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來了,文科完了?

DeepSeek永遠不可能替代人類。
作者 | 王瀟  編輯 | 張輕鬆 運營 | 泡芙
來源 | 每日人物
(ID:meirirenwu)
今年初,DeepSeek對中文驚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讓很多人感到衝擊。文科教授可能是反應最激烈的群體之一。
有文學院教授連續兩三天收到朋友和學生用AI生成的“仿趙體”挑釁,在朋友圈驚呼“五雷轟頂、啪啪打臉”。有哲學系教授用AI寫了一首承載自己哲思的詞,激動地快要哭出來了,“我一輩子也寫不出這樣的一首詞,它幾秒鐘就寫出來了”。有人感慨,就算沒有AI,文科教育早就存在問題了,AI反而讓絕望的老師和學生“彼此放過”,鑑別AI生成的論文已經成了文科教授的必備技能。
AI衝擊下,去年開始,媒體上就掀起了關於“文科倒閉”的討論。文科會消失嗎?學文科還有價值嗎?高校文科教授如何應對AI衝擊下的“文科倒閉潮”?我們和社會學、哲學、文學院三位教授聊了聊。
AI來之前,文科專業就“死”了
袁長庚:80後,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2017年起,曾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展通識選修課“理解死亡”,嘗試以“產品經理”的思路教授文科。致力於文科教育創新,希望教師和學生能更以“活生生的人”的形式連線。
核心觀點:就算沒有AI,文科教育已經早就存在問題了,沒準AI真的可以成為外力,打破畸形的文科體制和權力關係。以大規模取消院系為基礎,迴歸到教學上,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趨勢。
這兩年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有的文科專業的老師開始恢復閉卷考試,甚至有的老師讓學生用手寫作業。我想這算是很多文科教授對AI出現的焦慮反應。這種焦慮比DeepSeek出現得更早,從ChatGPT剛出現時就開始了。而且焦慮似乎更多出現在精英大學裡,因為他們的學生反應更快,會更早地使用AI來完成作業或者論文。老師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採取一些比較激烈的防禦措施。
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一波“文科已死”的討論。我也能感受到文科生心氣的低落,這幾年尤其強烈,甚至已經不需要外力的介入,就已經有種“日子過不下去”的感覺了。但實際上,就算沒有AI,文科教育已經早就存在問題了。
很多文科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很陳舊的,尤其很多中老年的老師。就拿人類學來說,有的老師講全球化會拿麥當勞舉例子,“麥當勞化”主要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討論的題目,但是現在的學生,他從小就是跟著麥當勞長大的,會覺得你對這種現象“一驚一乍”顯得很滑稽。
但問題在於,即便是很陳舊、無趣或者創新性不高的研究,學生在課堂上也必須要聽著。因為臺上的人可能已經發表過數篇論文,拿到了很光鮮的名號,或者得到了教授之類的頭銜。說到底,這背後其實是個權力問題。
我一直覺得高等教育現在非常封閉,不管文科、理科都非常封閉,跟社會脫節非常嚴重,但是我還沒有看到誰很主動地想要推動些什麼。大家基本上都還是在一個防禦狀態,或者喊狼來了的階段。AI的出現,DeepSeek的出現反而是件好事。
AI 最大的力量是賦能給學生和受眾,它能推翻老師在課堂中對知識的壟斷,打破教育中的權力關係。如果一個教師已經長久地依靠課堂這個權力結構的庇護生存,突然遭遇這樣的衝擊,一定是很難接受的。
所以我覺得AI反而是個變數,可能給文科教育帶來鯰魚效應,讓文科教授們重新洗牌,篩選掉那些創造性不足的研究。
這兩年文科生的焦慮很大一部分是出路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感覺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他們很多早早就意識到,現在學的專業肯定不會是未來的工作方向。但因為選了這個專業,必須要坐在教室裡上完我的課,知識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順利拿到學分。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感覺AI的出現讓我們彼此放過了。
