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紀錄片,你要去看,看那些真實的面孔。

在里斯本丸號裡面死去的一張張年輕英國士兵的面孔,甚至從這些臉上你能看到不同性格:單純敏感、大大咧咧、機靈,等等。
很多人的兒女失去了年輕的父親,從這些自己也都老了的面孔上,從他們喃喃訴說中,你還能看到一個個家庭破碎的傷痛。
活下來的九十多歲的倖存者,兩位,都是想得開的面相,均衡對稱的皺紋,一邊說自己特別樂觀,總是看未來,一邊說起某些話題,手指頭止不住地顫抖。
看指揮官威嚴端莊的舊照片,彷彿能感受到他黑暗中阻止戰俘們踩踏,並最終下令突圍,感受那種領導力;另一位仁厚的指揮官英雄,在將死的時候戴上軍帽,重新回到九米深的艙內,去安慰和鼓勵那些註定難以逃生計程車兵,跟每個人說一句話。
還能看到參與救撈落水英國戰俘的中國漁民,和漁民的後代,不需要聽語言,舟山話對北方觀眾來說跟外語差不多,只要看看那些面孔,你就會看到驚人的質樸,曬著紅暈的善良。
里斯本丸是一艘貨船,佔領香港將英國軍人和家屬關進戰俘營以後半年多,日本人將里斯本丸改造出三個底艙,裝上1800個戰俘,出發去往日本,想讓這些戰俘去做工。途徑中國舟山東面的水面時,被美國潛水艇發現,潛水艇發出魚雷擊中了里斯本丸的尾艙。
從被擊中到沉沒,經歷了一天多的時間。這期間,日本人派出了很多軍艦,接走了船上的大多數日本兵和水手,將關押英國士兵的三個艙用帆布和木條封了起來,留了6名自殺式看守,用機槍對著艙口。
尾艙附近的三號艙內關押的英國士兵,四人一組,在黑暗和逐漸稀薄的空氣中輪流泵水,為沉沒前爭取了大量時間,有人精神恍惚了,問別人這是在地獄嗎。待他們突破到甲板上,被掃射。把六個日本人逮住痛打以後,士兵們跳進大海,扒著飄浮的東西,此時仍未走遠的接應日本軍艦上的日本人又對著海里漂著的人射擊。
這個位置,離岸只有兩公里。日本人也嘗試了將整船拖走,但繩纜斷裂,失敗了。

