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市場在電動智慧化領域的更新迭代速度,已遠不是跨國公司按照“全球一盤棋”的策略所能跟上的。如果不想退出牌桌,就必須改變打法。如何平衡效率、成本,和利潤成為關鍵
文 | 萬戈
翻開中國汽車工業史,大眾汽車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得益於合資公司的率先建立,大眾汽車集團成為深耕中國市場成功且長遠的跨國企業之一,並一直佔據優勢地位。
然而,受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整體格局的變化影響,大眾汽車在華銷量增速出現放緩跡象。
2023年,大眾汽車(中國)旗下各品牌在中國累計交付車輛323.6萬輛,較2022年增長1.6%,略低於中國市場整體5.6%的增長率。
儘管組織架構龐大而冗雜,但方向感仍然清晰。大眾汽車集團深知,其在中國市場的壓力來自於中國自主品牌的競爭,只有透過投資以及技術合作等方式,快速推出能夠打動中國市場的車型產品,才能持續領跑。
近日在上海,大眾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眾簽署多項有關上汽大眾新產品專案的技術合作協議。

其中,最重磅的莫過於在中國開發三款插電混動車型以及兩款純電車型的協議。根據規劃,預計自2026年起至2030年,合作開發的多款插電混動車型、純電車型將陸續推向市場。
“我們正在全力推進電動化戰略,並已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貝瑞德直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充滿活力、競爭激烈,持續加強與上汽集團的戰略合作、推動上汽大眾產品組合的電動化發展,對大眾集團意義重大,同時,大眾汽車集團將繼續提供頂尖技術及創新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
隨著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享化等浪潮席捲而來,汽車行業正經歷著一場變革。在中國,大眾汽車集團正尋找更多合作伙伴,以期繼續領跑。

提質、降本,開啟“二次本土化”
40年來,中國汽車行業在引進外資、創立合資的過程中,從拿來主義,到正向研發,再到在智慧電動領域引領世界,大眾汽車集團的“啟蒙”作用不可忽略。
透過攜手長期合作伙伴上汽集團及一汽集團,大眾不僅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更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專業的人才和配套企業。
得益於數十年來構建的研發力、體系力,以及在中國市場長時間摸爬滾打後錘鍊出來的實戰能力,大眾仍然身處這一市場的頭部梯隊。
但變革之風驟起,越來越多謀求市場份額提升的本土車企正對其發出“競爭提醒”:若想在這一市場中繼續領跑,大眾必須做出改變。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58.8%,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4.2%。事實上,制定“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後,大眾中國已經開始加速自身及合資公司轉型,以應對激烈的中國車市競爭。
“預計到2025年,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佔比將達到50%,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也意味著我們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在投資方面的調整,即相應減少對燃油車的投資,進一步增加對純電車型和智慧網聯車型的投資。”貝瑞德強調。
他說,大眾汽車的全球監事會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必須有一位全球董事會的成員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並每週參加全球董事會的業務探討,透過這種方式,在全球董事會每週的例會中,總部都能聽到代表中國市場的聲音。
實際上,體量只是轉型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質量,而利潤決定著轉型質量的高低。
“市場份額並不代表全部,集團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貝瑞德稱:“有一些純電動汽車製造商抱有’銷量重於利潤’的理念,因為他們需要曝光度、需要被客戶認知。市場份額當然重要,但我們認為,健康的盈利比市場份額更加重要。”
在他看來,只有透過盈利,企業才能不斷為未來作出投資。所以不會不計成本地去爭奪市場份額,大眾汽車集團所有成本最佳化的前提,都是不能犧牲客戶的價值。
在汽車行業大變革的節點,如果盈利是前提,那麼對合資企業進行技術賦能,以及尋求貼閤中國市場的運營模式則是開啟“二次本土化”程序的核心。