我也曾遇到過AI味的論文,所謂的AI味就是一種完全正確的感覺,人有時寫論文是會出一些小問題,但AI生成的論文完全沒有任何磕磕絆絆。另外,AI寫的論文有一種規規矩矩的庸俗,沒什麼創新性,看論文多的人其實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這其實也是一種篩選,看到AI味的論文時,我立刻就能分辨,這位學生對這門課是不感興趣的,但他至少願意花幾分鐘的時間生成一篇AI論文複製過來,也算是一種體面了,所以我看到後也會打個85分讓他們透過。但絕對不可能上到90分,因為有更多的學生確實辛苦寫了很久,為了褒獎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論文我會給九十幾分,甚至滿分。表面看是要“甄別”AI,但往深層說,是要你重新理解“好學生”。如果有學生交上一篇笨拙的、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卻極其真誠的作品,你該怎麼給分?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這兩天我一直在思考,之所以會出現出路的焦慮,是因為我們把文科專業化了。假如一個學生學了文學專業,那就相當於他把人生很大的一次賭注押在了文學上,可讀了四年後發現根本找不到文學對口的工作,就相當於賭輸了。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中,歷史上其實根本是沒有文科專業的。
我感覺在AI的衝擊下,像人文社會學科可能就會變成通識教育,對口的工作就是當老師,做好知識的傳播,或者準確地說是一種“翻譯”,怎麼把人類文明累積的好東西在你的課堂上用當下學生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其中蘊含的創造力和深度而言,未必就不如很多所謂“原創成果”。學生經過通識教育,如果真的對文科感興趣,再做更多的細分研究。以大規模取消院系為基礎,迴歸到教學上,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趨勢。
我會有這樣的推論,背後的核心是,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以文科研究為目標的研究者。過去幾十年文科建立起了龐大的學科體制,而且這個體制變得越來越畸形,很多體制內的學生、老師都苦不堪言,但好像一時半會又沒辦法取消它。沒準AI真的可以成為這個外力。
現代社會,文科研究人員也是一種專門的社會分工,你不能用一句輕飄飄的“為往聖繼絕學”來捍衛自己工種的合法性。大學,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在消耗社會資源,你不可能逃避“有什麼用”這個問題。
AI來了,我反倒一點也不焦慮,因為我很早就已經開始焦慮了。我在南方科技大學工作時,其實算是那裡第一個面向學生教課的文科老師。那是一個完全理工科的院校,很多學生都是學計算機的,他們根本沒有文科基礎,或許未來也不需要文科,有時面對著課堂裡的學生,認真聽的沒幾個,我甚至是抱著絕望的心情在上課。
那段時間,我覺得我像個產品經理一樣,為了吸引這些完全不需要文科的人聽課,我開始用網際網路的思維琢磨:我的受眾是誰,產品的亮點是什麼。我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提供定製化服務。
我第一次感覺到技術的衝擊也是在南方科技大學。有一次課間時,我看到學生都拿著手機看網課,一打聽才知道,那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吉爾伯特·斯特朗教的線性代數,學生們說,“自己的老師水平不行,講不好,私底下都到網上學”。我回去也搜了一下,發現即便是用英語聽,吉爾伯特講得也真好。
▲ 麻省理工教授吉爾伯特·斯特朗教的線性代數課。圖/b站截圖
我突然意識到網路時代的殘忍。假如我是一個數學老師,原本我只要和學校裡的老師們比較就行,現在我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全世界的老師,而吉爾伯特只有一個,很難超越。從理論上來說,學生們只需要一個最好的吉爾伯特就夠了,其他的老師都變得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對於老師來說,原本最重要的是傳遞知識,但現在這反而變成了次要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太多了,可以是網上的吉爾伯特,現在甚至可以是AI。
透過吉爾伯特我想明白一件事,如果說現在這個時代學生還需要老師的話,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學生希望看到你這個人站在他面前。對於一個大學老師來說,審美和價值觀甚至比傳遞知識還重要。我站在學生的面前,首先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能再假裝自己是某種知識的神聖使者,手握真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老師陪伴學生看知識風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美、感受到良善的力量,那麼就無法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文科的創新更像是一個不斷點燃的過程,我需要透過對時代的感知和情緒的理解,點燃具體的學生。我有過幾次這種經歷,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不經意間發現角落裡面有一個學生的眼神不對,嗯,就是那個瞬間,你知道他被觸動了。你沒有創造任何新的東西,但你讓這個東西連線到了一個年輕的生命。這個內容或者思想家的方法,和他此時的人生處境、情感處境是吻合的,所以他一下就被擊中了。
AI讓人不再做“牛馬”,文科的春天才真正到來
