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文全判0分”?各高校“立規矩”了!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慧熱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學生們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已越發普遍,相比翻閱厚重的書籍資料或者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查詢資料,藉助AI工具讓論文撰寫方便了很多。但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大學生對AI工具產生了依賴,不當使用正呈上升趨勢。

大學生使用AI時

近三成用於寫論文或作業

動動手指,在聊天框裡輸入指令,就可以迅速獲得一篇像模像樣的結課論文。如今,AI工具興起,成為不少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神器”。這是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群裡的一份通告,老師將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
某高校學生:
有些同學可能圖省事兒,直接把AI工具生成的作文就交上去了。其實我也沒想到老師會用AI檢測工具。說實話,我身邊的同學對AI的使用確實挺普遍,而且我覺得誘惑性挺大的。
據第三方機構對3000多名高校師生的問卷結果顯示,近六成高校師生每天或者每週多次使用生成式AI。而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AI時,有近三成主要用於寫論文或作業。採訪中,一些學生也坦言,在寫報告或論文時,他們會直接複製貼上AI生成的內容。

利用AI偽造研究資料等

學術不端引發擔憂

一些高校教師和專家告訴記者,除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直接生成文字應付論文和作業外,在少數學生中出現的利用AI偽造研究資料、進行實驗圖片編輯、替代自主設計等不當或學術不端行為,也引發了大家的擔憂。
教育部資訊網路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丁峻鵬:
據我瞭解,最惡劣的有用AI工具自動生成論文這樣的行為。現在更多的還有會使用生成式AI偽造的影像,甚至是還有AI編輯過的影像。AI技術會讓造假的成本大大降低。

高校紛紛為AI

工具使用“立規矩”

AI可以是賦能工具、是學習的幫手,但它絕不能成為偷懶的工具,更不能成為大學生的“槍手”。近期,復旦大學等不少高校紛紛出臺AI工具使用規範,明確允許和禁止的範圍。
  • 復旦大學:明確允許和禁止使用AI工具的範圍
允許使用的範圍,則包括文獻檢索、程式碼除錯和統計分析等輔助性工作,但要求經過學生的稽核和指導教師的同意,確保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如果出現嚴重違規者,論文成績將被認定不合格,影響學生取得學位。
學生要簽字並宣告,是否在寫作的過程中使用過AI,是不是觸及了相應的邊界和底線。
  • 天津科技大學:論文智慧生成比例不超40%
天津科技大學去年釋出了《關於2024年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查重和AIGC檢測的通知》,要求對所有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智慧生成內容檢測。要求學生論文中智慧生成內容比例原則上不超過40%。在2025年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依舊延續了這一要求。
據瞭解,目前,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不少高校,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對學生藉助AI進行論文寫作的行為進行規範。

識別AI生成內容

研發科研誠信檢測系統

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避免AI在大學生學習中的濫用,識別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以技術治理技術,目前,國內多個研究團隊都在推動AI生成內容識別技術的發展。
隨著人工智慧生成技術的發展,學術剽竊等不端行為已經不是簡單的搬運,一些論文查重系統也已經落後於時代。在北京郵電大學,從事多模態大資料處理和理解技術的鄂海紅教授團隊,受科技部等部門委託,正在進行科研誠信檢測服務的研發,尤其是對科學實驗中運用AI工具進行影像造假等行為進行反識別。

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

也可能存在缺陷

據瞭解,目前國內還有多個團隊正在從不同方向發力,進行AI論文反識別的檢測研究。專家表示,隨著AI技術的迭代和更新,反識別技術也要加速更新,才能持續對學術造假起到震懾作用。
採訪中,一些學生和專家也提醒,AI工具是根據它捕獲的海量資訊進行的智慧分析,但這些資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可能存在缺陷,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必修課

提升師生AI素養

堵不如疏,專家看來,強化師生的AI素養也非常重要。不久前出臺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專門提出,要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近兩年,眾多高校都把人工智慧作為通識必修課,不斷推動師生AI素養的提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