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準一件事後不顧一切地投身,還值得嗎?|8月17日一席上海

烈日炎炎,勇闖上海。
本週六我們將在上海舉辦第124期現場,共9位講者,歡迎你來。
以下是關鍵資訊:
活動時間:8月17日(週六)
13:00-20:00 
活動地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大劇場
參加現場:識別文末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
演講順序和結束時間以現場為準
………………………………………………
 本場講者 
01.
盧輝
廣東省肇慶市公立醫院副主任醫師
過去讓人們相信人類活動會造成氣候變化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現在變化就發生在我們面前,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是所有人要面對的問題。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氣候變化意味著什麼?
盧輝是廣東省肇慶市公立醫院的一名醫生。因為當地的急診中心掛靠在醫院名下,全年近1/4的時間裡盧輝都在出急診。最近幾年出診過程中,他發現每當天氣出現異常時,救護車出車率就會明顯增加,中暑、慢性支氣管炎、蟲蛇叮咬……出現類似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
在接觸了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後,盧輝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與這些疾病息息相關。於是,盧輝在肇慶市當地的鄉鎮地區開展了“老年人群體和殘障人士氣候適應力提升”專案。在調研過程中,盧輝發現,當地老年人甚至從未聽說過“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這樣的概念,這些宏大的話題距離他們太過於遙遠。他們能夠感受到的只是“天氣越來越熱”“身體越來越不舒服”,更不會將二者聯絡在一起。
因此,盧輝在肇慶的養老院和鄉鎮開始了一場針對老年人及其護理人員的科普和培訓,他希望將“戰線”提前,在疾病還沒到來時,率先改變人們的意識。不過,隨著氣候變化的腳步逐漸加快,提高氣候適應意識正在更大的範圍內變成一件必要的事情。
………………………………………………
02.
梁彥增
脫口秀演員,作家
我的創作動力是希望更多的人愛我。
許多人是透過脫口秀認識梁彥增的。他的專場「鴿子的芳心」風格獨特,全程互動,“主打簡單無腦的快樂,沒有觀點,沒有深度思考。”除了講脫口秀,他也寫詩、寫小說、拍電影,微博簡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話”小主持人。
梁彥增過著當代青年人熟悉的生活:帶著理想離開故鄉,在新的城市和新鮮的體驗中不斷變換著目標,重新養育著自己。白天在網際網路大廠上班,下了班講脫口秀,在現實的眼光中,用創作為自己保留了一小塊精神飛地,順便實現了兒時的夢想,當一個作家。
今年,梁彥增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集《沉默時,請大聲朗讀情書》,自我介紹只有一行字:雙鴨山人,一個青年。他打撈了記憶中與故鄉有關的片段,一個有礦區、火車和漫長寒冬的東北城市,和一群失落的、被時代淹沒的人,作為對過往的回望。
不過,他要分享的並非“堅持多年、理想實現”的勵志故事,而是一種普遍的困惑:曾經支撐著我們的理想實現了,然後呢,還可以依靠什麼繼續走下去?
………………………………………………
03.
張鬥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會士,Sasaki上海公司總監
人是公共空間的主角城市公共空間應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今年夏天,上海徐匯跑道公園的階梯狀草坪火爆出圈。在被諸多大公司(及其工作壓力)的環繞中,草坪每天午休時都躺滿了人,被戲稱為“打工人的午睡天堂”。
徐匯跑道公園的設計團隊來自於Sasaki事務所,該專案已建成7年之久。在主創設計師張鬥看來,城市公共空間是為普羅大眾服務的。在設計之初,便要充分考慮到未來使用人群的需求,讓空間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 徐匯跑道公園階梯狀草坪(圖源:外灘TheBund)

