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破產的不是通脹…

昨天有人問了個問題,說自己是個投資領域的小白,有沒有什麼特別適合這類小白的方法論。

或者用大白話說就是,有沒有不需要學習太多專業的投資知識,但經歷每輪牛熊之後算下來,也能獲得個跟得上通脹的收益。

這哥們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方面對他們這類小白來說,花大量時間學習投資的專業知識不現實,可能學了也不一定學的會。
另一方面對他們這類小白來說,擇時和頻繁操作是非常難的事情,基本上可以說是沒辦法達成的。
很多人回過頭一算賬會發現,自己基本上是多做多錯,少出手可能勝率還會高點。
其實如果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裡,而且整體增值預期也不高,只是想跟上通脹,而且又不想過於頻繁和複雜的操作。

我個人覺得倒是真有一種樸素的方法論,應該還是比較適合他描述的這類小白的。

這裡首先自己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們的市場是存在週期的,國內市場過往統計資料是牛短熊長,大概五六年一個週期輪迴。

如果是想經歷一個牛熊,獲得一個跟上通脹的收益的話,用來投資的錢最好是五六年都不會用到的。

因為這五六年時間裡面會經歷一個牛熊,所以要做的是熊市下跌到位置和估值都比較低的時候,逐步定投買入。

等到牛市位置和估值都比較高的時候,就可以逐步減少自己的倉位開始賣出了。
當然這個位置和估值高低本身,其實對於多數小白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好判斷。
這方面其實可以參考各個軟體上的統計資料做參考,基本上各種市面上常見的軟體都有市場的估值百分位、市盈率市淨率啥的。
我們可以透過相對的估值百分位、整體市場的市淨率和市場溫度變化,來判斷市場的相對位置在哪裡。
當然這只是舉例說明一個相對簡單易行的方式,你如果有自己拿手的方式更好。
相對位置和估值判斷好了,知道市場處在哪個位置以後,後面就是買什麼的問題了。
選擇具體的上市公司股票,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了,萬一買到爆雷的公司就是血本無歸。

買入ETF規避了這類潛在的風險,即使你看不懂上市公司的財報,也不會讓你遇到踩雷退市的情況。

所以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可能主要配置些代表性強流動性好的寬基指數的ETF,搭配一些自己熟悉的行業ETF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比如所有的寬基指數里面,A500雖然成立才只有短短三個月,但已經赫然排在了第一位,跟蹤基金的規模超過3000億元。
而A500ETF基金(512050)這類寬基就是其中的代表,不但跟蹤的指數行業分佈相對均衡,流動性也非常好。
當然如果你有眼光會挑那種主動型基金,那麼你也可以考慮用主動型基金做一個組合熊市慢慢買入。
不過這個很考驗自身的眼光就是了,挑錯的話往往會高位接盤然後到了熊市底部的時候血虧。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啥眼光,也挑不來主動型基金,那麼手裡有閒錢定投最好的選擇還是指數基金。

我們知道通常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A500或者創業板這類寬基指數的ETF,會選擇指數構成裡面相對優質的公司。

幾個大的寬基指數,比如說滬深300ETF,中證500ETF,A500ETF基金這樣都是可以選擇的觀察物件,因為無論從流動性還是分紅角度看都不錯
你在合適的估值和位置買入這些寬基指數,意味著你和中國經濟大盤子是掛鉤的。
不過買入這些寬基指數也意味著,你放棄了在個股博弈中可能帶來的更高收益和彈性。
透過在市場估值和位置的相對低點,持續定投配置這些寬基指數ETF,換取一個相對穩健的收益。

這期間如果你想要增加自己的超額收益,可以適當的配置一些行業類的ETF,增加自己的進攻性。

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對這個行業本身有研究,然後在這類行業ETF估值和位置都比較低的情況下配置,才能增加自己的進攻性。
如果你對這類行業本身沒啥研究,追漲殺跌買在了估值和位置雙高的地方,其實還不如不買呢。
當然如果你對經濟大盤是長期看走弱的,那麼這時候你也沒必要去配置什麼權益了。
你可以選擇去配置債券,也可以選擇配置理財險,這都是更保守穩健的選擇。
其實在這個操作裡面,對普通人最難的就是判斷位置和估值高低,這決定了你後續是持續定投買入還是賣出。

我們自己判斷位置和估值高低相對簡單的辦法,前面已經聊到過了,這裡就不多說了。

通常我們國內大A市場的特點是圓底尖頂,通常到了那個位置和估值都相對低的區域,就要開始持續定投了。

因為這樣的圓底區域,往往要墨跡好長時間,才能從圓底的左側走到右側區域。

這段處在圓底磨來磨去的時間,其實都是加大自己配置相對比較好的時候。
這時候要把自己要做配置部分的資金儘量買完,不過通常這段圓底的時間相對是比較痛苦的。
因為你只是看到市場在那邊持續磨底,也看不到啥上升的希望,甚至很多人這時候都會因為磨太久絕望。
不過等圓底走到右側就好了,這時候往往會有個猛烈的上漲或者是向上的修復波動。

