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慧已催生了大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也為教育現代化帶來更多可能性。
AI時代下,國際教育正朝著更加智慧化、個性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面對發展迅猛的新科技,如何引導和啟發青少年正確認識AI?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AI教育的側重點是否有所不同?
針對這些問題,12月18日,《留學》雜誌與嘉賓一道進行了深入探討,四位國際教育領域一線工作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經驗,並對觀眾的提問進行了一一解答。
01

AI時代,
學校與專業申請有何變化?



Special A特優生創始人 黃中陽: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AI對於大學申請的作用,這裡借用李飛飛教授在最近一次採訪中所提到的一句話:“斯坦福應該錄取最會使用Chatgpt的學生。”
我們發現在AI方面投入大量精力的孩子們正在逐漸變多,比如像去年拿到芝加哥大學錄取的一位學生,他做了很多AI相關的作品。我認為一個會用AI的學生可以穩定自己的下限,一個善用AI的學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上限,很多學校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最近幾年,海外院校的AI專業設定也發生了變化,Top50學校中約29所匹配了AI相關專業,如賓夕法尼亞大學今年秋天啟動的具有融合性的AI專業,包含了人文社科與資訊科學、計算機等的內容。比如卡耐基梅隆很早就有了AI的專業,哥大、佐治亞理工,這些學校也在本科階段就設定了AI專業。

從學校的舉措中我們發現,AI相關的領域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還會有巨大的空白,比如AI相關的倫理、應用和技術等等。空白就意味著探索和機遇,這些機遇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平等地向每一個孩子開放。
從歷史的角度看,AI沒有那麼特殊,人類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被替代的。最近釋出的諾貝爾化學獎、生物獎都在強調的一件事情叫作“AI for science”,我常和學生們說要學會擁抱AI,AI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不能把它單純當作一個寫作業的工具,或是作為一個查資料的工具。
在AI目前發展非常早期的情況下,我覺得中國的孩子們要開啟自己的思路,嘗試理解AI。一個會用AI的學生可以穩定自己的下限,一個善用AI的學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上限。對此特優生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
幫助學生與AI實現深度互動實踐:請字節跳動和布朗大學科學家教學生用自然語言多次深度互動做APP;
開展對ChatGPT商用價值、多樣性工具體驗等研究,讓學生探索GPT與自身專業關係,如歷史專業學生用GPT研究二戰歷史;
讓不會寫程式碼的學生,使用AI工具創造自己的網頁和App,幫助學生創作AI相關作品,培養學生理解GPT及AI角色、將其作為工具並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相信再過10年15年之後AI將會扮演更多的角色,它們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也會在這個領域產生更多的內容。在這個階段成長起來的人才,他們會透過探索以及應用讓AI成為日常的工具,同時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具備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些是不會被AI替代的。
02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
AI教育的側重點是否有所不同?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校長
車豔麗:
我想先從一個媽媽的角度,然後再從一個老師、校長的角度分享下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以及我們的做法。
首先作為一個家長,有一天我兒子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為什麼草莓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白色的,為什麼西瓜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黃色的?”我當時幫他在豆包上提問,還給他看了AI給出的答案,後來我兒子再有這樣相似的問題他會向我藉手機查豆包。在這個層面上,AI是很方便的工具,很好的寶庫,家長應該主導和管控好孩子與AI的互動。
AI的出現是我們當下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要擁抱它。從學校的角度來說,蘇州海歸子女學校是一所15年一貫制的學校,開設了IB融合課程,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我們致力於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這是當下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於小學階段,學校側重對孩子的趣味性和啟蒙的教育,要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AI,AI有哪些工具,我們如何使用AI提問,如何透過不斷地提問得到正確的答案。我們會告訴孩子,AI生成的結果不是最終答案,不一定都對,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自己判斷。
到了初中階段,要讓孩子們去理解它的基礎應用,包括學習AI的基礎演算法和概念技能等,在學習跨學科課程時能借助AI進行整合。比如今年八年級學生的社群服務專案,有一個專案團隊,他們的課題是如何管理寵物的喪葬,孩子們談到這個話題來源於生活,他們透過一些AI工具,去思考如何把這個課題落到紙上。AI生產的結果是示範,是幫助孩子比對和思考的參照,在這個專案上孩子是思考的主導,AI是執行的幫手。
教育的核心一如既往,是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獨立完成專案,只是AI使得這個過程更輕鬆了。當然,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
到了高中階段,每個課程都需要寫論文,老師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分辨哪一篇論文是AI完成的,一旦沒有把控好,可能導致孩子出學術誠信問題。為此我們給老師做了培訓,幫助老師分辨AI的痕跡,特別是非常個性化的大學申請材料。
03

