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國家隊出手穩市,買了什麼?

多隻核心寬基ETF成交額顯著放量,部分ETF成交額與前一交易日相比至少增長四倍以上
文 |《財經》記者 黃慧玲
編輯 | 楊秀紅
4月7日,受關稅戰影響,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A股全天大幅下挫。截至收盤,上證指數下跌7.34%,收於3096點。深證成指下跌9.66%,創業板指下跌12.5%,科創50跌幅超9%,北證50下跌近18%。紅利指數亦未能倖免,跌幅超6%。
與此同時,國家隊再次出手穩定市場。4月7日下午,中央匯金公司釋出公告稱,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執行。
Wind(萬得)資料顯示,多隻寬基ETF成交額顯著放量。截至收盤,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二級市場成交額突破243億元,華夏上證50ETF成交額為95億元,易方達滬深30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成交額亦突破百億元。
以下為中央匯金所持有的ETF4月7日成交額具體情況。從下表可以看到,多隻ETF成交額與前一交易日相比至少增長四倍以上。
作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中央匯金在市場波動時扮演著關鍵角色。當股市面臨下行壓力時,中央匯金常透過增持銀行股或ETF等方式,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提供有力支撐,穩定市場信心。尤其在最近兩年,其大幅增持ETF基金,藉此託市的力度明顯增強。
據國信證券統計,2024年底中央匯金對ETF的配置規模已達到1.05萬億元,涵蓋48只ETF,合計持倉份額高達3716億份。
“普通投資者對中央匯金的印象,主要是作為國家隊的主力,在股價大幅波動後對市場護盤。其投資標的以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成分股為主。”業內人士表示。
《財經》梳理中央匯金歷年投資路徑發現,近年來,中央匯金在持倉策略上開始轉變,逐漸從以往的藍籌股佔主導,轉向價值成長兼顧;在加碼滬深300等大盤藍籌寬基ETF的同時,也將投資觸角伸向了以科創50ETF、創業板ETF、中證1000ETF為代表的成長風格寬基ETF。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央匯金增持銀行股以穩定市場信心。2015年股指大幅調整期間,中央匯金從證金公司受讓了大量上市公司股票。在這之後,中央匯金維穩股市的手段逐步從買入股票轉變為增持ETF。每逢A股市場波動劇烈之時,中央匯金就透過買入ETF來維護市場穩定。
2023年四季度以來,中央匯金不斷擴大ETF增持規模,持續加大增持力度。“買入ETF託舉市場,比直接入場買股票更好。”有分析人士對《財經》表示,“因為ETF的持倉更加分散,而非只對個別的股票形成利好。如果買入股票,後期一些調倉舉動可能引發市場誤解。另外,買個股需要遵守上市公司股東信披規範,比如持倉超過多少要公告,減持也要預披露,還可能對個股盤中流動性形成衝擊。買賣ETF就不會涉及這些問題。”
從中央匯金的財報來看,其投資收益一直較為穩定。2024年半年報顯示,在過去21年裡,中央匯金實現的收益達數萬億元。僅在2024年上半年,其就實現投資收益3125.58億元。中央匯金並未公開披露其年化收益率,其收益率可以從其母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公司”)披露的資料中一窺一二。根據中投公司披露的2023年財報,截至2023年底,過去十年,公司累計年化淨收益率為6.57%,超越考核基準31個基點;自成立以來,累計年化淨收益率為6.23%。
“中央匯金的投資策略不僅僅是追求財務回報,更多的是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央匯金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投資策略,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遇。”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財經》表示。
責編 | 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