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以傾聽為起點,在中國加速智慧電動轉型,重塑未來增長體系
41年前,大眾汽車率先與中國結緣,成為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啟蒙者”與參與者。41年後,當電動化與智慧化潮水席捲,市場格局劇烈重塑,大眾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成為挑戰者。
2024年,主流合資品牌整體份額跌破30%的警戒線,自主品牌一路高歌猛進,新能源車滲透率高達58.8%,而合資品牌僅為4.2%。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留給傳統巨頭的視窗期越來越短。
在壓力與變革交疊的十字路口,大眾汽車集團以“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為核心,主動開啟體系重塑。從加速產品定義、技術開發、供應鏈佈局的本地化,到智慧化與電動化雙輪驅動增長,大眾汽車正試圖在新秩序中重建增長曲線。
見微知著,作為品牌公關策略的一部分,近日,大眾採用“使用者提問、企業作答”的方式,在社交平臺開啟#大眾請回答#等話題互動,傾聽使用者聲音,以更輕盈、更真誠的方式重建認知連線。
這是一場從傾聽到交付的自我更新,也是一次關於速度、質量與認知邊界重塑的深度試煉。當老牌巨頭重啟奔跑,中國汽車市場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從品牌敘事者到使用者共創者
在全球汽車產業智慧化、電動化浪潮加速席捲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的消費邏輯正悄然重塑。相比過去依賴權威敘事的品牌傳播模式,新一代消費者更重視對話感、參與感與平等感。這一趨勢,對深耕中國市場四十年的大眾汽車集團提出了新的命題。
作為對市場變化的回應之一,2025年上海車展前夕,大眾中國在官方微博發起了#大眾請回答#話題互動。不同於以往單向輸出的溝通方式,該活動採用了“使用者提問、企業作答”的機制,透過文字、答題卡、短影片等多元形式,回應消費者關心的話題,涵蓋車型、智慧駕駛、電動化技術、品牌文化等多個維度。
資料顯示,在上線的15天內,該話題累計瀏覽量達到2966.3萬次,互動量超過23.8萬條。大眾方面不僅動員了公關團隊即時答疑,還調動了集團總部、合資公司及科技子公司的內部員工共同參與,形成了相對開放的對話氛圍。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眾請回答#更多體現出大眾對品牌溝通方式調整的探索。一位資深汽車營銷專家向《財經》表示,#大眾請回答#的價值,不在於一次性的話題熱度,而在於它嘗試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溝通樣本。傳統汽車品牌習慣於技術權威式輸出,但在智慧電動時代,使用者對品牌的期待已經轉向更加平等和情感化的交流。這種轉變,有助於為大眾後續產品的認知遷移和品牌轉型積累一定的信任基礎。
事實上,#大眾請回答#只是大眾中國戰略調整中一個非常細微的切口。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場社互動動更多起到了需求預熱與使用者洞察的輔助作用。透過高頻互動集中暴露出的關切點,如智慧駕駛落地時間、合資品牌電動化速度、智慧座艙體驗期待等,大眾得以更系統性地收集市場反饋,並據此在產品定義、技術迭代與品牌溝通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最佳化。
傾聽市場的聲音,是決策端、產品端、技術端的一次前置準備工作,更是體系自我迭代中的一個小節點。
在本屆上海車展期間,大眾汽車集團以史上最大規模的新車陣容回應了部分潛在需求。從基於CMP平臺的新一代電動車,到整合AI賦能的高階駕駛輔助系統,這背後正是從傾聽到驗證,再到交付的鏈條閉環。