AI對未來學校教育將帶來哪些挑戰



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 俞立中:
我也是一個AI初學者,希望瞭解AI的不同應用,從而能和年輕人對話,有共同語言。人工智慧的功能很強,特別在已有知識的整合和推理,可以提供各方面的幫助。
人類的認知在不斷提升中,這對每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精力是嚴峻的挑戰,對學校如何培養人才也是挑戰,而AI則在學習過程上突破以往的認知規律。那麼現在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對學校教育帶來了什麼樣的挑戰?
我個人覺得有幾點,一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將會發生變化。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重要的是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思辨。技能和素養的發展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重點。相比以往,學生在AI的幫助下,能更加個性化地得以發展自己,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教育對於學生而言,是在AI的助力下,如何去學習,去選擇和思考,這是今後學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
第二是學習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它更強調個性化的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不同於工業化時代強調標準化的學校教育,在人工智慧影響下,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志向,在不同方面得到發展的機會。教師要協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人工智慧,引導學生髮展自己的認知、技能和素養。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校的集體氛圍對學生的終生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是藉助華東師大祝智庭教授的思考畫的一張圖,未來是協同認知與創造的新時代。如何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作用,與人類的創造力和道德觀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用一個座標系進行展示。
如果人類與人工智慧都能發揮優勢,我們需要協同最佳化。如果僅僅是人類有優勢,而AI難以發揮作用或者比較弱的方面,應該發揮人類的優勢。同樣,如果人工智慧優勢明顯,但人類的優勢相對很弱,應該發揮AI的作用。當然,如果人類和人工智慧都比較弱,則需要共同去探索。所以,需要發揮人類和AI優勢互補來探索未來。
也許我們現在無法準確估計AI將來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但是人有人的優勢,怎麼充分地發揮人的優勢與人工智慧共同協調來創造新的時代,這可能是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
04

AI來了,留學生活會更容易嗎?



加拿大西三一大學副校長
PHILIP LAIRD: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就是我的兒子,他完全不懂修車,也不懂汽車,但他透過觀看影片和不斷對AI提問,用兩個月時間把一輛二手車修好了。這個案例體現了AI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上是比人類更高的,我們完全可以透過不斷提問而修好一輛車。
關於學校方面,我們有一些具體的例子。加拿大西三一大學從10多年前就開始運用AI技術了,我們開發了MyLEAP,即加拿大首個moodle學習系統,做到了無紙化課堂,所有的作業、複習的錄影、測驗,都在線上的學習網站上完成。系統會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測評,並自動給出反饋,學生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個知識點上有薄弱環節,從而對學生的課程和考試形成幫助。
大學階段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是離不開論文的。海外大學對於學術寫作和學術抄襲的規定非常嚴格,超過三個英文單詞連在一起就被判定為學術抄襲。所以留學生在進行學術寫作時如何避免學術抄襲,如何做正確的引用,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國外有個軟體可以幫助留學生改語法,改引用,幫學生圈出來涉及學術抄襲的部分,透過程式來幫助留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提高寫作能力,使文章更加符合學術寫作的邏輯、連貫性和一致性。
另外,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國際留學生在剛入學時會有不適應的情況,根據這些情況我們改變了大一的課程設定,為新生提供免費的額外的英文學術課程,包括剛才說到的內容,也包括一些重點課程的額外輔導,這些大一的課程都是通識課程,學生順利度過大一之後,再去申報專業的時候,會更加順利。我們有一個統計資料顯示,如果學生順利度過大一之後,他基本上大學本科的學習,包括後面研究生的學習的成功率還是蠻高的。
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畢業和就業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提供了很多AI的幫助,職業發展中心有一部分線下的老師和線上的軟體能夠幫助學生做模擬面試,包括如何修改簡歷,透過學生的專業、興趣,給出具有傾向性的職業選擇。我們的系統還會幫學生篩選出一些就業的機會,以及招聘問題,幫助學生完成職業發展的重要步驟。
05

直播互動問題解答



互動問答



文科學生在AI時代應該注重培養什麼能力?


Special A特優生創始人 黃中陽:
我自己經歷過文科轉理科的過程,我認為文科生一定要在早期學會如何深度使用AI,自然語言深度互動這件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應用層面,更多的是理解它的底層程式設計這件事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現在要去學程式設計,主要是學習邏輯,我們投餵AI,讓AI變得更聰明,人也是一樣。文科生天然有很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寫作能力和理解力、創新思維,這些不應該在早期被AI所侷限。


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 俞立中:
人文科學特別強調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人工智慧和我們人腦實際上是在同時對不同的現象,對不同的問題產生判斷的過程,對於文科的學生,實際上需要不斷地把自己的一些想象輸入到人工智慧裡,豐富它的內容,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一個方面。
同時我覺得人工智慧也能夠幫助人文科學的學生,幫助他一起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剛才講未來的時代一定是人腦和人工智慧共同協同發展的過程,任何一個人他要面對的是未來這個時代的發展,並不是根據文科理科學什麼東西來給你什麼樣的工作,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把自己這麼界定得那麼清楚,而是面對未來這個時代,面對我們工作的需要,來思考我們該學什麼東西,能夠掌握什麼東西,這個才有必要的事情。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校長
車豔麗:
我是一個標準的文科生,本科專業是英語教育專業,研究生專業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我記得導師的要求是把莎士比亞所有的小說和劇本去做分析。現在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用AI來完成,但我們反而要思考背後所呈現的問題,是不是它也阻礙了人們深度思考能力的發展。
AI的發展對於文科生最大的優勢是很多的學習資源的豐富化了,但我們如何去整合,如何去深入地思考將內容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其實是當下文科生要去具備的能力。與其單純地說文科和理科,不如說當下我們需要跨學科人才,對於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其實AI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比如說人工智慧和醫學,人工智慧和歷史,人工智慧和藝術設計,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科教學老師的能力培養,AI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


加拿大西三一大學副校長
PHILIP LAIRD:
各位老師談了很多,我覺得其實文科生可以利用AI的加持取長補短,為報告等提供思路和理論資料支援,實現跨學科發展,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車校所說的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能力。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