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性別歧視:她把憤怒寫在建議信裡

從出生開始,她們就被各種各樣的評價環繞著:長相平庸缺乏辨識度、做事細心但不夠機智、身材太高或者太瘦、體重過重或者過輕……無論是外貌形象,還是個體能力,她們總是被認為達不到理想的高度。
她們是女孩,也是父權文化中的“瑕疵品”。
當大量闡述著“你不行”的主觀判斷向年輕一代的女孩們蜂擁而來,有人接納了上述規訓,並逐漸內化,愈發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強烈的不滿意與不完美;但也有人,開始對這種批評提出自己的質疑,並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反思與反駁這些“瑕疵怨言”——是我不行,還是這個社會不行?
小布最近在準備給學校寫第三封建議信。
儘管前兩封信發出去沒有收到有效的回應,也沒有其他同學願意一起加入寫信的行動,但小布仍然決定一個人繼續戰鬥下去。她想繼續用書寫的形式捍衛自己作為一個女生的權利,引起校方對課程中性別歧視現象的重視,最後提高校園環境的性別友好程度。
她說:“我打算在大學四年一直髮,不斷地切換郵箱發。直到學校領導感到厭煩,並因此做出改變為止。
變人生軌跡的一本書
踏入書店的時候,小布只是想買一本與化學有關的教輔書,但卻被名字怪異的另一本書吸引了注意力——《是高跟鞋還是高爾夫改變了我的大腦?》。出於好奇,她購買了下這本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解構社會性別的書,認真地完成了閱讀。讀完後,她摘抄了其中一段印象深刻的話發表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
大腦,既不是你的理由,也不是你的藉口。你的表現,並不是因為你是一個男人或女人,只和你以為自己是什麼樣、你覺得別人以為自己是什麼樣有關。挑戰性別和大腦的常識,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破除錯覺——不要被大腦刻板印象騙了,認識你自己,給自己更多的可能。
《是高跟鞋還是高爾夫改變了我的大腦?
一本書,一次意外的發現,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此打開了小布以性別視角看世界的一扇門。書中探討的內容很多,但令小布最震驚的是一場關於數學考試的實驗:實驗選擇了兩組數學水平一致的女生,第一組被灌輸“女性數學水平低於男性”,然後與男性同在一個考場中考試;第二組則被告訴“女性和男性數學水平沒有差別”的理念,也同樣與男性一起考試。最終實驗結果顯示的是,第二組女性的數學平均成績高於第一組。
這個實驗的結果打破了小布過往的認知,讓她迅速地想到了過去的一些事情。曾經的她也被相似的觀念打壓過,被極其否定式的言語貶低自己的個體價值。
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前,班主任曾向小布的母親失望地表達“她不能像男生一樣能舉一反三”,語氣充滿了滿滿的遺憾。然而當時的小布,明明已經在理科的學習中非常勤懇與努力,取得了化學、生物第一與物理前五的成績,就是這樣名列前茅的女生,仍然在老師的口中與男生大相徑庭。
老師對二元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裡的其他同學。小布回想到,大部分女同學都覺得自己“數學和物理不行”,但是“男生一定比她們學得好”。所以,即使後來有女生主動向小布請教學習的問題,也大都忽略了自己真實的學習能力,反而在提問中多了很多消極的感慨、埋怨與自暴自棄。
除了在學校會聽到性別歧視的言語,小布的家人也會時不時與她傳輸這種觀念。在考慮未來發展方向時,他們給出的建議是“你應該選文科,女孩就是擅長背書但不喜歡動腦”;又或者,在小布考試失敗時,安慰她“你是女孩,腦子遲鈍”;甚至,後來小布的表妹考了年級數學第二,親戚們信奉的還是這一套,繼續無所顧忌地面對面講給表妹聽。
雖然經歷這些事情,但小布之前並沒有過多地察覺背後的原因,但透過閱讀那本書,她開始意識到如何用另一種角度去觀察身邊的人與事。無論是家人還是老師、同學,都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地被灌輸這種思想,最後滲透至認知與行為中,無法再進行更多的影響或者改變——這,也許就是性別不平等延續的原因之一。