蘇德超:70後,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因哲學通識教育課堂在武漢大學乃至網路上出圈,成為“網紅教授”。在使用DeepSeek後,他將朋友圈簽名改成“笑指星霜皆過客,敢嘲亙古無王”,這正是DeepSeek寫的詩句。
核心觀點:我常跟我的學生說,要是想工作,想當公務員,他們就算退學我都支援;但如果還想讀書,就得跟DeepSeek這樣的AI搶時間,把它當工具,把研究做得更深入。已經工作了的人也是一樣的,要麼學會運用AI,提升工作效率,要麼抓緊時間換賽道,換工作。哭哭啼啼地焦慮是沒用的,得行動。
DeepSeek剛出現時,我還在出差,但有很多學生給我發訊息,約我開學時見面。就拿今天(2月24日)來說,上午見了四五個學生,下午還要見三個學生。
這幾年,來找我的學生很多。他們來討論一些哲學問題,但更像是來尋求某種治癒。有人聽了我的課後還專門寫了明信片,表示“聽了課後情緒穩定了很多”。很顯然,這幾年學生的壓力太大了。
DeepSeek出現後,學生們約我的頻率遠遠超過以前。他們想從我這裡獲取更多關於未來的資訊,來找我打雞血,來訪的學生問的問題都很類似,無外乎三大類:學文科有什麼用,外面還有什麼工作,要怎麼學呢?其實老師也焦慮感慨,這以後讓我們怎麼搞啊?特別是寫論文?
這種焦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現在文科的出路好像變得越來越少,文科的工作越來越難找。像我很多讀研的學生,他們沒有DeepSeek之類的AI工具也焦慮,因為沒有AI的幫助寫文章實在太傷神,有了DeepSeek以後文章能寫出來了,但更焦慮了,以後工作都不好找了——你看,AI都能寫詩寫論文了。肯定有很多缺乏創造性的工作都被AI取代,這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不光找工作的人焦慮,想要繼續讀書的人也焦慮。文科有一些研究做著重複性的工作,不用外出調查,只用坐在圖書館裡看文獻就好,或者給一些名作作註釋,但依然能收穫名聲和地位,這是因為以前存在著知識的壁壘。可現在AI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壁壘。我那天用了一下DeepSeek,讓它分析了一首古詩詞,發現它能把古詩詞的文學手法、背後的母題、哲學思想都分析得很清楚,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其實就已經可以替代一個文學教師或者哲學教師了。
對於傳統文科研究的需求勢必會下降,那想繼續在這些方面做研究的學生肯定覺得焦慮。可焦慮怎麼辦呢?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要是想工作,想當公務員,他們就算退學我都願意讓他們考;但如果還想讀書,那還是得多發文章,這是個搶時間的問題,趁著DeepSeek剛出來,把它當工具,把研究做得更深入。
已經工作了的人也是一樣的,要麼就是學會運用AI,提升工作效率,要麼就是抓緊時間換賽道,換工作。現在哭哭啼啼地焦慮是沒用的,得行動。
最重要的是你得使用它,如果你不使用的話,看看能不能做別的,如果不能做別的,看看你能不能當網紅,這也是個辦法。你開直播,跟從前深夜2點還在寒風中擺一個小地攤,沒有任何差別,目的就是要吸引別人購買你的服務,然後活下去,這也是一種自力更生。
DeepSeek釋出後不久,我就開始嘗試使用了。很少有人類的事情能夠讓一個哲學老師真正從哲學意義上震撼,因為我們人類的根本問題沒有發生過改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一項技術的改變而改變。
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我確實覺得很震撼。我是哲學專業的,平時經常會做很多哲學思考,有時開著車會思考,有時出家門坐電梯時也在思考,等到了樓下,常常忘記是否鎖了門,一心二用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思考出個結論來,就會非常激動,這時候很想寫一些話,或者作一些詩把哲學思考表達出來,但是我詩寫得不好,目前現有的古詩詞好像又都沒辦法完全表達我的意思,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很遺憾。
前段時間,我把我的一些哲學思考丟給DeepSeek,讓它幫我寫一首詞,幾秒鐘的時間,它就作出來一首意境很美的詞,而且完全表達出了我的想法,有一句特別喜歡:笑指星霜皆過客,敢嘲亙古無王。看到以後我都快要哭了出來,我一輩子也寫不出這樣的一首詞啊,可是它幾秒鐘就寫出來了。但方向是我的,指令是我的,同樣可以打動人。
▲ DeepSeek根據指令作出的詩。圖/訪談者提供
以前我的理智拽著我的情感跑,現在我的理智就可以帶著我的情感飛了,這感覺很好。
DeepSeek正在成為我非常完美的教學助手。我主要是教西方哲學的,之前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會引用很多西方哲學家的名言來表達哲學思考,對學生來說,用外國人的話理解西方哲學思想,總會覺得有些距離。但現在我會讓DeepSeek寫成古詩詞,這樣會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更容易理解,在更大範圍裡激起共鳴。
現在有媒體報道文科進入倒閉潮,很多人擔心,文科會死嗎?還有必要學習文科嗎?
