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退款”全面取消,消費者權益會失去保護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謝九

最近,國內主流電商平臺對售後服務規則進行重大修改,取消了爭議頗大的“退款無需退貨”,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僅退款。這項原本為保護消費者利益而出臺的規則,為何最終走到了死衚衕?取消之後,又將如何保證消費者權益呢?
按照傳統處理辦法,消費者購買貨物後如果遇到質量問題,通常是要求商家換貨,或者是將貨物退還要求商家退款。不過,隨著最近幾年我國電商平臺之間競爭加劇,尤其是新崛起的電商平臺為了吸引客戶,將消費者權益保護做到了極致,推出了“僅退款”服務,也就是消費者可以要求退款,但是無需退貨。

《當婆婆遇上媽》劇照

僅退款服務的推出一開始有其合理性所在,比如最早在2021年推出僅退款服務的拼多多,一開始主要針對生鮮農產品,這類商品銷售週期很短,消費者退貨之後,商家其實也很難二次銷售。所以,拼多多就對生鮮農產品推出了僅退款。
後來,其他電商平臺也開始效仿,除了生鮮農產品,一些低價商品也開始僅退款,因為退貨的運輸成本可能就超過了商品本身價值,僅退款也是一個便利消費者的合理選擇。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加入其中,僅退款成為電商之間競爭內卷的手段,不只是生鮮農產品和低價商品,大部分商品都開始推行僅退款服務,僅退款逐漸成為電商平臺的標配。
《歡樂頌》劇照
對於消費者而言,電商平臺的售後服務做到如此極致,自然是極大便利了消費者,也讓顧客購物時免去了很多後顧之憂。但是,僅退款在極度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是對消費者道德底線的考驗。這需要消費者具備較高的道德標準,不會利用規則去佔便宜。
應該說,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具備基本的道德底線,沒有濫用這項規定,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自詡聰明的消費者充分利用規則,甚至衍生出一條薅羊毛產業鏈。一些消費者購買了商品之後,即使沒有質量問題,也提出僅退款要求,自己不花一分錢就佔有商品,而商家錢貨兩空,如此就給商家帶來了巨大負擔。
有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大概有1/4左右的人是出於薅羊毛的目的而使用僅退款。考慮到電商使用者的龐大,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資料。一些選擇僅退款的理由五花八門,甚至理直氣壯,比如 “不喜歡”“沒錢了”甚至還有 “我不知道購物還要花錢的”。
對於商家而言,在遭遇不合理的僅退款之後,唯一的辦法就是打官司,但即使最終勝訴,也極大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尤其對於一些小商家而言,面對不合理的僅退款時,可能更多隻能選擇息事寧人。
當僅退款越來越成為商家的負擔,很多商家就透過悄悄漲價來消化成本。所以,那些利用僅退款漏洞來薅羊毛的消費者,給商家帶來的成本其實最後轉移到了其他的消費者身上。那些道德感較高的“好”消費者,最終承擔了“壞”消費者薅羊毛的成本。僅退款這項原本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規則,最終演化成”壞”消費者得利,而讓“好”消費者和商家受損。
《太陽的後裔》劇照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電商平臺的過度內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中小商家的壓力。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開始出手整治內卷式競爭,多個最高級別的會議上都專門提及。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指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最卷的電商平臺率先做出回應,取消了商家意見頗大的“僅退款”強制性要求,如果消費者收到貨後申請“退款不退貨”,將由商家自主處理,平臺不再主動介入。這也就意味著,由電商平臺主導的僅退款,在實行了4年之後走到了盡頭。
僅退款消失之後,商家從壓力中解脫出來,由此帶來的現實問題就是,消費者的利益如何得到合理保護?
長期以來,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是過度,而是不足。大部分普通消費者和商家相比,都處於弱勢一方,當權益被侵犯之後,維權極其困難。所以,僅退款這項規定的誕生,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看,其實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意味著多年來處於弱勢的消費者,首次歷史性地得到了保護。
僅退款這項規定雖然有過度內卷之嫌,但是從發達國家來看,對於保護消費者權益其實更卷,真正將消費者奉為“上帝”,透過各種法律和組織,對消費者給予全方位保護。老太太在餐廳摔倒就可以獲賠幾十萬美元,在國內看來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其實比我國的“僅退款”更加內卷。但也正是由於對消費者權益的高度保護和尊重,很多發達國家才營造出了一個消費型經濟。
《匆匆的青春》劇照
消費者權益保護,原本應該由成熟的法律,以及各種消費者保護組織來完成,但是,由於法律和相關機構的缺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工作最終落到了電商平臺的頭上,透過僅退款這種方式來完成,理論上而言,這並不是電商平臺應該承擔的角色。
在電商平臺最近取消僅退款之後,消費者其實再度回到了相對弱勢的一方。在電商平臺卸下消費者保護的職責後,相關監管機構和組織就應該承擔起該有的責任,彌補電商平臺留下的空白。否則,消費者可能又會重新回到投訴無門的境地。
和商家相比,大部分消費者處於弱勢一方,當發生糾紛時,還是需要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才能在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實現真正的平衡。對於當前亟需刺激消費的中國經濟而言,唯有充分尊重和保護好消費者,才可能激發出更大的消費潛力。如何保護好消費者權益,事關中國經濟大局。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然寧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