體系重塑下的智慧電動攻勢
如果說傾聽是大眾重建使用者連線的起點,那麼兌現體系與產品,才是支撐品牌價值重塑的根本。
從2022年確立“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到2025年上海車展全面展示交付成果,大眾汽車集團正在以體系化重構,回應中國市場變革週期中的競爭壓力。
其中,最核心的轉變,首先體現在研發權重的本地化調整。過去,大眾習慣於在德國總部主導車型開發,再適配中國市場;但在新週期下,這一模式已無法適應中國消費者對智慧化、電動化的快速需求變化。
為此,大眾設立了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首次將電動平臺(CMP)、電子電氣架構(CEA)、智慧網聯解決方案的開發權轉移至中國本土,由中國團隊主導定義、開發、測試並落地。
這一調整背後,意味著流程加速與效率提升的根本性變化。根據官方資料,透過合肥創新中心的整合,大眾新車開發週期已從傳統的54個月縮短至36個月,提升幅度超過30%。並且制定了明確的“中國速度”標準:每三年推出一代新車型,每兩年更新一次電子架構,每個月進行一次OTA遠端升級。這一節奏,已接近乃至趕超部分新勢力車企。
在本地化創新體系搭建的同時,大眾也在產品陣列上加速兌現。2025年至2027年期間,大眾計劃在中國市場推出超過40款新車型,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比超過50%。其中,包括基於CMP平臺打造的A級純電轎車、面向中型細分市場的大型純電SUV,以及首批搭載新一代HSD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
更重要的是,經營邏輯也在同步調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貝瑞德多次強調,“健康盈利”而非“單純規模擴張”,是集團當前最重要的目標。這意味著,大眾不會為追逐短期銷量而犧牲長期盈利基礎。透過強化本地供應鏈,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針對性最佳化產品結構,大眾在盈利與規模之間尋求更穩健的平衡。
資料顯示,2024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降10%,但整體仍保持了12%以上的市場份額,並透過調整成本結構抵禦了價格戰帶來的利潤侵蝕。儘管短期盈利下滑,但從2025年開始,集團預計將在華業務重新進入正向增長軌道。
可以說,體系重塑與產品攻勢,標誌著大眾在中國市場的轉型已經從理念層面,走向實質交付階段。不同於以往簡單複製歐洲模式,如今的大眾,正在以更高的本土適配度、更快的節奏和更靈活的應對,重新融入中國汽車產業的新生態。

以智慧與電動雙輪驅動未來增長
在體系重塑與產品兌現初步完成後,要想在新一輪產業洗牌中確立新的護城河,大眾必須在智慧與電動兩條主線上,進一步深化佈局。
首先,在智慧化領域,大眾明確將AI技術作為新階段核心驅動力。透過與地平線合資成立酷睿程(CARIZON),大眾在中國市場開啟了自研ADAS系統的程序,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實現L2++級別智慧駕駛系統大規模交付,併為L3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鋪設技術基礎。

不同於傳統外採供應商方案,大眾選擇透過自主掌握軟體架構與資料閉環,打造可持續進化的智慧駕駛輔助系統。貝瑞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大眾未來的智駕標準,不僅是功能齊備,更要實現“擬人化體驗”——即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提供接近人類駕駛員自然反應的感知與決策邏輯。這一標準背後,是大眾試圖在下一輪智慧駕駛差異化競爭中佔據先機的意圖。
與此同時,在電動化方向,大眾正在推進雙軌策略。一方面,短中期內,繼續以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動車型支撐市場過渡,特別是在大型SUV等續航焦慮較高的細分市場;另一方面,長期堅定押注純電平臺化發展,預計到2030年,純電車型在大眾集團中國區銷售結構中的佔比將超過50%。
在電池技術方面,大眾透過全球佈局(PowerCo自主電池工廠)與本地合作,包括投資國軒高科、深化與寧德時代的合作等並行推進,重點聚焦磷酸鐵鋰電池、快充技術及半固態電池研發,力求在新一輪成本與能效博弈中構建競爭壁壘。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大眾在中國市場體系重塑的逐步完成,“中國速度”不僅改變了本土業務邏輯,也正在反哺集團全球戰略。大眾方面已明確表示,未來將在中國率先驗證的智慧網聯、電動化技術,逐步向東南亞、中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輸出。這意味著,中國市場從單純的銷售重心,轉變為全球創新源點與戰略支點。
一位長期關注全球車企智慧電動轉型的行業專家認為,大眾在華的本地化調整,其實不僅是市場策略,更是體系演進的必然選擇。中國市場是智慧化、電動化融合最快的生態,如果在這裡構建起新的研發-驗證-迭代閉環,大眾在全球其他新興市場將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可以預見,在2025年至2030年這關鍵五年中,大眾在華競爭力的重塑,不再依賴單一產品或單一專案的成功,而是取決於其能否以智慧電動雙輪驅動,建立起一套足夠高效、足夠靈活、足夠自我迭代的增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