作為一個哲學教授,我完全不焦慮。相反,我還很樂觀,對於長遠的文科發展來說,這可能是件好事。AI的出現更像是一個提醒,它提醒我們的文科教育應該做出改變了,原本那些重複性或者坐在圖書館做註釋的工作其實是對學者的一種浪費,真正值得做的文科研究是創造性更強的,更具有思辨性的內容。
其實如果要討論AI對於教育的影響,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文科上,理科和工科等各學科都是會受到影響的。AI不光能寫詩,還能寫程式,這也是對計算機行業的篩選,像東南沿海出現了很多無人工廠,這也是對工科的影響。AI對於效率的提升是全行業的,對我們現有學科的衝擊也是全方位的。一個新的時代來了,正如我們不能用農業時代的思路教育工業時代的人,也不能用工業時代的思路教育資訊時代的人。
這時我們可能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當生產力提升,人們的空閒時間越來越多。等到進入有閒社會後,人生要如何度過?
哲學裡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終點思維——假設一切都近乎完美,會怎麼樣?AI出現後,大大提高了工作和生產效率,當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甚至接近極致之後,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得到了嗎?
我在抖音上有個播放過千萬的課堂切片,我問的就是,如果讓你用100個月的時間、甚至100天完成原本要10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你願意嗎?那你節省下來的時間要幹什麼?如何過上真正的人性的生活?
▲ 蘇德超在抖音上的課堂切片。圖/抖音截圖
事實上,人和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人總是要考慮一些“無用”的東西。我們很多人從小學讀到大學,再工作,其實一直都在考試、做題,忙著解題時根本沒時間思考別的。但未來AI會替人們做那些重複的題,空出來的時間會越來越多,而在這些空出來的時間裡,原本來不及思考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愛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而存在。
我們總在追求對別人有用,現在的年輕人也喜歡自嘲為“牛馬”,這是把人工具化了。在AI出現之前,我們不得不做“工具”,AI出現之後,我們至少可以少做“牛馬”,甚至在未來不做“牛馬”。隨著“無用階層”的出現、有閒社會的到來,我們如何過上人性的生活?這個課題才真正提上日程。
而這些看起來無用的東西,對於人性、個人價值與愛的不斷好奇和探索,正是千百年來,文科一直追問的。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反而覺得AI出現後,人性的春天、文科的春天才真正到來了。
被DeepSeek“啪啪打臉”後
趙勇:60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DeepSeek出來後,在個人公眾號上撰寫了《用DeepSeek模仿鄙人風格寫出的文章是什麼樣子》等多篇探討性文章。
核心觀點:有同行評論:“確實多多少少讓我們有些焦慮,因為現在學生交的課程論文70%左右都使用AI完成。”還有人問:“趙老師,這樣的話我們這些年輕老師還怎麼寫論文?何去何從?”我回復:沒準兒教育部以後就出臺新規則了,看誰AI用得好,論文生成得好。
DeepSeek 剛火起來時,我還沒留意,有個朋友覺得好玩,就讓它模仿我的文風寫了一篇論文,不到一分鐘就產出了一篇千字長文,向我發出“挑戰”。
不得不說,快是真快。但我仔細一看,發現差些行情,DeepSeek的文風有板有眼,感覺很標準化,我寫文章的風格是不按常理出牌,喜歡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反諷、戲仿、自嘲或自黑,一會兒文圪縐縐,一會兒土不溜秋,往往提筆寫字,我都不知道又會造出什麼新句。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路數,DeepSeek模仿起來估計難度很大。
