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款!這一可穿戴裝置為國內震顫患者提供無創治療新選擇

普通人恐怕很難想象,對某類群體來說,能控制住自己的雙手去完成諸如拿起杯子、舀飯入口這樣的簡單動作也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據《中國原發性震顫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20)》顯示,特發性震顫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0.9%,我國65歲以上人群特發性震顫患病率達4.6%。震顫病患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困境,傳統治療手段雖有一定效果,但患者常陷入"用藥副作用大、手術風險高"的治療困局。

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裝置圖
近期,由北京易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刻醫療”)自主研發的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正式獲批上市(醫療器械註冊證編號:桂械注準20252090129)。作為國內首款透過外周神經靶向刺激丘腦中樞神經運動環路的非侵入式可穿戴式醫療裝置,該產品獲批標誌著我國在神經調控領域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為國內震顫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01
國內自主研發的非侵入式神經調控醫療裝置,更適配亞洲人生理構造
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透過嵌入腕帶中的電極對手腕的外周神經進行神經電刺激治療,即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這是一種融合神經科學和可穿戴技術的創新治療方法。該療法無需直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而是透過腕部電極靶向刺激正中神經和橈神經,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送模式訊號以刺激丘腦腹側中間核。
目前國際上非侵入式治療特發性震顫(ET)和帕金森病(PD)患者手部震顫的可穿戴裝置由美國企業開發,在國內價格昂貴且不易獲得。易優諾®作為國內自主研發的非侵入式神經調控醫療裝置,不僅更貼近中國患者,且擁有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優勢:

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完整產品圖
從產品療法來看,國外產品主要基於西方人群資料研發,導致其在中國患者群體中的適配性及治療響應度存在一定侷限。考慮到不同人種在神經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疾病病理特徵等方面存在潛在差異,易刻醫療結合亞洲人群的神經分佈特點、肢體生物力學特徵及臨床治療需求,開展系統性最佳化與創新設計。公司運用個性化工程設計理念,研發出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該裝置採用TENS療法,實現對ET及PD患者上肢神經系統進行有效干預。
在裝置電極上,易優諾®使用了專有凝膠電極技術,該技術在醫療領域得到廣泛使用。與使用乾電極相比,凝膠電極的抗干擾能力可以提供更穩定的刺激電流;同時,凝膠電極能降低皮膚阻抗,在同樣的刺激模式下,凝膠電極技術需要提供的電流強度更低,且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整個治療過程更安全、穩定,且效果持久。
從治療方案上,易優諾®使用獨有的震顫監測方法能獲取使用者震顫資料,並配以特定的演算法進行解析,最終依據患者的震顫資料進行定向刺激,為使用者提供更精準、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有利於上肢神經系統受損患者的恢復。目前,該治療模式已經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
02
一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單次佩戴治療改善率超38.2%
一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納入50例診斷為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病,臨床表現包含上肢震顫的患者(年齡≥18週歲且<75週歲),隨機分為試驗組(易優諾®治療40分鐘,n=25),對照組(佩戴易優諾®40分鐘,但提前除錯為非工作狀態,n=25)。單次治療40分鐘後,試驗組患者治療前後震顫評分改善率顯著更高( 38.2%VS對照組 8.6%,P<0.001);試驗組患者的直線評分改善率(39.5% VS 5.3%,P<0.001)和書寫評分改善率(25%VS 0%,P<0.001)也顯著更高。整個試驗過程中未報告任何不良事件。
03
三步開啟治療、可完全融入日常佩戴,持續助力特發性震顫早發現、早干預
從使用場景來看,易優諾®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便捷使用。易優諾®支援多場景靈活治療,如吃飯、簽字、面試、會客等重要場合,提前40分鐘開始治療,幫助患者更輕鬆地完成進食、書寫和會面等關鍵任務。 
第二,精準適配。易優諾®內建震顫相位解析演算法,透過AI演算法分析每例患者震顫型別和幅度,基於每例患者的獨特震顫頻率生成個性化刺激模式,達到緩解及控制的治療效果。有患者反饋,持續使用易優諾®一段時間後,即便降低每天的使用頻次,仍然能保持較好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治療效果存在個體差異,需遵醫囑使用。 
第三,安全方便。裝置操作簡單,患者只需佩戴在手腕部,裝置進行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自如活動。據臨床佩戴患者反饋,腕帶式的易優諾®可完全融入日常佩戴。震顫症狀緩解後,患者重拾部分生活技能,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與社交意願。
易優諾®穿戴式低頻治療儀的獲批,填補了我國在非侵入式神經調控治療裝置領域的空白。未來,易刻醫療將持續助力特發性震顫的早發現、早干預,減緩疾病程序,為震顫患者高品質生活保駕護航。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資訊和資料,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並確認。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