“我們看到中國的技術趨勢與其他市場有著明顯的不同,客戶的需求和其他市場相比也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建立了更多的本土合作伙伴關係。包括與地平線、中科創達等更多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在合肥建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向電動產品陣容增加更多的投資。同時,我們也啟動了非常重要的降本增效計劃。”貝瑞德表示。
自2023年的上海車展後,大眾汽車集團“光速”宣佈重組旗下軟體公司CARIRD管理團隊,令其與地平線公司合資軟體業務,以此向市場傳遞一個明確訊號,即為了尋求智慧電動技術的快速落地並實現商業化佈局,集團正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邁進。
從這開始,大眾汽車集團在華開啟了新一輪廣泛交際:先官宣戰略投資小鵬汽車,其合力打造的首款車型將於2026年面世;隨後深化與上汽集團現有合作,透過重金投資技術合作,拓展奧迪與大眾的產品陣容,旨在中國市場上為後續投放產品彌平差距。此外,2025年奧迪一汽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的基於PPE平臺的產品將推出;2026年,專屬中國市場的純電動汽車平臺CMP也將會亮相。
實際上,大眾汽車(中國)早在2020年,就公佈過一份總投資額超150億歐元(約合117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方案。
150億歐元是什麼概念?作為日系三強之一的日產汽車在2021年釋出“2030願景”,計劃投資135.3億美元(約合983.4億元人民幣),以此實現日產在全球的轉型,而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了日產在全球的轉型投資。

以“中國速度”形成良性迴圈
今天的市場已不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對於當前的中國汽車產業以及市場參與企業,“速度”往往直接關聯著面向未來的價值,大眾方面顯然已意識到這一變化。
過去,大眾習慣於在歐洲進行車型開發,再到中國銷售。但如今這種模式不論是從流程速度還是從市場形勢變化考慮,均已不再利於其發展。
由此,大眾中國方面引出了“中國速度”的新概念,寄希望於透過流程精簡、技術整合完成降本,進而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大眾的成本競爭力和質量競爭力,以更好地贏得消費者認可。
為實現這一計劃目標,其對“中國速度”有三點明確釋義:每三年推出一代新車型、每兩年升級一次電子架構、每個月進行一次OTA遠端升級。要知道,這樣的速度不輸於大部分新勢力車企。

2024年4月,大眾中國投資25億歐元(約合196.9億元人民幣)進一步拓展位於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未來透過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大眾汽車集團的新技術走向市場的速度將提高約30%,即新車的產品開發時間從54個月縮短到36個月。
同時,大眾在華的研發大權,也從德國狼堡轉移到了中國合肥。新成立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眾科技),將負責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平臺CMP,並在此基礎上規劃了四款全新A級電動汽車。
“現在整個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重新洗牌,客戶對新技術、定製化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大眾科技對集團的整個戰略推進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南北兩家合資企業也有非常大的幫助。每個月大家都會看到其帶給我們的優勢與進步,這樣的佈局是多數友商並不具備的。”貝瑞德表示。
這意味著,大眾汽車集團決策的對接,從9000公里以外的德國總部東移到了中國,不再有6到7個小時的時差,不再有語言和溝通上的障礙,在中國就能進行對接和決策,這使企業和各個合作伙伴之間實現了更加無縫、緊密的連線。

可以說,大眾科技是實現二次本土化程序的關鍵,是大眾在華研發力量的聚合體,也是其在智慧電動領域領跑合資車企,趕超競爭對手的驅動器。
如今,隨著行業深度裂變,企業想要走得更遠,既要想清楚如何在新趨勢下尋找新增長點,又要時刻觀察行業的新趨勢與新變化。
有研究機構建議,車企應沿著四種成功型別探索適配路徑,這四種成功型別分別是:前沿技術創新者、成本極致把控者、生態平臺運營者、細分賽道引領者。
大眾中國正是這樣做的——在產品品質過硬的前提下,透過提升降本增效能力,為使用者帶來更實惠的價格,這不僅有利於其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還形成了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良性迴圈。

中國汽車工業史70餘年,從篳路藍縷到全球第一,大眾汽車與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同頻共振,承載了中德互信合作的一段佳話。如今,大眾汽車與中國的故事仍在繼續。
正如大眾汽車全球CEO奧博穆指出的,“中國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們已經來到中國40年,與合作伙伴有著40年的合作,我們在中國的9萬名員工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我們在中國有5000萬客戶,有3000家經銷商,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非常自豪中國市場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能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作出貢獻。”
在中國,大眾擁有明確的未來發展藍圖,即“2030目標”:致力於保持在華第一國際汽車企業的地位,並繼續位居中國汽車市場前三甲。
責編: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