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助教”|如何用AI計劃一節課

 編者按:   
作者:侯宇嵐  
DLC深度學習中心 · 學術協調人
AI已經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可以在很多方面幫助教師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其中直接和一線教師相關的是,AI正在改變課程和教學計劃的建立方式,使其比以往更快、更高效。AI驅動的工具可以幫助建立符合學生需求和興趣的高質量、個性化課程內容和計劃。
有的老師在嘗試AI之後,覺得效果非常明顯;但有一些老師在嘗試使用AI輔助設計教學計劃之後,覺得沒有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那麼,怎樣才能把AI這個工具用好呢?
就目前最流行的聊天機器人來說,AI的品牌不是影響人機協作質量的關鍵;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把教學設計的專業要求提交給AI,細化自己的需求,從而讓AI成為一名稱職的助教。也就是說,不管你用的是ChatGPT還是文心一言,只要你能夠準確地提出要求,AI就能大幅提高你的專業表現。
這條原則適用於所有學科的教學。
下面我們就以一個簡單的作文課為例,來探討如何更好地使用AI來制定一節課的教學計劃。
對於一節課來說,最基本的要素是內容、教學物件、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和評估方法,其次是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分階段、分層次地向AI提出具體的要求。
P/1
 如何獲得一堂課的計劃框架 : 
比如,春天到了,這節課我們想讓學生撰寫一篇有關春天的作文。你可以這樣向AI提出要求:
請給我制定一節課的教學計劃。
教學內容:讓學生以“春天”為主題撰寫一篇作文。
學生:四年級。
教學目標:學生能夠以“春天”為主題,用比較豐富的語言撰寫500字作文,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
請給出完整的教學步驟:包括這堂課的匯入部分,過程中的具體環節(至少5個),以及這堂課的結尾部分。
最後給我三條評估方法。
AI可能會給你以下結果:
向下滑動檢視所有內容
P/2
如果我不能確定教學計劃的具體要素怎麼辦?
那麼,新手老師可能會說,我不太確定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那麼你可以這樣問AI:
我要給四年級的孩子以春天為主題
上一堂作文課,請告訴我5條教學目標。
那麼,AI可能這樣回答你:
你可以從中選擇你喜歡的目標。如果AI給你的目標仍然讓你不滿意,你可以給出更加具體的要求,比如:
請圍繞寫作技巧,給我5條教學目標,
注意要符合四年級學生的水平。
透過這樣反覆細化、追問AI,最終會得到比較接近你預期的答案。
請注意,並非要一開始就提出完整的教學框架,你也可以從每個要素單獨問起,最後把內容再整合起來。
P/3
如何進一步細化教學框架?
回到AI最早給我們的教學框架,這份框架中有很多創新的要素,相信老師們會非常感興趣。但另一方面,如果裡面提出的內容、方法是教師還沒有接觸過的,那麼你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這個具體應該怎麼做?這時候,我們就要針對這份框架中自己尚不確定、不清楚的部分提問更具體的要求。(當然,如果你不喜歡,你也可以要求AI重新出一份計劃。)
比如,你可能追問:
如何給五年級學生講解“擬人”的修辭手法,
請給出具體的步驟。
那麼,AI可能這樣回答你:
向下滑動檢視所有內容
如果你事先沒有告知,AI並不會知道你的限制條件。比如在這個回答中,AI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堂課來設計。你可以告知限制條件,也可以從這個內容中選取你覺得可以使用的部分,壓縮到符合你的教學時間。
你還可以要求AI給你提供學生用來分析、學習的文字。比如,你可以這樣問:
請給出5句使用了擬人手法的句子,
注意要適合4年級學生的水平。
下面是AI的回答:
以下是五個擬人句子,適合四年級學生:
1.太陽害羞地從地平線探出頭來,似乎猶豫著要不要喚醒沉睡的世界。
2.老房子在大雪的重壓下呻吟。
3.風透過樹葉低聲訴說著秘密,帶來了來自遙遠國度的故事。
4.時鐘不耐煩地滴答作響,催促著大家快點開始新的一天。
5.月亮在寂靜的小鎮上空投下溫柔的微笑,守護著整個夜晚。
這些句子可以幫助說明如何為非人類物體或自然元素賦予人類特徵,使描述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
簡單來說,你可以針對框架中的每一個點,要求AI給出更加具體的方法或內容。你甚至可以要求AI幫你設計你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的具體提問,比如:
請給我5個問題,讓我引導學生思考擬人手法
的各個要素。
下面是AI的回答:
向下滑動檢視所有內容
P/5
始終記住教學的限制條件
AI聯絡上下文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它並不是總是能記住你之前跟他討論的內容。所以我們在跟AI對談時,要時時提醒它那些你希望它始終記住的東西。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反覆提醒它“四年級學生”這個要素。同樣的,如果你覺得某個因素非常重要,比如“時間在45分鐘之內”,那麼在必要時你就要重複這個限制。
另外,如果我們需要AI提供用於分析的現成文獻,要注意分辨文獻的真偽,因為AI會憑空捏造一些文獻(例如我在測試時,請AI給出一些關於春天的經典作品,它就捏造出蘇軾創作的散文《春》)
AI工具已經開始普及,很快每個人都會在工作和生活中用上各種AI工具。AI的使用門檻很低,比以前我們使用的各種技術(比如搜尋引擎)更容易上手,更容易出效果。無論你聽到多少關於AI玄之又玄的論述,記住,大膽地使用它,是駕馭它的不二法門。
注:文中的AI“最佳助教”是作者建立的GP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