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命根子,遭遇重大危機

文字:緋紅之豬
校稿:辜漢膺 / 編輯:e
10月30日,歐盟正式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額外加徵17~35.3%的反補貼關稅。就在關稅大戰愈演愈烈之際卻峰迴路轉,雙邊有望達成和解協議:
歐盟取消反補貼關稅,而中國新能源車的售價,必須不低於某個承諾價格。其實還是變相徵稅,換湯不換藥。
之所以加稅,本質上還是中國出口的新能源車價廉物美而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汽車電動化轉型太慢,沒趕上趟,做出來的新能源車價格太貴。如果任憑中國出口,德國汽車工業有垮掉的風險。
在過去,德國汽車一直是高品質、高效能、引領技術潮流的代名詞。但就在這幾天,大眾宣佈將在德國裁員3.5萬、高管降薪10%,10萬員工未來4年不漲薪。“BBA”御三家業績也均有下滑,利潤暴跌
德國汽車如今怎麼這麼拉胯了?
恰如彼時彼刻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上世紀前半葉,德國品牌相機引領了整個影像行業。奈何好景不長,日本相機工業敏銳地意識到,單反相機才是未來。
彼時,德國同行卻抱著旁軸相機不撒手,轉型大潮中沒趕上趟。一步錯步步錯,如今只有徠卡這棵獨苗,扛著德國相機工業的高階招牌。
整齊排列的徠卡鏡頭
(圖:壹圖網)▼
而在汽車行業,一個同樣強勁的競爭對手藉著新能源浪潮崛起,德國汽車工業依舊抱著內燃機不撒手,電氣化轉型大潮上也沒趕上趟,方有今日之敗。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高階、豪華車領域,德國車企依舊保有不少的優勢,靠著這些優勢暢銷全球。也許未來,德國汽車也會跟德國相機一樣,只做高階變成奢侈品,放棄中低端市場。
車展上的“德系車”模特,欣賞一下
(圖:shutterstock)▼
德國汽車工業近幾年拉胯,本質上還是電動化、智慧化轉型太慢造成的。電動車絕不是燃油車“油改電”那麼簡單,更像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電動汽車供應鏈上游為鋰、鈷、鎳等原材料,與電池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供應鏈中游則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三電系統”——電控電機電池下游主要是整車製造、充電樁等部分。
這就意味著,德國汽車工業電氣化轉型需要重新建構一整條供應鏈,這根本不是短時間能幹成的事情。
一開啟許多德國汽車品牌的官網、對比下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和混動)跟傳統燃油車的車型數量差距。要說有好好推電動化,我反正是不信的。
以中低端車型為基本盤的大眾集團,在這波浪潮中首當其衝。由於大眾家底雄厚,船大不好調頭,在轉型過程中決策不夠果決
也是德國老字號了
(圖:壹圖網)▼
其實早在2020年,大眾集團內部成立子公司Cariad,旨在為大眾集團各品牌車型開發智慧化軟體平臺。奈何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光今年前9個月,Cariad就虧損超過20億歐元,大眾自家的車機依舊難用、不穩定、BUG頻發。
窘境中的大眾,一邊是入股國內新勢力小鵬汽車5%,兩家合作搞智慧化;另一頭豪擲50億美元,投資美國新勢力Rivian,成立合資公司,以利用後者在電氣化架構與軟體上面的研發力量
裁員、跑路
今年1至9月,大眾集團淨利潤為129億歐元,去年同期則是162億;集團現金流約33億歐元,而去年1至9月則是49億,業績相當不理想
奧迪這邊,今年1至9月純電動車交付量下降5.9%,銷售收入同比降低8.2%至463億歐元;“BBA”另外兩家裡賓士稍好,寶馬前九個月稅前利潤跌幅達33.9%,僅88.6億歐元。保時捷也不容樂觀,今年前3季度全球市場汽車交付量下降6.9%,利潤同期跌幅達26.7%。
德國汽車產業為了降本增效,下一步自然便是裁員,把產能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今年9月,奧迪工人抗議資方關廠裁員
(圖:shutterstock)▼
不光是德國車企,德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開始瘋狂裁員:博世計劃裁員5千人,其中約3800個崗位位於德國。做變速箱的採埃孚(ZF)、輪胎廠大陸(德國馬牌),還有做空調和天窗的偉巴斯特等等,也都開始裁員。
關鍵問題還是德產電動車價格實在太貴沒人買。以純電動兩廂小車大眾ID.3為例,這款車在德國最低配起售價3.3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5.41萬元)
