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畢十三
來源:卡思資料(ID:caasdata6)
4月22日,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快手五大電商齊發公告,就“售後服務規則”徵求意見,其中均提到“僅退款”問題,紛紛表示平臺將不主動介入消費者的“僅退款”申請,由商家自行處理。
這意味著,電商平臺在取消“僅退款”政策的路上集體邁出了一大步。細看各家公告,目前京東明確將在4月30日起實施新規則,淘寶將於7月逐步實施,其他三家均沒有明確新規的落地時間。

圖源:快手
在此之前,已有平臺率先取消了“僅退款”。
3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B2B電商平臺1688在"好生意大會"上宣佈,3月下旬開始全面取消"僅退款"政策。新規實施後,平臺將根據使用者賬號的誠信記錄判定商品質量糾紛,符合要求的買家將獲得平臺直接補貼,商家無需承擔費用且商品無需退回,其他退款申請則由商家自主處理。
2024年12月2日,快手電商宣佈,所有開通“退款不退貨服務”的商家需在12月2日之前主動解除合約,否則平臺將自動終止與未解約商家的合約,即廢除“僅退款”政策。
毫無疑問,2025年正在成為電商的“反內卷大年”。那麼,“僅退款”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走向終結的?取消“僅退款”後,商家們能否真正降低成本,實現更好的生意增長?

電商平臺內卷的產物
追溯歷史,僅退款並非起源於國內,而是有國際先例。2017年,亞馬遜率先推出“退款不退貨”機制,旨在簡化退貨流程、提升使用者體驗。
2021年,拼多多在國內首推“僅退款”政策,主要針對低價商品(如20元以下訂單)或質量問題,透過自動介入糾紛處理直接退款。目的是改善售後體驗、打擊劣質商家,並以此作為平臺生態治理手段。
2023年9月-2024年初,多個頭部平臺跟進這一政策。比如,抖音電商於2023年9月新增“僅退款”規則,明確商品好評率低於70%時支援退款。淘寶、京東在2023年12月修訂爭議處理規則,正式支援“僅退款”。快手於2024年初跟進。自此,“僅退款”已成為頭部電商平臺的“標配”。
在這一階段,電商行業進入存量時代,平臺需透過最佳化消費體驗爭奪使用者,拼多多的規則優勢倒逼其他平臺拉平服務標準。
平臺跟進之餘,商家們則是怨聲載道。2024年中,“僅退款”政策引發大量爭議。職業“羊毛黨”濫用規則、惡意退款激增,導致商家成本上升、申訴困難。
比如,2023年1月,買家祁某以“質量不符”為由申請10元耳釘僅退款,平臺自動秒退。義烏商家李某驅車赴安徽淮南起訴,要求賠償貨款及誤工費共1136元。2024年2月,法院調解後,買家退還貨物並支付貨款,雙方簽署和解協議。

圖源:微博
2024年7月商家楊先生因買家以“非純棉材質”為由成功申請9.9元僅退款,多次溝通無果後,攜客服團隊乘坐9小時動車前往買家所在地。透過警方調解,買家同意分期支付路費及住宿費的一半。
2024年9月,山西大同某大學生以“包裝褶皺”為由申請8元僅退款遭拒後,連續辱罵客服1小時,語言涉及人身攻擊。商家透過訂單資訊聯絡學校要求道歉。之後,校方對涉事學生批評教育,平臺未介入處理。
2024年12月,有商家表示,自2021年平臺推行僅退款後,累計被惡意退款20餘萬元。為追討1000元貨款,商家驅車往返5000公里至廣西,但未追回損失。商家表示維權成本過高,被迫放棄部分追討。
商家跨省追人的背後,是壓力重重下的自救措施。
在由商家付出代價的“僅退款”“運費險”等一系列政策中,越來越多的商家難以盈利。有人選擇撤退、關店,有人還想堅持一下,但在雙11結束後,不少商家關掉了運費險。
有商家曬出自己的運費險成本為一單4.6元。“小帽子居然有這麼高的運費險,我一個帽子才賺幾塊?運費險就扣走一半了,太鬱悶了,交不起……”
在小紅書上,有商家建議關閉運費險,還出現了大量關閉運費險的攻略。經測試,關閉運費險後,消費糾紛少了,退貨率降低了10%左右,關鍵的是節約了成本。