日本隨軍攝影師拍下的視角
岸上中國東極島的漁民,看到海上漂來布匹等大量物資,繼而又發現人,都紛紛放下財物去撈人,村裡最小的舢板船都出動了。
日本人看到漁民來救人,只得停下了對海里戰俘的射擊,因為中國漁民太多了,他們會把這個訊息散佈出去。倖存的九十多歲老人之一就是此刻被日本人拉上了船,他說:“那些中國人,他們不知道他們實際上救的人,比他們以為的還要多。”
上岸的英國人在當地的天后廟住了一晚上,貧窮的小村子給了他們食物和衣服。第二天日本軍隊就上島,將三百多名被救的戰俘帶走。他們沒有發現的,是在村外海邊天然的大石頭縫裡,漁民還藏了三名英國人。這三個人後來被當時一級一級護送,一直送到重慶的英國大使館,里斯本丸的故事才為世界所知。
影片中也有這三個人的照片,他們穿著中國人給的長衫,面孔上帶著見到了天使的幸福微笑。
攝製組找到了發射魚雷的美國潛艇指揮官的後代,也找到了發射魚雷的那位美國工程兵的後代。指揮官後代,一位打扮精緻的中產階級女性,剋制著說,後來查了很多資料,發現日本軍隊運送戰俘的船沒有標記,這種違法日內瓦公約的行為,日本在戰時經常如此操作,這是導致潛艇發射魚雷的前提。這種話,旁白說出來是一回事,當事人的後代說出來,讓我們可以看到,為了父親的榮譽,女兒曾經多麼揪心,才會去看大量的歷史資料來驗證。
那位發射魚雷的工程兵,更是自己在世時候就去真誠地懺悔。他跑去英國退伍軍人的聚會上,問現場有沒有里斯本丸的倖存者,現場有六個人舉起手,他終於有機會當面對他們說:對不起,我不知道你們在船上,我看到的就是一艘運送物資的貨船,難以想象你們都經歷了什麼。最後這些退伍軍人拍了合影,我們也得以見到那張充滿歉意電誠懇的面孔。
為什麼一定要去看這個電影呢,因為還能看到日本人的面孔。
運送行動指揮官在戰爭中身亡了,船長作為戰犯,接受審判,被判了七年。作為被徵用的民工,船長無法抗命,但也承擔了連帶的責任。船長的子女來接受採訪,跟攝製組坦言,在日本社會,要跟別人不一樣是很難的。也告訴世人,出獄以後的船長一生難安,每天要抽五十根以上的煙,最後死於肺癌。
最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日本軍事學家的面孔。他說,當兩個選擇在面前,保護戰俘生命,還是預防戰俘逃跑,放在面前,軍隊選擇了防止戰俘逃跑。他沒有提到運送戰俘不做標記的問題,沒有提到戰俘入水以後日軍還在掃射,沒有提到日本想用戰俘做勞工的問題,沒有順便說起香港戰俘營非人道的管理問題,只有解釋,沒有反省。你們一定要去看那張面孔,辨認辨認那張面孔有沒有哪怕一絲心虛。到底是日本學者就是這麼想的,還是日本社會不會允許學者說得更多?面孔之外,電影之外,還有更多烏雲。
這是紀錄片的意義。影片中採訪的兩位英國士兵倖存者和一位高壽的中國救助者,幾年前都已經離世,感謝影像可以記錄這一切。
今年夏天在倫敦度假時候,又一次去了帝國戰爭博物館。看到一件感人的展品,是當時香港戰俘營中的一位女士,用每天可以找到的不同顏色的絲線,在床單上繡出來的日記,簡單的姓名和日期。
看到影片中有一家後代說起家族故事,母親給戰俘營的父親寄了照片,當時郵包是由英國紅十字會轉交的,但日本人不僅阻截郵包,還會當著戰俘的面把這些包裹燒掉作樂。他父親從火光中認出了妻子的照片,衝出去搶出來。
這個情節的對應,讓我更理解了那條床單的背景,失去了規則和意義的戰俘營裡,記錄是一種對自己文明的堅持。




藏在床單下的記事本👆
戰俘中的一個軍團,也有自己的博物館,倖存者也記下了最後見到的夥伴的姓名,諸如一個軍官最後被看見,是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士兵。
原始社會先民在洞窟的牆上,用帶礦物的石頭畫下了狩獵的場景,記錄,這一行為讓我們從動物走向社會。
方勵先生樸實平和的個人特色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主基調。
十年前,方勵在東極島拍《後會無期》,聽當地人說附近海域沉沒了一艘日本的大船,是被美軍魚雷擊中的。為何這麼重要的故事都沒聽說過?帶著好奇和探究精神,恰好也是海洋探測和地球物理專家和企業家,方勵就做起了這件事。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後會無期》的歌詞原來落在這裡。

方先生的公司勞雷工業探測的沉船聲納圖
他自費運用探測手段找到了沉沒的里斯本丸的座標,又用徵集手段尋找倖存者和倖存者的後代,他是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導演和講述者。1800個英國戰俘,被中國漁民救起384人,最後回到英國有一千人,方勵就找到了三百多,與其中的100多名面對面交流,來還原、拼湊整合出現在的故事,為水下的800人祭奠。
不僅建議各位去看這個電影院排片並不多的紀錄電影,尤其中學生,有空的話去大影院看有種儀式感,以後等影片上了小螢幕,也建議中學生可以直接用電影作為聽寫資料。已經上映6天了,按現在的排片,這個週末就該下線了,後悔看晚了,也推薦晚了。
這麼說 ,官方宣傳,當然重點是中國與英國友好的紐帶,但方先生的另一句話,我覺得更重要,也是必看本片的理由:“反人道主義的暴行不該遺忘。”
入秋要收拾房間了,
推薦抽屜裡的墊子,隨剪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