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壓力大會促癌?Nature子刊:壓力竟“關閉”抗癌基因,重塑神經,“餵養”癌王;且會擾亂腸道益生菌,促進乳腺癌進展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梅斯醫學
作者:木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一句話:有壓力,才有動力。彷彿壓力成了一種正面的驅動力,是成功人士的標配,是進步的燃料。但現實卻並不總是這樣。在這個節奏快得像開了倍速播放的社會里,壓力已經不是可控刺激,而更像是無孔不入的慢性毒素”——它來自工作、學業、家庭、人際。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於Nature Cell Biology的研究[1]把這種“毒性”刻畫得觸目驚心:持續的疼痛感、束縛刺激或慢性不可預測的應激,都會啟用交感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A),進而壓低RNA去甲基化酶Alkbh5的表達,讓胰腺癌細胞的mA修飾水平迅速上升。這些被重新標記的RNA又被癌細胞裝進外泌體輸送給周圍神經,反過來促進神經生長,為腫瘤擴張鋪路搭橋壓力,不僅沒讓我們更強,反而在某些情況下,正在癌症變得更兇
壓力來襲,胰腺癌也“瘋狂”
結果,三條路徑指向同一個結局——病程顯著加快:癌前病變和總體腫瘤負荷增多,Ki-67顯示增殖活躍;腫瘤周圍的交感神經(TH)和感覺神經(Trpv1)纖維也明顯擴容,提示神經重塑與腫瘤生長相互呼應。
壓力如何一步步“關掉”抑癌基因?
事實上,早有研究提示,壓力可能透過兩條通路影響癌症的進展:一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二是交感神經系統。但到底誰才是主謀
一開始,研究人員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HPA軸。他們推測,是壓力讓小鼠分泌了大量應激激素,比如皮質酮,從而壓制了腫瘤抑制因子Alkbh5的表達,進而推動了胰腺癌的進展。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切除了小鼠的腎上腺,阻斷皮質酮的產生
結果卻出人意料:即使沒有了皮質酮,腫瘤依然瘋狂生長,Alkbh5的表達也並未恢復。這說明,幕後真正“操縱”癌症進展的,並不是HPA軸這一路。
這一發現讓研究者逐漸釐清了真相:原來,是壓力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釋放NA,從而壓制了Alkbh5,為胰腺癌的擴張添柴加火
如果讓小鼠強行過表達Alkbh5,就可以逆轉NA帶來的促癌效應。也就是說,Alkbh5 是連線壓力與癌症的關鍵節點。
那麼,NA是透過什麼機制讓Alkbh5 封口的呢
研究進一步揭示,NA大量釋放的情況下,它會與胰腺癌細胞表面的β2腎上腺素受體(ADRB2)結合,啟動一系列訊號轉導反應。這條通路最終會導致組蛋白H327位賴氨酸的乙醯化水平(H3K27ac)下降,使Alkbh5基因所在的染色質區域變得更緻密、不易被轉錄,從而抑制其表達
EVs“斷供”,腫瘤“乖了”
看來,RN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胰腺癌中扮演著剎車角色一旦這把“剎車”失靈,腫瘤便會加速生長,並主動招募交感與感覺神經進入腫瘤組織。被招來的神經進一步分泌訊號分子,反過來刺激腫瘤細胞活性,形成惡性迴圈。動物實驗與患者樣本的資料也顯示:ALKBH5水平越低,神經浸潤越嚴重,患者生存期也越短
而這一失衡往往始於精神壓力。壓力導致NA升高,而NA會顯著抑制ALKBH5表達,進而提高胰腺癌細胞RNAm6A修飾水平。這種表觀遺傳變化可同時啟用多條促癌通路,使癌細胞增殖、遷移能力飆升,並更易與周圍神經系統互作
更深入的實驗發現,外泌體(EVs是腫瘤和神經對話的關鍵信使缺少ALKBH5的胰腺癌細胞釋放的EVs具備強大的促軸突生長能力,而正常細胞的EVs則無此效應。雙敲除實驗(同時敲除Alkbh5EVs分泌必需基因Rab27a)進一步證明:如果EVs“出不去”,神經纖維增長、神經浸潤以及腫瘤擴張都會同步減弱。這也意味著,ALKBH5缺失引發的神經生長和腫瘤進展依賴於Rab27a介導的EVs釋放
從核心機制上來說,在精神壓力驅動下,NA透過抑制ALKBH5降低RNA去甲基化,從而改變腫瘤細胞分泌EVs的組成。這些EVs被神經細胞攝取後,透過m6A修飾的RNA片段吸附”miRNA,解除其對神經生長相關基因的抑制,促進神經纖維向腫瘤組織生長。神經的異常浸潤不僅為腫瘤提供更多生長訊號,也透過持續的神經腫瘤互作,進一步加速胰腺癌的惡性進展。
抗癌新拼圖:
菌群、情緒與飲食,缺一不可
當然,壓力並不只在神經腫瘤之間架橋。事實上,它對機體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更廣、更深。除了神經系統,壓力也會擾亂與免疫、代謝密切相關的腸道微生態。而就在另一項發表於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研究[2]中,來自大連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精神壓力同樣能透過破壞腸道菌群,間接推動腫瘤的發生與惡化