對比之下,上海大眾國產ID.3起售價則只有12.98萬(約合1.7萬歐元),更不必說線下還有價格優惠了。
ID.3在歐洲(圖:shutterstock)▼
俗話說,“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相同車型中德售價如此懸殊,“串貨”的情況很快就出現了
去年8月,一家位於柏林的格里高利汽車貿易公司,從中國進口了22輛上汽大眾版ID.6X純電動SUV汽車到德國。結果這批車剛一到德國就被扣下了,德國大眾法務部迅速出動,向法院起訴要求就地銷燬,必欲除之而後快。
畢竟,這條路能走通的話,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效法。中國產大眾純電動車,相比德產直接打骨折的售價,即使交了各種進口稅費後,依舊比後者有很大的價格優勢。都這麼幹,傻子才會花貴得多的錢去買德產的純電大眾。
大眾ID.6 X(圖:壹圖網)▼
一邊是在德國裁員,另一邊是德國車企、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頻頻加碼投資。今年4月,德國大眾宣佈向位於合肥的工廠投資25億歐元,主要用於電動車的開發,以及與小鵬進行合作。
寶馬集團也在4月份向位於瀋陽的工廠投資25億歐元,目標是26年投產電動車。根據德國央行的資料,今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對華投資高達74億歐元,創歷史新高
用我的魔法對付我?
這一輪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加稅,歐盟背後的小九九,其實是用高關稅逼迫中國車企到歐盟國家投資建廠,這樣就可以在當地創造工作崗位,藉此實現“市場換技術”。
2024年,德國某汽車製造廠車間
(圖:壹圖網)▼
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耳熟就對了,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也是寄希望於“市場換技術”這條路,讓我們自己“騰籠換鳥”、在高附加值製造業立足
這一招,之前美國也用過: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日系車憑藉省油可靠、價效比高在美國大賣。底特律“御三家”這下繃不住了,政府這邊迅速要求日本“自願”降低汽車出口量
80年代初,本田、日產、豐田、馬自達等日系品牌先後在美投資建廠,在美國本土生產適合當地消費者的車型,這事兒暫時就先過去了。
本田在美國投資建設的汽車廠
(圖:hondanews.com)▼
就在中歐就關稅問題談判之際,曾爆出訊息說,中方建議中國車企暫緩在歐盟國家投資建廠,尤其是支援加關稅的法、意等國。
如果這條訊息為真,我覺得此舉目的就是在談判中增加籌碼。如果你執意要加關稅,就不給你投資建廠,這塊蛋糕你就吃不到。
歐盟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加稅,德國恰恰是那個反對的,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其實也很好理解,德國害怕中國對等報復,對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加關稅
以2022年為例,汽車佔比不小
隨著中國自主品牌崛起,不斷佔領南北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所以德國出口到中國的中高階、豪華車,就不容有失了。以保時捷為例:今年中國市場1~9月銷量下跌29%,經銷商被迫開始降價過日子。
擴大到宏觀層面,汽車產業對於德國堪比擎天之柱一旦垮了,德國經濟的天就真塌了
據統計,德國每7個工作崗位中就有1個與汽車產業有關,汽車供應鏈上下游大大小小企業每年可以貢獻約10%的GDP
德國的汽車工業如果完全垮了,那就是數以萬計的職工失業,連帶著難以逆轉的經濟衰退
汽車工業是很多德國人的飯碗
(圖:壹圖網)▼
目前看來,德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路子,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德國本土虧了,我從中國賺回來。
從長遠來看,德國汽車工業依舊是我們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或許這幾年比較拉胯,但遠遠沒到垮掉的地步。對於我們的警示,就是一個國家不能只靠一個支柱產業包打天下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