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T 細胞療法在 B 細胞癌症及狼瘡、肌炎、白血病等 B 細胞驅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中已實現持久緩解。然而,因依賴昂貴個性化實驗室流程且僅少數專業中心提供,美國超 2000 萬自身免疫病患者無法獲得該治療。
卡普斯坦治療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研究人員帶來新希望——證實脂質奈米顆粒(tLNPs)可在體內對 CAR-T 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無需實驗室細胞製造和體外擴增。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雜誌。

研究人員開發的脂質奈米顆粒藥物,一次製備後可適用於多名患者,無需針對每名患者定製基因載荷,降低成本與專業中心依賴。實驗涵蓋人源化小鼠、原代人類免疫細胞及 22 只恆河猴,後者接受三劑治療性奈米顆粒 L829(0.1–2.0 mg/kg)。
另有 15 只恆河猴測試兩劑方案,4 只接受糖皮質激素 – 抗組胺藥預處理。透過藥代動力學、流式細胞術等手段監測 CAR 表達、B 細胞計數等指標。結果顯示,與 mRNA 疫苗基準脂質相比,L829 在肝臟脫靶表達減少,脾臟和淋巴組織積累增強,且優先修飾 CD8+ T 細胞。CAR 表達 6 小時內可檢測到,72 小時內下降。這些在體內基因改造的 CAR-T 細胞具備抗原特異性細胞毒性等功能,體外可有效清除 CD19+ 靶細胞。
在人源化小鼠中,單次靜脈注射 10 µg 或 30 µg CD8-L829-tLNP-CD19 可在 3 小時內誘導近乎完全的 B 細胞耗竭,24 小時後 CAR 表達仍可檢測。攜帶 Nalm6 白血病的小鼠接受 30 µg 劑量後,五隻中的四隻在首劑後兩天內近乎完全清除腫瘤,第二劑後第三天全部清除。

在恆河猴中,兩次或三次輸注編碼抗 CD20 CAR 的 CD8-L829-tLNPs(0.1 至 2.0 mg/kg)使血液、脾臟和淋巴結中 B 細胞迅速顯著耗竭。CAR 表達在高達 85% 的 CD8+ T 細胞和 95% 的 CD8+ NK 細胞中觀察到,而 CD4+ 細胞群體中 CAR 表達極低。B 細胞重建於第 21 天開始,以初始表型為主。儘管較高劑量下肝酶和促炎細胞因子輕度短暫升高,1.5 mg/kg 組 1 只動物因出現免疫效應細胞相關不良表現被安樂死,但緊湊的兩劑方案在保持耗竭效力同時減少了細胞因子釋放。
綜上,這一技術突破意義重大,它使 CAR-T 療法有望擺脫傳統制造、淋巴細胞清除及昂貴基礎設施依賴,邁向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未來,這種脂質奈米顆粒介導的體內 CAR-T 細胞生成技術或許能為眾多自身免疫病及癌症患者帶來更便捷、經濟且有效的治療選擇,開啟免疫療法新篇章。
參考文獻:
Theresa L. Hunter et al, In vivo CAR T cell generation to treat cancer and autoimmune disease,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s8473.
Lipid nanoparticles that engineer CAR T cells in vivo could unlock access for millions of autoimmune patientshttps://phys.org/news/2025-06-lipid-nanoparticles-car-cells-vivo.html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