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血腥淘汰賽,零跑如何造「老百姓都買得起的好產品」?

誰能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效能,
誰就能活到最後。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進入“血腥時刻”:價格戰愈演愈烈,從“慢刀割肉”升級到“斷臂求生”,雷射雷達、城市NOA、超充技術成為在軍備競賽中上牌桌的籌碼,資本退潮後,曾經無限風光的“蔚小理”們股價下跌、裁員縮編。無所謂“活得好不好”,行業共識首先赤裸裸地指向“活下去”。
在這場愈演愈烈的行業競爭中,一家曾被貼上“低調”、“平替”標籤的浙江車企,成為當下一匹最大黑馬:2024年,零跑以年交付量近30萬輛的成績衝進造車新勢力前三,僅次於理想、華為的鴻蒙智行;更重要的是,零跑在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淨利潤轉正,提前一年達成單季度盈利的目標,成為第二家盈利的造車新勢力。
而驚喜還在繼續。2025年3月,零跑釋出全新車型B10,以“12萬級標配雷射雷達+全系高階智駕”殺入市場,預售1小時訂單就突破1.5萬輛,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有媒體評價“零跑殺瘋了”。朱江明卻“氣定神閒”,在他看來,B10的大賣是零跑多年技術創新積累的必然結果。
“零跑的邏輯很簡單——不管造的是豪華產品,還是品質產品,都要是讓老百姓買得起的產品。”朱江明的話,戳中了當下行業困境,當“堆料內卷”透支創新誠意,零跑用工程師思維證明,降本不等於降質,而是對無效溢價的精準打擊。
這家“最不像新勢力的新勢力”,正用“技術平權”的邏輯改寫行業規則:如果高階配置註定屬於少數人,零跑則試圖證明,只要死磕自研與成本定價,人人都能開上“平價保時捷”。當行業陷入內卷與浮誇,零跑選擇迴歸造車本質——用技術創新保持效能持續迭代,把溢價擠出水份。
“豪華平權”的底層邏輯
零跑汽車正在用技術創新的硬實力,撕掉“豪華即溢價”的行業標籤,重新定義“豪華平權”,以實現高階效能普惠。朱江明在採訪中直言:“我們希望打破豪華品牌就要有溢價的潛規則。使用者買零跑,不是因為買不起賓士、買不起保時捷,而是他們足夠理性,選擇用更合理的價格獲得同等品質。”
這一邏輯在零跑的產品矩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零跑全新車型B10為例,其以“12萬級標配雷射雷達+全系高階智駕”的顛覆性配置殺入市場,預售1小時訂單突破1.5萬輛。朱江明透露,B10的高階智駕方案採用自研的中央域控制器和整合化電子電氣架構,並搭載了禾賽科技ATX超遠距雷射雷達、高通驍龍8650智駕晶片,首發上車為零跑爭取了時間差優勢,使得使用者僅需支付友商雷射雷達車型1/3的成本,就能獲得支援高速NOA、自動泊車的完整智駕生態‌。藉此,零跑也真正實現“用電子行業邏輯造車”——效能升級,成本不升。
在朱江明看來,使用者感知到的豪華,是充電速度、續航里程、智慧體驗的無短板,而不是logo帶來的心理溢價。
這種“技術平權”的實踐同樣體現在C系列車型上。15萬級的零跑C16,採用與30萬級車型同源的800伏碳化矽高壓平臺,,續航和充電效率對標高階車型。朱江明強調:“使用者感知到的豪華,不是價格標籤,而是實打實的品價比。開零跑的車主中,有大量BBA使用者增購,這就是理性消費的勝利。”
不做“車圈小米”,
也不做“車圈優衣庫”
業界常將零跑比作“車圈小米”或“車圈優衣庫”,但從發展路徑來看,零跑的核心可能是“誰也不像”。
與小米初期靠價效比突圍、後期轉向高階化不同,零跑從創立之初便錨以成本定價策略,雖然全系車型覆蓋10萬級-30萬級範圍,但均是透過“技術自研+快速迭代+規模分攤”來實現的成本的極致壓縮。從這個角度來看,零跑更接近“技術普惠者”的角色——將前沿技術下放到價格更低的車型中,所謂的高階、豪華不單純是指價格高,而是當把品質高作為前提時,價格依舊親民。
