫進去了。
那請問你與海狸的專案和文書老師的合作感受如何?你覺得他們給你提供了怎麼樣的幫助?
合作感受是挺好的。因為我也不怎麼喜歡說話,所以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基本上不會主動去找各位老師們幫助。其實主要的幫助還是在於文書,比如說文書內容上的控制。因為我覺得我寫文書的問題在於細節上,比如說那種特別小的語法或者選詞上可能不太恰當,這一點上他們也幫了很多忙。我會發一篇比較粗糙的,但是內容已經定好的文書草稿,讓他們改一遍,回來之後我就不用再進行任何其他的語法改動了,就可以完全專注於內容上去了。
另外,老師會給根據豐富的經驗給我一些獨特的建議。比如說,當時申請哥大的文章裡提到紐約是個金融中心所以我想到紐約去。我的老師就建議我說不要把professional的動機寫進去,還是要把視角放在學術上,不然可能會留下一個“想蹭學校名氣”的印象給招生官。這一點我自己是不會想到的。
另外,與海狸老師打交道的時候,我是把問題想好了再去找他們,因為我想讓整個過程變得更快一些。
往往是當你問出好問題的時候,你的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了。很多同學的癥結在於問不出好的問題,然後當我們去問他問題的時候,他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他從來沒有想到過會問這樣的問題。所以成長的第一步可能就是你要有這個“需要問出好問題”的awareness。重要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寶貴的能力,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能力。
芝加哥大學校園的一角
你對有轉學想法的學弟學妹們有什麼建議?
其實就有很多。首先是,只要下定決心,比如說自己希望去轉學,那就全力以赴的去把事情做好,最後結果如何,其實已經無所謂了,因為至少你去付出100%的努力去做這件事情。
其次就是我經驗所得的一些建議。比如說如果已經做好轉學準備,那麼第一學期就一定要去至少選兩三個tenured professor的課。選教授的時候可以在Rate my Professor或者學校本身的一些資料網站上收集一下資訊。因為加州大學是有資料公開政策的,政策就要求每個學校必須把每個人上課,之前教的所有班級,以及每個班級學生的成績公佈出來,這樣馬上就有很多資料庫,在網上都能搜到。
另外可以去找自己學校的資料,比如我們學校有一個叫Zotistics的平臺,專門做UCI學校過往的每節課的成績分佈之類的,去根據這種資料,然後去找你認為適合你的教授,然後就做好各種準備。一定要提前想好,不要後面再做。其實當時我進來後第一件事是轉專業。我是Classics專業申請進來
對,這個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借鑑的東西,不要被美本申請的時候走的曲線救國的專業給束縛住了
這點其實也是跟很多公校一樣,效率低,沒辦法。整個學院就那麼幾個人,然後一個專業可能好幾好幾百個學生,他們確實就是管不過來,就一遍遍去催他們,一遍遍去寫郵件,後來他們就答應說你可以來我們專業了。
你在學校內部轉專業,經過了一個什麼樣的 procedure?有什麼樣的手續?會不會有一個很麻煩的申請的過程?
其實是挺麻煩,因為正常轉專業是隻能大二開始轉。它雖然有一個summer change of major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它只會給部分那種人比較少的專業,比如說類似什麼anthropology major,linguistics major之類的,但是數學是不在這個範圍內的。所以我在那時候就開始給給他們寫郵件問最早的視窗是什麼?如何進行特殊申請?並且給它們附上了我之前高中的數學課的成績來證明說,我在高中時期就對數學有過比較高階的學習之類的。然後他們就給我特殊安排了一個9月1號之後的window,把我放在priority list上,看看那時候如果有空位就可以提前轉進來。後面就一直給他發郵件催,他們就在9月1號那天就把我的專業改成了數學。
基本上還是要去找 advising department。因為光去看學校的轉專業要求上是根本沒有寫過作為一個新生怎麼在summer change of major不允許情況下,第一個秋季就把專業轉成數學專業,只能去找他們去問,看他們有什麼解決方法。
我覺得你這個想法非常好,就是需要具備主觀能動性。你自己知道自己想學數學,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把專業轉過去。很多時候在生活當中需要善於問,善於去向別人要求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這就是一個普世真理。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敢問,都會有很多想法束縛住自己,但是當你真正敢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比別人得到的更多。我們也發現很多轉學成功的同學都有這些相通的性格特點。
芝加哥大學 Gerald Ratner 體育館,由Cesar Pelli設計
最後,你再給大家留一個寄語、鼓勵的話或者心得吧?
我也不知道怎麼去說,反正就是,努力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上去靠,不管是什麼東西。因為動力其實全部來自於興趣。包括我當時申本科的時候,雖然是以古典學專業出身,但是當時對這方面的興趣其實不夠多,所以可能文書寫的就並沒有這次轉學寫那些東西有說服力,招生官一看就能看出來說學生對他申請的這個專業是否實際上感興趣。
沒錯。要往自己的興趣走,要做你自己擅長的東西,感興趣並且擅長的東西。
轉學不是補考,海狸學院轉學專案的很多學員,在轉學中反而收穫了比一年前ED衝刺學校還要突出的錄取,實現大飛躍。截至到5月13號,在過去幾年裡,轉學專案共收穫2枚斯坦福,2枚麻省理工,12枚哥大,12枚芝大,6枚賓大和8枚布朗的突出成績。以下是他/她們的故事
每位同學在大一和大二期間都各有一次轉學機會。感興趣海狸學院的轉學專案,趕緊長按二維碼填寫表單,和顧問老師進行一對一諮詢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