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火了:漂泊在外的子女,排隊為父母下單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sdrenwu)採訪、撰文 | 申申

今天,“如何養老”、“多少錢才能足夠自己未來體面地生活”被越來越多地討論。
在眾多養老方式中,佔據96% 市場份額的居家養老仍然是更大眾的選擇。但我們能否想象一種更加簡便的居家養老方式,解決老人獨自在家遇到的種種健康問題?
近年來,許多省市出現了這樣一種新型護理方式:透過手機預約專業護士上門,使行動不便的患者免去奔波之苦,在家就可以完成醫療護理,被稱為“網約護士”。截至今年5月,共計3000餘個醫療機構提供網約護理專案,涵蓋7類60餘項群眾常用急需的基礎護理、康復護理、心理護理等。 
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的吳秀娟是參與其中的一名護士。從2018年5月加入“網約護士”到現在,吳秀娟是湖南省內開展專案和次數最多,輻射區域最廣的護理人員,服務物件從兩歲患兒到105歲“植物”老人。
我們和吳秀娟聊了聊這種新型護理模式。隨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院護理能力依然不足,“網約護士”能緩解這一問題嗎?這種護理模式如何安全開展、又面對著什麼樣的挑戰?
“您的網約護士已經出發,請保持手機暢通……”
一個週日的上午,長沙縣北山鎮牌樓村,年近70的村民老李在家中等待護士上門。兩天前,老李剛剛手術出院。老人年紀大了,又患有基礎疾病,醫生給他做了相對安全、創傷小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和膽管探查術。術後三天,老李達到出院標準,但後續還需要進行T管護理。
T管護理有一定專業性,老李的子女都在外上班,不跟他同住,擔心老人無法正確操作,兒子想到透過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下單”,請專業護士上門護理。
9點,吳秀娟準時來到老李家。這是吳秀娟今天上門護理的第2位患者。
一般護士上門都會揹著護理箱,吳秀娟是拖著一個醒目的大箱子。因為她上門服務患者特別多,往往半天就要跑五六家,需要攜帶的物品也多,所以特意定製了一個大號護理箱。

吳秀娟和她的特製大號護理箱

今年是吳秀娟從事護士工作的第21年,也是她上門開展“網約護士”工作的第6年。不管是護理工作本身,還是網約上門服務的流程,她都駕輕就熟。
湖南省是網約護士做得較早,發展相對成熟的地區。目前,湖南全省14個市州有269家醫療機構提供“網約護士”,從綜合醫院逐步覆蓋到專科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1萬多名護士參加了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吳秀娟是其中經驗最為豐富的一位。
老李兒子慕名而來,第一次為父親找網約護士,就直接下了吳秀娟的單。在約定上門頭一天,他遠端收到了吳秀娟的上門告知,就叮囑父親按時在家等待。
到了老李家,吳秀娟先向老李耐心講解了這次上門護理的內容及可能出現的情況。老人同意後,吳秀娟換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把老李安放在一個舒適的位置,檢查他的傷口周圍及T管引流情況,戴好無菌手套後開始操作。
她小心地為老李撤除膠布及敷料,讓傷口充分暴露,再快速給傷口換藥,用生理鹽水進行T管沖洗,最後更換引流袋。護理結束後,吳秀娟囑咐老李,“這幾天不要劇烈運動,飲食要清淡,有不舒服要隨診。” 
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像老李這樣需要護士上門服務的患者很多。比如尿管、PTCD管、T管、家庭呼吸機的護理,還有傷口拆線換藥、肺康復、中醫技術這些醫療護理問題,都需要上門服務的後續治療。
服務結束後,老李兒子收到吳秀娟的反饋,得知父親康復情況正常。他放下心來,在手機上又預約了下一次上門護理,還是選擇吳秀娟服務。
這次護士上門在平臺上的收費是410.08元,約7成是上門護士的個人收入,其餘為平臺運維費用等。預約一次“網約護士”服務涉及的收費一般包含護理服務費、交通費、材料費等。不過,目前各大平臺尚無相對統一的定價標準,一般來說,護士上門服務的費用要比醫院門診高,相當於醫院收費的4至8倍,且不納入醫保。
價格和支付機制被認為是影響“網約護士”服務普及的重要因素。在部分省市,普惠保險和長期護理險可以報銷上門護理的部分費用,但主要還是以自費為主。即便是全部自費,忙碌的子女們在工作和請假陪護陪診之間,還是有很多選擇前者。
吳秀娟算了筆賬,子女送老人上醫院的過程中,需要支付打車費、請護工的費用、子女至少一人的誤工費等,每次至少得700元,且來回路上折騰老人;網約護士上門護理,出診費加材料費平均約300元。有些護理需求比較多的老人,護士一週3次上門,一個月12次護理可以節省近5000元。 
護士上門護理佔用的是護士的業餘時間。工作日,吳秀娟會在早上上班路上順便去患者家,下班後也可以接單。近年來,吳秀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周邊農村,更多服務老李這樣的農村老人。
“農村患者去醫院較遠,為了不折騰老人,子女寧願多出一筆交通費(超過5公里加收交通費,價格和計程車費一樣),也不願意讓老人進市區就醫。”