“品質是前提,有了品質才有銷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朱江明直言,B10推出後,零跑一方面要提升B系列規模,另一方面要在2025年第二季度針對C系列產品實現年款的快速迭代。“更有競爭力的續航、更高程度的智慧化”,朱江明說,“這是我們必須要打贏的一仗。”
優衣庫的“基礎款長銷”模式與零跑有相似之處,但核心卻又截然不同。優衣庫透過標準化設計降低個性化成本,而零跑則透過平臺化實現“高配低價+多樣組合”。基於零跑的模組化平臺,其C平臺車型零部件通用化率超80%,成本下降程度可想而知。
這種策略精準擊中了年輕家庭和理性消費者的需求。以C16使用者畫像為例,其中70%的車主來自合資或豪華品牌增購,50%為換購使用者,“他們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而是追求實打實的品價比。”朱江明總結。
如何構築技術護城河
2024年,零跑全年交付量接近30萬臺,成為“造車新勢力的年度黑馬”,被外界評價“悶聲發大財”的典型代表,行業又開始將零跑與“優等生”比亞迪和理想做比較。但對比比亞迪的規模優勢、理想的爆款邏輯,零跑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進階之路——透過“全域自研+平臺化設計”的差異化路徑,構築起屬於自己的護城河。
一方面,零跑並不完全依賴規模優勢,而是透過技術創新實現“小規模高毛利”,其自研自造比例佔整車成本的65%,覆蓋電池包、電驅、智駕、座艙、電子架構等核心部件,甚至將車燈、電子門把手等傳統外包件納入自研體系。以車燈為例,自研後,每套BOM成本壓低至行業平均水平的70%。而將電子門把手透過自研整合至域控制器後,零跑能夠實現單車節省超100元。
“這些成本只能透過全域自研才能節省下來,也只有全域自研,才能快速根據實際需求去做調整。”朱江明表示,“雖然只是些小創新,但不斷進行這些小的積累,每個100元積累下來,就可能帶給使用者降低3萬元的感知。”
另一方面,雖然是全域自研,但零跑的研發費用率長期控制在7%-10%,遠低於蔚小理普遍超過15%的水平。背後的核心原因在於零跑的平臺化戰略,不同車型之間能夠共享大量零部件,極大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性,利用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成本。目前,零跑擁有ABCD四個系列,涵蓋了6萬-10萬,10萬-15萬,15萬-20萬,20萬-30萬四個價格帶,預計推出十三四款車型,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整合的電子電氣架構”,單車型研發成本實現大幅降低。
“這是零跑的一大特點,將整合度做到最高。”朱江明表示,“我們LEAP 3.0架構,將座艙域、智駕域、動力域、車身域等全部域控制整合到一個盒子裡,非常簡潔。”目前,零跑汽車的自研架構已進入LEAP3.5技術架構,電子控制器從原來28個變成22個,線束從原來1500米到不足1千米,是業內最短的線束。
零跑用實踐證明:降本不等於降質,而是對無效溢價的精準打擊。回看零跑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工程師思維”的勝利——這種基因不僅屬於零跑,更深深植根於杭州的創新創業土壤。
在這片土地上,另一群“技術苦行僧”正用相似邏輯顛覆行業,DeepSeek憑藉開源策略與成本優勢,打破美國對AI的話語權壟斷,宇樹科技堅持全棧自研戰略,實現電機、減速機、控制器、雷射雷達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90%,將四足機器人做到“行業地板價”。它們的共同點是:不追風口、不造概念,而是用底層技術創新,把尖端技術變成普惠工具。
這場“工程師思維”的勝利,或許正在定義中國硬科技的新正規化:讓技術成為最核心的引擎,讓普惠成為最高階的豪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