這個突如其來的向上波動來了之後,人們的預期也會隨之變化,就像國慶前那段時間的情況類似。

之後就是等估值和位置逐步往上推升,這時候要給自己設定一個預期收益區間,到了區間位置以上的時候就要分批賣出。
當然這個操作說起來容易,但是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做起來依然是很難的。
因為多數普通人伴隨著市場上漲,預期收益也會跟著往上漲,到了區間位置以上不一定捨得分批賣出。
所以這時候可以設定一個規則,比如漲過或者跌到預期的區間以後,就要分批開始做置換了。
舉個例子說,假如進入到牛市上漲週期,在市場上漲到一定程度以後,這時候就要考慮什麼時候時候開始止盈。
到了止盈線就要逐步賣出持有的寬基和行業ETF,然後慢慢置換成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
等市場從牛轉熊逐步變冷,進入到熊市下行週期的時候,就要開始觀察市場的估值和位置。
估值和位置回落到相對合理區域的時候,就要逐步減少手裡債券和貨幣基金的配置,慢慢置換成寬基和行業ETF。
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設定好自己的預期收益率目標,達到目標就賣出。
然後把自己未來五年左右可能會用到的那部分錢,放進以債券和貨幣為主的穩健投資產品,這樣進退會相對比較自如。
即使後面市場整體上從牛轉熊,那麼因為未來五年手上需要用的錢已經在手了,所以這時候你並不會慌張。
也可以有耐心安靜的等待市場回到合理甚至低估位置之後,幾年之後下一個上升週期的到來。

這類操作模式相對簡單,邏輯也比較清晰,只要你能夠判斷好市場的位置和估值,能設定好合理的預期收益率就可以迴圈操作。

而且熊市低位的時候主要配置的是寬基和行業ETF,這樣減少了選擇個股配置的難度。
而且隨著市場牛熊轉換位置和估值提升,也會逐步的減少寬基和行業ETF配置,更多的配置債券和貨幣基金

如果整套流程執行的好,也能獲得還過得去的收益,除了整個時間週期累積下來會比較長,中間其實也不用太過操心

可以說對市場小白來說,不管是牛市還是熊市,其實都是比較適合的方法論了。
當然如果說你是有自己足夠經驗和體系的老鳥,這套東西其實也並不適合你,也對你沒啥大的參考價值。
因為有自己體系和經驗的老鳥,他們多數往往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想法。
很多人追求的可能是在下行的熊市週期裡面少虧,但是在上行的牛市週期裡面獲得更大的彈性。
不過對於多數小白來說,因為不具備老手的那些經驗和體系,往往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很多小白初期連市場高低位都分不清,又很容易情緒化在幾年一次的高位衝進去接盤。
要知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就是,一個人的收入等於另外一個人的支出,金錢並不會憑空產生。
任何有投資屬性的市場到了高位高價,整體市值也到了高位之後,必定在情緒驅動下會有大量小白腦子發熱,拿著自己的積蓄衝進去接盤買單。

不信你去看看過往房地產市場是這樣,資本市場是這樣,每輪數字幣市場高潮,比如大餅二餅到高位時候也是這樣。

確實他們衝進去上牌桌接盤的時候,可能通常還會看到一段繼續上漲繼續。
因為這時候雖然漲勢已經到了尾聲,但是因為衝進來的新手和新錢夠多,上漲的勢能依然還在持續。
不過他們由於沒有自己的體系,雖然到了高位卻也不會止盈,甚至很多人這時候還會去加碼。
要知道從上這個牌桌開始,你手裡的錢就已經變成了籌碼。下牌桌的時候手裡有多少籌碼換成錢進了銀行,這才真正是你自己的錢。
最後的結果往往變成了,這些小白們帶著積蓄來到市場的,高手們把手裡的籌碼換成小白們的積蓄離開這個市場。
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小白因為擔心通脹對貨幣購買力的侵蝕,而跑去衝動投資。
不過一年2%左右的通脹不會讓你破產,但是高位拿著家裡大部分積蓄跑去投資接盤,卻真有可能讓你破產。
所以如果真的要上牌桌參與這個遊戲,不管是去參與樓市、資本市場還是其他比如大餅二餅,都要有基礎的方法論。
比如首先要能分辨出市場的相對高低位置和估值百分位,這是你後續一切判斷的最最基礎的第一步。
等到能判斷高低位置以後,還要學會怎麼到了高位止盈,在某個位置把手裡的籌碼逐步換成錢
這一套東西都跑通熟練之後,就是一次次週而復始的耐心等待下一個週期的到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