圖源:網路
當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的矛盾激化後,平臺開始提出最佳化方案。
淘寶在2024年7月升級異常行為識別模型,限制惡意退款,對優質商家減少干預,打擊異常退款;京東保留政策的同時加強商家申訴渠道;抖音完善誠信賬號體系,最佳化模型識別惡意使用者;拼多多仍沒有放棄“僅退款”,但調整了適用範圍。
之後,平臺繼續推進整改。快手電商於2024年12月全面廢除“僅退款”,要求商家終止相關服務合約。1688於2025年3月取消政策,改為平臺直接補貼合規糾紛,商家自主處理其他退款。

取消“僅退款”,能拯救商家嗎?
平臺集體調整,旨在透過差異化信用評估和補貼機制,既保障誠信消費者的權益,又減輕商家的經營壓力。
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由於“僅退款”衍生出部分買家濫用規則、惡意退款等問題,導致商家權益受損,營商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政策法規也在推動平臺有所改變。2024年9月,《網路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實施,限制平臺單方面規則干預。
取消“僅退款”後,能夠帶來的一個最明顯的好處就是:直接降低了經營成本,修復利潤空間。
公開報道顯示,“僅退款”政策導致部分商家損失10%的貨款收入。以年銷售額100萬元的中小商家為例,取消該政策後,可減少10萬元的直接虧損,顯著緩解薄利行業的生存壓力。尤其對於美妝、個護等高退款率類目,取消政策將直接釋放利潤空間,幫助商家從“虧損嚴重”轉向“略有盈利”或“不虧不賺”狀態。

經營成本降低後,商家得以重建定價自主權,增強市場競爭力。
商家不再被迫將“僅退款”成本計入商品價格,可靈活制定差異化定價策略。例如,服裝類商家可透過降低10%-15%的溢價(原用於覆蓋退款損失),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同時以質量優勢擴大市場份額。
再者,取消“僅退款”能有效抑制消費者“白嫖”現象。
調查顯示,部分使用者利用規則漏洞多次申請僅退款,商家為此承擔額外成本,甚至被迫將損失轉嫁至商品定價(即“羊毛出在羊身上”)。例如,美妝類商家因高退款率導致商品價格虛高,取消政策後可迴歸正常定價邏輯,減少因惡意行為引發的隱性成本。
更重要的是,還幫助商家優化了法律風險,降低糾紛處理成本。
“僅退款”存在法律爭議,部分案例涉嫌違反《民法典》甚至構成非法侵佔罪。取消政策後,商家無需因消費者濫用規則而頻繁發起訴訟,節省律師費、訴訟時間等隱性成本。例如,數碼家電類商家因客單價高,此前面臨更多大額退款糾紛,政策取消後能更專注於產品研發而非法律應對。

從“內卷”到“反內卷”,一個時代結束了
平臺規則調整的背後,國家的政策風向也在變化。
2024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機關連續發聲,點名批評電商低價內卷問題。
2024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官方首次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惡性競爭”,語氣更加強烈。
今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將著力最佳化監管方式方法,大力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重點舉措集中在平臺規則、平臺收費、直播電商以及平臺演算法四個方面,“僅退款”和“全網最低價”“自動跟價”等均被提出。
公開資訊顯示,各電商平臺針對退貨率高、僅退款、運費險等商家反映較多的問題,以及惡意低價等問題,調整了政策,以挽回商家的心,並響應監管風向。
比如,今年年初,抖音推出了九條商家扶持政策,包括免佣金和降低運費險,減少低價競爭的壓力。淘寶天貓自2024年8月開始調整規則,之後又多次進行重申和加碼,內容包括取消對最低價的強調、最佳化退貨政策,並推出“體驗分”系統,鼓勵商家提升商品質量和服務,扶持優質商家等。
3月,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平臺宣佈全面取消“僅退款”,改為根據買家賬號誠信度、商品質量糾紛等綜合判定退款方式,並由平臺直接補貼買家。
以1688取消“僅退款”為標誌,平臺的角色從簡單“裁判員”升級為“規則制定者+基礎設施提供者”,透過動態補貼、信用評估等機制平衡多方利益,既遏制了“羊毛黨”對商家的掠奪性消耗,也倒逼消費者回歸理性維權。
4月底,五大電商平臺集體發公告,宣佈平臺不主動介入消費者的“僅退款”申請,由商家自行處理。這表明,平臺進一步“放權”,賦予商家在售後服務階段更多自主決策、自由選擇的權利。
取消“僅退款”的本質,是對“內卷式增長”的集體反思。隨著“僅退款”時代的落幕,中國電商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反內卷”變革,其核心在於打破惡性低價競爭與規則失衡的迴圈,重構平臺、商家與消費者的共生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