具體來說,精神壓力會打亂腸道微生態,特別是讓本應坐鎮守護的益生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簡稱Akk)顯著減少。隨著這些關鍵菌群的衰退,腸道中具有抗炎和調節作用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水平也隨之下降。這一連鎖反應,會促使乳腺癌細胞逐步轉向更具侵襲性、更難治療的癌症“乾性”,為腫瘤的發生、轉移、耐藥乃至復發埋下隱患
研究團隊早在數年前就注意到,心理壓力能夠顯著增強乳腺癌細胞的乾性,也就是讓癌細胞更容易自我更新、更具遷移能力,甚至對治療產生耐藥,成為促使腫瘤復發和惡化的內因之一。雖然這一發現引發了學界廣泛關注,但其中的關鍵問題始終懸而未解:壓力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作用於癌細胞的?中間是否存在某種信使通道
隨著對腸道微生態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將壓力、腸道菌群與腫瘤聯絡在了一起。一方面,心理應激會啟用神經內分泌軸,進而改變腸道菌群結構;另一方面,腸道菌群的失衡與腫瘤乾性之間也被屢屢觀察到相關性。這一切提示研究團隊,連線心理狀態與腫瘤惡化的橋樑,可能就藏在腸道里
這意味著,沒有腸道菌群的參與,壓力幾乎無法真正撬動乳腺癌的進展
找到了橋樑,接下來就是鎖定關鍵角色。研究人員隨即將目光轉向腸道菌群中是否存在某些關鍵節點”——也就是對壓力變化高度敏感,同時又可能影響腫瘤行為的核心菌屬
Akk菌其實在近年來的代謝研究中已小有名氣,它與宿主的炎症調節、代謝平衡密切相關
Akk菌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研究進一步聚焦了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的影響。分析顯示,慢性壓力會顯著降低糞便、血清和腫瘤組織中的丁酸水平,而Akk菌補充則能部分恢復糞便中的丁酸含量。不過,Akk菌本身並不直接合成丁酸,它的主要產物是乙酸和丙酸。那麼,丁酸究竟從何而來
而謎底在於生態協作Akk菌能顯著提升其他產丁酸菌的數量,比如Anaerostipes hadrusClostridium butyricumRoseburia inulinivorans,從而透過招賢納士的方式間接提高了丁酸的合成水平
也就是說,哪怕只是調整飲食結構,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壓力帶來的腫瘤進展風險。
那麼,丁酸是如何從分子層面完成抗癌任務的呢?研究揭示,它透過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這一關鍵調控通路,上調了RNA結合蛋白ZFP36的表達。而ZFP36進一步靶向降解Wnt/β-catenin通路的核心調控分子LRP5mRNA,從而掐斷了維持乾性的訊號路徑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腫瘤管理提供了新的啟發:治療癌症不僅是幹掉腫瘤那麼簡單,或許也該從安撫腸道疏解心理開始。
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我們總是在快節奏中前行。但別忘了,壓力就像那個偷偷藏在鞋裡的小石子,剛開始可能只是有點不舒服,久了卻可能磨出水泡,甚至讓人跑不動。是時候放慢腳步,給自己解解壓了。也許只是午後的那杯茶,窗外的那陣風,或者是放下手機的那幾分鐘。讓身體和心靈都停下來歇歇。
仍需指出的是,這兩項研究主要基於動物模型,在人類中的普適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資料:
[1]hen, Z., Zhou, Y., Xue, C.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induced ALKBH5 deficiency promotes tumour innerva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via extracellular vesicle transfer of RNA. Nat Cell Biol27, 1035–1047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5-01667-0
[2]Cui, B., Luo, H., He, B.et al. Gut dysbiosis conveys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activate LRP5/β-catenin pathway promoting cancer stemness.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10, 7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5-02159-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