吳秀娟和她的徒弟

儘管老人對於護士上門護理有巨大的需求,“網約護士”也沒法像我們乘坐網約車那樣“搶單”,因為這種模式背後仍存在不少隱形的風險。
首先考慮的是護士的人身安全。護士來到患者家中,一般兩人結伴甚至隻身上門,而且護士以女性居多。吳秀娟目前接單的網約平臺為護士們配備了GPS定位,全流程留痕和即時語音錄製,一鍵報警等——這些也基本是各家網約護士平臺的“標配”。護士上門的整個過程都會語音監測,一旦聲音異常,比如患者或家屬說話口氣比較兇,還有一些敏感詞彙,平臺就能感知到,工作人員收到預警會及時聯絡護士,瞭解情況。
除此之外,患者的健康更加受到關注。患者在醫院就醫時,會有醫生進行評估,有整個醫院的系統支援,但護士自己上門,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產生醫療糾紛的可能性。網約護士平臺現在都會為護士購買保險,包括人身保險、僱主險以及醫療責任險,醫療責任險就是為了應對醫療糾紛。
無論是醫院還是平臺,都對上門護士的資質和培訓考核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衛生主管部門要求,“網約護士”必須擁有相應資格證書、5年以上從業經驗。有些醫院還有自己附加的條件,比如湖南省人民醫院還要求護士必須從事專科工作3年以上,要經過系統培訓、考核,才具備資格進入患者家中提供服務。
為了不讓護士“孤軍奮戰”,網約護理的流程規定,護士上門前要嚴格稽核患者的單據,上門護理同樣依託醫院,尤其在術後到家庭的延續護理中,護士依然需要與醫生緊密配合。因為擔心安全和醫療風險問題,不同省市和醫院開展網約護士的進度也不同。
告別老李,吳秀娟繼續趕往下一位患者家中。
像這樣的週末,她通常7點鐘就已經出門了。一個上午,她能跑五六位患者家,其中比較麻煩的是路線安排。根據經驗,吳秀娟會先去最遠的患者家,因為“早出門去遠的地方才不會塞車”。
多年前,家住株洲市醴陵的老王因為車禍不幸成為植物人。吳秀娟負責給老王更換胃管,整個過程十分細緻,她先消毒胃管、彎盤、鑷子,然後手持紗布托住胃管,另一隻手用鑷子夾住胃管前端,沿著鼻孔慢慢送往咽喉……吳秀娟對這些十分熟悉,幾分鐘就完成了老王的胃管更換。
老王的老伴已去世,兒子患有抑鬱症,家庭的負擔很重。老王的女兒婷婷還不到30歲,家庭的重擔壓在這個年輕女孩的肩上,為了照顧父親和哥哥,她無法工作,也不敢找物件。
植物人需要定期更換胃管,起初婷婷只得陪著老王在醫院附近租房居住。由於經濟能力有限,他們只能租得起老舊的樓房。房租、叫救護車的費用、護理費用,讓本就負擔沉重的家庭雪上加霜。婷婷回憶,當時要帶老王去醫院,她每次都要僱傭幾位工人,先把老王搬下樓來,“既疲憊又灰心的時候,我甚至絕望地想過,要不然和父親一起死了算了……”
正好當時醫院試行網約護士,婷婷透過網上預約,請醫護人員上門,“也是沒辦法了,就想起碼可以節省下叫救護車的費用,也不用把父親搬來搬去地折騰他。”
當時來為老王上門更換胃管的就是吳秀娟,此後,她一直為這個家庭提供上門護理。隨著經濟越發拮据,婷婷只能帶著老王回到醴陵老家。吳秀娟依舊“接單”上門。
婷婷算了一筆賬,以前在醫院附近請救護車、護理,每個月至少花費6000元。而吳秀娟上門更換,出診費加材料費不到300元,家庭每年可省下至少5萬元。