“可持續”的設計理念不僅僅指要做到低碳環保,滿足大眾需求、取得文化認同、平衡經濟效益,都是可持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徐匯跑道公園,它由上海解放前唯一的民用機場——龍華機場的跑道改造而來,儘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鋪面,並在燈杆設計、照明燈具等諸多方面回應了從前的航空和工業歷史,將公園的使用者植入一個處處蘊含著機場歷史的環境之中。
一個城市公共空間如何擁有持久的生命力?人們的動態需求如何得到滿足?經濟收益和生態保護及文化傳承之間如何平衡?張鬥試圖透過在一個又一個專案中的嘗試來回答這些問題。
………………………………………………
04.
穆拉特·謝力扎提
音樂人
真正的音樂是高尚而神聖的,除了表達人的情感和尊嚴,還可以帶你跨越時空。
穆拉特是一名哈薩克族音樂人。1990年代從西安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回到新疆音像出版社工作,為民間藝人編曲,將他們口口相傳習得的音樂錄製成磁帶。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發現,很多民間音樂的自由表達在所謂“規整”的樂譜中被僵化、被破壞了。
之後,穆拉特便常年輾轉於我國新疆的阿勒泰、吐魯番、和田等地,以及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重新探訪和挖掘傳唱千百年的哈薩克民歌。並將民間音樂獨特的連音奏法轉化移植到古典吉他的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這些傳唱千百年的音樂中,穆拉特常感受到天寬地闊,而草原彷彿近在眼前,“我們總是把自己用各種標籤套住,但人應該和音樂一樣,是自由的。”
………………………………………………
05.
王靖豪
南方都市報記者,“無障礙城市建設深調研”牽頭人
無障礙環境既是為過去而建,也是為未來而建、為我們自己而建。
無障礙城市建設是一個備受媒體關注卻收效甚微的議題。
2021年5月,王靖豪調查發現,珠海10條主幹道上的盲道,沒有一條是暢通、安全的。他連續找了城管、住建、交通運輸、交警、殘聯等部門,結果盲道竟然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主管部門。
盲道只是無障礙環境的一個縮影。為了改變這個現狀,2021年6月王靖豪聯合殘聯發起了一次無障礙環境調研,和30名志願者一起走訪了公園、商場等55處公共場所,梳理出了900多個問題,最終形成了《珠海市無障礙環境藍皮書》。
這本藍皮書激起了不小的反響。珠海市檢察院和文明辦要求全市各職能單位,各街道、社群,對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逐項整改。王靖豪又與殘聯一起,向珠海市司法局申報了立法計劃,最終促成《珠海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在2022年7月正式透過。繼深圳之後,珠海成為第二個為無障礙城市建設立法的城市。
有了法律依據,王靖豪和調研團隊又跟蹤指導了金山公園、金灣區政務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的改造,解決那些細微卻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比如修建坡道、為衛生間增加扶手杆等等。雖然已經推動了很多進步,但王靖豪總覺得進度還很慢,因為“他們等得已經夠久了,不該讓他們再等下去了”。
………………………………………………
06.
方勵
《里斯本丸沉沒》導演
里斯本丸沉沒的遇難人數堪比泰坦尼克船難,卻鮮為人知。
2014年,方勵在東極島偶然從當地漁民口中聽聞附近海底沉船的故事。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查閱資料後,他懷疑那艘沉船就是歷史上的“里斯本丸”——1942年10月,押送1816名英軍戰俘的日軍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號在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一部分戰俘奮力逃脫,被舟山漁民營救。
2016年開始,作為地球物理勘探和海洋科技專家,方勵帶領專業團隊進行了兩次搜尋,最終找到了沉沒的“里斯本丸”
找到沉船後,方勵聽說只剩了兩位親歷者,救人的舟山漁民和戰俘倖存者都已年過九十。憑藉一種搶救歷史的本能,他想記錄沉船上1800多個被遺忘的戰俘和200多位舟山漁民的善舉。他在英國主流報紙上刊登廣告,聯絡到380多位親歷者後代。隨後又帶著攝製組在中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多地採訪、蒐集歷史資料,試圖還原82年前的“里斯本丸”沉船真相。今年,這部電影即將上映,距離故事的起點,已經過去了十年。
十年前,方勵第一次在一席演講,分享自己的經歷——白天干科技,晚上乾電影,活出了兩倍的人生。無數年輕人被方勵的故事影響與鼓舞,擁抱理想主義。但也有搖擺與懷疑:在當下,認準一件事後不顧一切地投身,還值得嗎?
方勵又用十年回答了這個問題,“就算18年我也要把這件事幹了,這是一種天然的使命,是內心的一種承諾。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
07.
史秀蓮
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負責人
