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惠娟,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
沈惠,宋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
鄭小華,雙林綾絹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浙江省湖州市 -
劉愛玉,魯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

馬惠娟,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緙絲,又名刻絲。由於工藝繁複、耗時費工,緙絲被認為是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技藝,享有“織中之聖”的美譽。2009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作為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上圖:馬惠娟老師復緙的《蓮塘乳鴨圖》。《蓮塘乳鴨圖》原作是南宋朱克柔的傳世之作,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作為頂級奢侈品,緙絲價值與工藝複雜度直接相關。當代工藝大師作品因耗時數月甚至數年,單價可達數十萬甚至百萬級。緙絲還是日本和服腰帶的“頂配”手工藝。根據《杭州日報》,原德清工藝美術廠的緙絲匠人曾參與為日本傳奇女星山口百惠定製婚服。(注:這條名為“七鶴禮服”的婚服上的刺繡則來自蘇繡工藝,由蘇繡大師蔣雪英指導並參與繡制。)

馬惠娟老師生於1953年,從小跟隨媽媽學習刺繡和鉤花。1972年,19歲的馬惠娟老師進入吳縣機繡廠,後被調入新成立的吳縣緙絲總廠,成為第一批藝徒,受教於陳阿多、沈根娣、許祥山等建國後的第一代緙絲藝人,繼承了明、清傳統技法。
2003年退休後,馬惠娟老師在家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仍然堅持每天工作8小時。如今,馬惠娟老師的兒子也是緙絲技藝傳承者,不斷探索將年輕化的視角融入傳統緙絲的行業中來。
沈惠,宋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宋錦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一起,被譽為我國“四大名錦”。宋錦開始於北宋末年(約公元11世紀),以其纖巧秀美、色彩古樸典雅的獨特紋樣深受古代皇家喜愛,除袍服衣著等服用外,還大量用於書畫卷軸的裝裱。

上圖:團鳳花卉紋宋錦
沈惠老師1987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絲織工程專業,2003年獲蘇州大學紡織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95年開始師從宋錦大師錢小萍老師,從事絲綢文物的研究、複製、修復以及宋錦等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

在接受《江南時報》採訪時,沈惠老師表示,將繼續探索宋錦的多元應用場景,推動其融入高階時尚、家居美學等領域。她說:“非遺傳承之路註定是漫長而艱辛的,唯有繼續苦修內功,在打造品牌、豐富內涵等環節繼續努力,才能為傳承宋錦技藝、宣傳宋錦文化、推動非遺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鄭小華,雙林綾絹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自浙江省湖州市
雙林綾絹生產歷史非常悠久,被譽為“東方絲織工藝之花”,以“輕如朝霧,薄似蟬翼”而聞名於世。據湖州南潯區雙林附近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到的碳化了的絹片測定,雙林綾絹生產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曆史。

上圖:用於裝裱2022北京冬奧會運動員獲獎證書的“冰梅花”
鄭小華於1963年出生,17歲開始進入雙林綾絹廠工作,至今從事綾絹織造已逾45年。他早年從基層崗位做起,全面掌握綾絹生產的20餘道工序。2000年雙林綾絹廠破產後,他自籌資金買下廠房與技術資料,成立湖州雲鶴雙林綾絹有限公司,挽救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2015年,鄭小華的女兒鄭依霏也加入公司,推動公司在渠道拓展、產品應用等方面不斷創新。

上圖:鄭小華老師和女兒鄭依霏
鄭小華老師致力於非遺工藝的推廣。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團隊生產的祥雲紋、冰梅花紋綾絹被選為奧運獲獎證書裱封材料,成為“雙奧技藝”代表。2021年,他作為故宮與東方歌舞團史詩歌舞劇《只此青綠》的非遺顧問,為該劇提供了雙林綾絹織造技藝的織造工序講解及演出所需要的綾絹材料。
劉愛玉,魯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來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
魯錦是山東省魯西南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棉紡織品,其核心產區位於春秋時期魯國故地(今菏澤、濟寧一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元代棉花引入後,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絲麻紡織技藝融入棉紡,形成獨特棉織錦工藝。

劉愛玉老師1962年生於山東省鄄城縣李進士堂鎮十三莊村,自幼因疾病導致聽力受損。受母親的影響,劉愛玉老師13歲開始學習魯錦織造技藝。17歲時,其織造的魯錦因獨創紋樣在周邊村落廣受讚譽。
2009年,劉愛玉老師受邀加入鄄城縣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在汲取傳統織造技法特點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她採用苧麻、羊毛、羊絨等天然材質和棉紗結合,根據不同材質的特有質感,織造魯錦圍巾、靠枕、桌旗、床旗、餐墊、香包等新品。

在技藝推廣方面,劉愛玉老師積極收農村婦女為徒,教授她們織錦技術。這一舉措不僅魯錦技藝得以延續和發揚,也為許多農村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切實增加了她們的收入。
關於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
2025年3月,華麗志正式成立絲綢文化事業部,聚力推廣中國絲綢文化,讓更多業內高階讀者真正瞭解中國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潛力,共同探討和促進中國絲綢產業的煥新和現代化程序。
除了持續產出原創優質內容外,華麗志還將發起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文化與產業活動,包括溯源之旅、論壇和工作坊、文化藝術展覽等等。根據第一性原理,走向絲綢的源頭,從文化到商業,從材料到工藝,從歷史到現在,從中國到海外,融會貫通全產業鏈,挖掘絲綢文化和工藝的精華,用全新的視角展開解讀和傳播。
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 訊息來源:杭州日報;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婦女聯合會官網;江南時報;公眾號“南潯釋出”;杭州網新聞中心;菏澤日報;
| 圖片來源:蘇州婦女聯合會官網;公眾號“吳中太湖文旅”;公眾號“南潯釋出”錢江晚報;公眾號“文明鄄城”
| 責任編輯:LeZhi

詳見微信連結或登入華麗志官網/app查閱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絲綢行業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