吳秀娟在農村患者家中因地制宜

農家工具摟絲耙上掛吊瓶
在長沙到醴陵之間奔波一年多後,吳秀娟手把手教會了當地村醫護理老王。“鄉醫學會了技能,還可以治療當地其他類似的患者,對患者和家屬來說,有什麼事也方便。”生活狀態穩定下來後,婷婷重新找到了工作,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釋出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其中半失能、失能和失智老人約4400萬。這意味著,每6位超過60歲的老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位無法自理。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率達40%左右。他們就如老王一樣,即使遠在鄉村,但醫療護理需求卻是無法忽略的剛需。
在未來,網約護士的形式或許能為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的護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當我們問到其他護士有沒有興趣做這項業務時,很多護士提到,醫院的本職工作已經很累,下班或者週末只想休息。而且護士上門的經濟回報並不算高,一單上門以均價300元計,護士到手70%,卻可能要付出兩三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在路上。
吳秀娟從2003年開始從事護理工作,“我沒有評職稱,在從事上門護理之前,我就是一個技術熟練的普通護士,在醫院裡,像我這樣的護士是最多的。”
一項在 2017 年針對全國1.1萬多名護士的調查顯示,即便是三甲醫院,也有近兩成護士月入不足4000元,半數以上護士月薪在6000元以下,“月薪過萬”的神話只屬於3.68%的人。
對護士而言,護士上門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吳秀娟上門護理的單數越多,收入也就越多。她這幾年來透過網約護士獲得的收入也是可觀的。
在一所醫院中,能成為護士長的護士顯然是少數。根據統計,護士能走到領導崗位上的可能連10%都不到,還有一小部分會成為某一專科的護理專家,但80%的護士會一生默默在一線奮戰,技術熟練、勤勤懇懇地度過職業生涯。

《天使的微笑》劇照

成為“網約護士”讓吳秀娟這樣的護士有了新的職業發展路線,這些年,吳秀娟的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同事們眼中,“她現在是我們這裡的明星護士,釋放了很大的能量”。
起初,是網約護理的患者持續成為“回頭客”,他們用不斷下單給了吳秀娟最實際的肯定,遠在異鄉的為人子女者把自己的父母託付給她的信任,更讓她得到了很大的鼓勵。
她服務過的年紀最大的患者是105歲老人唐慧,下單的是她70多歲的女兒。吳秀娟後來為唐慧做了三年多醫療護理,直到老人去世。
見慣了生老病死,吳秀娟知道這份職業很沉重,只有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有更多能量去陪伴和照料患者。吳秀娟的朋友圈豐富多彩,對患者的牽掛,去西藏參加義診的難忘經歷,更多的是她種植的花草,精心製作的美食,熱鬧溫馨的大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日常。
隨著“網際網路+護理”在全國的逐步開展,吳秀娟受邀去全國各地為想做“網約護士”的同行們傳授經驗。“我向同行分享經驗的時候,也會分享我是怎麼做好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包括工作之餘去照顧好家庭,教育好孩子。”

《心術》劇照

吳秀娟長期為長沙的楊林李雪夫婦上門護理,老兩口的兒女都在外地。“為兩位老人服務了多年,長期的互相信任,讓他們遇到問題就想到我。”李雪去世時,因為子女都無法回到長沙,是吳秀娟出面聯絡了殯儀館。她給去世的老人擦洗身體,穿好衣服。
去年下半年,楊林又突然在家摔跤發生中風,引發腦溢血,必須在黃金三小時內搶救。保姆第一時間通知了吳秀娟,吳秀娟囑咐不要搬動老人,她一邊撥打120,一邊往楊林家裡趕。等她趕到楊林家時,救護車也同步到達。
吳秀娟開車跟著前往醫院,在路上通知醫院急診科做好準備。搶救的黃金時間沒有耽誤,術後楊林經過治療,恢復得很好,吳秀娟很欣慰。
每個人對護理和養老需求各不相同,現在的“網約護士”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這仍是社會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探索方式,在吳秀娟看來,“隨著老齡化加劇,網約護理的趨勢是必然的,也會越來越普及和完善。”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除特殊標註外,本文圖片出自受訪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