可不出一天的時間,我就被“打臉”了,DeepSeek從差得很遠一下子成長到高度相似了。隔天,一位同行教授也開始馴化AI,又發來一篇“仿趙體”文章,這次一看,完了,這篇文章竟然比我還貧,模仿得很像,反諷、自嘲等手法用得都很流暢。
我在公號裡寫道:“頓覺五雷轟頂、天旋地轉……完了完了,啪啪打臉啊。”雖是調侃,但也有幾分真心感嘆。
文章評論區的同行們也很焦慮。有人說:“確實多多少少讓我們有些焦慮,因為現在學生交的課程論文70%左右都使用AI完成。”還有人問:“趙老師,這樣的話我們這些年輕老師還怎麼寫論文?何去何從?”我回復:沒準兒教育部以後就出臺新規則了,看誰AI用得好,論文生成得好。同樣的,既是開玩笑,又有幾分真心。
學生甚至用AI寫了篇《趙勇寫作風格量化分析報告》,裡頭赫然寫著:“最佳仿寫策略=30%法蘭克福學派+20%山西方言+15%自黑+35%文獻混搭。”我笑著群發郵件給同事:諸君,咱們離下崗不遠矣!建議集體轉行說脫口秀,畢竟“學術李誕”比“AI李誕”多點人味兒。
相比於切切實實的焦慮,目前同行更多還停留在好奇。朋友圈很多人都開始玩DeepSeek,有人比較“自戀”,讓它點評自己寫的書。我也看過DeepSeek寫的詩,從文學角度看,合轍押韻等技巧運用得確實非常講究。
我又仔細看了幾遍DeepSeek模仿我的文章,讀起來總是感覺哪裡不對,明明手法已經很相似,但總感覺在堆疊寫作手法,玩文字遊戲,少了些核心。我是研究文學的,在文學中,學者很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具有批判精神。但這似乎恰好是DeepSeek缺少的東西,我有一位師弟叫王珂,他是東南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前段時間,他參加了一個有關DeepSeek的研討會。他說他讓DeepSeek寫詩評,可是評價幾乎都是誇獎。如果文學評價寫出來都是表揚的,其實就沒什麼意思了。
但另一方面,我覺得它確實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以後的發展前景是一個什麼樣子,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因為科技的進步是非常神速的,單就目前的狀況,有些東西它還是取代不了的,包括模仿某個具體的人的文章。
我覺得,一些比較固定的模式化的寫作,可能會被AI 取代,但那種深度創造性的內容,AI暫時還取代不了。它的創造性跟一個非常具體的人、非常個性化的創造性,還是不太一樣的。
至於說到文科會不會消亡?還有沒有人適合學文科?
在討論時可能要給文科做個劃分,文科是個很泛的概念,既有像文史哲這類比較宏觀,偏思考類的方向,也有偏應用型別的學科。如果說替代的話,像文史哲這類其實是很難被替代的,因為從根上說起,這類就屬於“無用”的學科,本就無用的學科,是很難再被實用主義那套觀念篩選的。
在追求實用主義的今天,依然會有人務虛。上世紀80年代,我讀大學那段時間,其實就有一種說法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即便是這樣,當時考分最高的,首選的是中文系、歷史系。現在考分最高的那個,可能不會選文史哲了,可能選擇法學或者是經濟。但如果有一些人是真正出於本心選擇了文史哲這些“無用”的專業,那我覺得他們可能是更適合學文科,更有理解和定性的人。
說到底,DeepSeek就是一種讓生活更方便的工具。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去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那時候沒有計算機系統,書就是放在櫃子裡的一張張卡片,我們要翻卡片查資料。到後來有了檢索系統,查起來就更快了,像現在有了AI,可能檢索起來就更容易了,可能還會給出一些參考的提綱。
DeepSeek永遠不可能替代人類。AI是一個語言模型,但認識和感知世界時,人們所調動的能力遠不止語言一項,像聽覺、嗅覺、觸覺等五感都是感知世界的重要環節,綜合下來才能夠變成深度思考。如果說迴文章的話,語言層面的模仿只能算一個環節,而寫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深度思考,表露的創造性,或者哪怕是創造性的缺陷部分,都是AI模仿不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