我看到了無數空巢老人的身影,他們默默承受著孤獨與無助,卻還要為子女的“名聲”而堅持。
2013年,史秀蓮在參與一項老年專案調研中發現,中國約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卻嚴重缺乏養老照護。老人們堅決拒絕養老院,他們不僅擔心失去自由和尊嚴,還害怕被外人覺得“兒女不孝”。
如何填補大量居家養老中的照護缺口?查閱資料時,史秀蓮看到了國外學者提出的“時間銀行”概念——將為他人服務的時間儲存起來,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獲得相等時長的服務。在充分調研和實踐後,她提出“以時間換時間,以服務換服務”的理念,並基於此探索互助養老的發展路徑。
在史秀蓮和團隊的努力下,2019年南京市政府率先建立起市級層面的“時間銀行”,操作平臺類似於外賣系統,由志願者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的“五助”服務。老人們在平臺上下單,政府負責資料監管。
如今,南京市每天都有上千個老人在平臺釋出訂單。而在太多的互助故事中,史秀蓮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養老模式,更是一個傳遞愛與希望的橋樑。
………………………………………………
08.
張傑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如果把遺產做成了“殭屍”,我們就走到了反面。
自1990年代以來,景德鎮眾多國營瓷廠陸續關停,雜草叢生,成了城市“瘡疤”。帶著這樣棘手的問題,2012年景德鎮業主找到張傑,希望他的團隊能幫這些老瓷廠煥發新生。張傑判斷這絕不是為遊人打造一個景點,而是要為景德鎮的新市民——“景漂”建造。
在原國營宇宙瓷廠陶瓷機械廠的舊址上,張傑保留了27棟老廠房,將其改建成了陶瓷工業博物館、美術館以及藝術陶瓷生產者創業、生活娛樂的場所;保留了眾多煙囪、水塔、管道作為景觀標誌物,將工廠內的運輸通道改造成了熱鬧的步行街;他還提議建造了服務“景漂”人群的陶公寓,使陶溪川真正成為一個有持續活力的創意社群。
▲ 景德鎮陶溪川煙囪水景廣場
景德鎮明清老城的保護與更新工作也陸續推進。張傑帶領團隊挖掘並完整保留了景德鎮最傳統的城市細胞——“一窯十坯”,最大化地再利用了坯房作坊和民居的磚、木、石、塘,將其改造成大眾可以親近的文化空間,把景德鎮“四時雷電鎮”的民間煙火氣烙印在每個來此體驗的人的心中。
三十年來,張傑和團隊完成的城市保護更新專案還有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南京老門東、濟南大明湖改擴建、龍泉國境藥廠改造等等。他總是力圖挖掘每一座城市的文化核心,延續並強化特色的風貌,恢復城市的原始邏輯——為人而建,為人而存在,“這樣城市才會既有文化又有生活。”
………………………………………………
09.
姜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現代中國團體生活的經驗異常豐富,但我們缺乏一種相應的人文理解與之匹配,缺乏有關團體與人的“活”知識作為滋養。
十年前,姜濤在《公寓裡的塔》中討論1920年代文學青年的尋路與分化:“五四”燭照之下,已經解放了自我的年輕人該往何處去。這本學術專著如今已溢價數倍,卻意外收穫了不少專業外讀者的討論和共鳴。
如今,姜濤的關注重點還是年輕人,只不過時間聚焦到了40年代。全面抗戰爆發後,因為戰爭和遷徙,青年人有了更多置身組織化、團體化的境遇,或奔赴延安,或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隊、服務隊。
性格迥異的年輕人聚合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活力和創造力得到極大的釋放。但團體生活的難題也隨之浮現:如何協調內部的關係、既調動集體活力又不傷害個體積極性?
看上去這似乎是20世紀中國長久面對的議題,但這種衝突並不只存在於抽象概念,即使在一個“正確”原則支配下、在“進步團體”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調整仍值得耐心審視。
直到今天,無論是身在讓你想家的工位,還是湊各種搭子的學校,我們或許都感覺到相關問題“並沒有因歷史的推進而變得陳舊”,甚至在有些時候顯得更加急迫。從歷史層疊的經驗裡擠出一道縫隙,給他人和彼此一個機會,開啟那些板結甚至扭曲的表面,正是人文知識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責任和可能性所在。
………………………………………………
參加現場指引
1.請至「一席App」首頁檢視;
2.

進入一席公眾號的選單,點選「使用者服務-最新現場」;

3.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
識別以下二維碼:
活動當天換票時,可在一席App「我的-訂單」或一席公眾號「使用者服務-我的門票」檢視入場券。
注意事項
按活動當日排隊先後順序,分割槽兌票入場,如需座位相鄰請同時兌換

中場休息40分鐘,可在附近休息用餐;

活動當天上午,一席公眾號釋出

講者出場順序

請不要攜帶食物及有色飲料入場,如有攜帶需寄存在場外;

如有諮詢,請聯絡客服微信:yixixiaobian

現場兌票時間
8月17日 12:00-13:00;
劇場地址
上海市虹橋路1650號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大劇場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