因此,她決定開始向家人科普性別平等的相關資訊。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家人再一次提起“女生學會計多好,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建議,小布則選擇了學計算機——這個在大部分人眼中屬於“男性壟斷”的學科與行業。
她後來發現,自己與父母溝通多次,但對於一些學術理論,他們並不能完全理解。小布無奈地表示:“我希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因性別而劃分,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這種感覺很無助,想要發洩又找不到目標。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心臟好像被什麼東西堵上了,感覺很難過。”
一個計劃不行,她還準備了第二個計劃。小布準備透過蒐集人物事例,憑藉真實的故事說服父母,比如第一個程式設計的人是女性,又或者是一些女性科學家的成就,以此讓他們意識到由性別導致的差別對待大部分都是社會構建的。
小布在社交網路上的發言
沉大海的前兩封信
在與家人闡述性別平等觀念之外,小布也在關注著大學校園內的性別歧視。
上了大學後,從軍訓開始,小布就注意到了有女性教官的存在。她很驚訝,也非常開心。但另一方面,她又發現明明大部分班級都在做各種訓練,但女生最多的英語系卻被“特殊對待”了。她們並沒有學習軍體拳、匕首操等各種需要體力的動作,而是在一個陰涼的地方學抖音上一個網紅跳的舞蹈。
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女性身體素質的質疑——除了過分擔憂她們會太累暈倒所以安排在陰涼地方,更重要的是表明軍訓這麼嚴肅的事情不需要女生來參與,她們只配去做娛樂活動,展示給大家看。
觀察了三天後,小布想到了給校方寫建議信。她先問了身邊的一些女生朋友,是否有意願一起參與這件事,但女生們的回應,卻是十分羨慕別人可以跳舞的安排。儘管沒有同伴的支援,小布還是向學校官網公示的郵箱投遞了第一封建議信。
她說:“軍訓本身就是一種鍛鍊,但作為女性的我如果被這樣安排,只會覺得是一種侮辱。寫建議信可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萬一以後這種狀況(排除女性參與軍訓)更嚴重怎麼辦呢?
不出所料,第一封信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但此時的小布,又遇到了新的困境:她發現自己的體育課選修申請中,只有排球和跳繩,卻沒有足球。作為一個足球愛好者,她帶著不解諮詢老師,為什麼學校的男生可以選足球,但卻不開放給女性學生。
但老師顯然是習慣了學生的疑問,只是敷衍地告訴小布,由於學校的教學資源不足,所以沒有辦法開設更多課程。小布並不能接受這個解釋,又特意問了在其它大學上課的同學,但他們都表示自己並沒有遇到因性別而分課上的狀況。
因此,小布開始著手寫第二封建議信,描述了自己遇到的挫折、體育鍛煉對學生的長處,以及其他學校的情況和相關建議。雖然有同學看了第二封建議信表示很贊同,但仍然沒有一起發的想法。
後來,遺憾的是,這封信收到了與老師說法一致的回應:教學資源不足。顯然,學校也沒有考慮在未來的進行改進。
將繼續的第三封信
兩封沒有引起任何波瀾的建議信,並沒有讓小布打消繼續寫信的念頭。
在接下來的學校籃球賽中,校方再次做出了明顯涉及性別歧視的行為:呼籲男同學積極參加球賽,女同學則參與啦啦隊為賽事加油。這不僅直接否定了女同學參與籃球比賽的權利,更是嚴重地打擊了女生對運動的積極性——身處球場的她們,只能作為“花瓶”為別人加油,卻沒有機會贏得相同的掌聲與榮譽
經過了前兩封信沒有有效回應和沒有其他同學一起加入行動的打擊,小布仍然決定一個人繼續戰鬥下去,用書寫的形式捍衛自己作為女性學生的權利。她希望她的第三封信能引起校方對課程和學校日常活動中性別歧視現象的重視,打造更加性別友好的校園環境。
倡導性別平等的這一路確實很難,小布也很清楚這個道理。所以現在的她也決定更加努力學習,爭取未來可以做計算機領域的意見領袖,讓女性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小布寫下了自己的憧憬與期待:
我有一個夢想,女性可以不再被物化,不再被輿論用顏值和身材評估價值。她們不用逃避美味而保持身材;她們可以在選擇專業的時候被作為人而非“女性”來對待;她們可以自由地在各個領域、崗位工作。即使有性騷擾、性侵、性別暴力的事情發生,她們也不會在性別平等的社會里被大眾第一時間苛責。甚至,女裝的設計,並非是為了苗條和修身,而推出更多方便、實用的口袋。
歡迎關注作者的公眾號⬇️
編輯| 李合子
回聲計劃
屬於女人的時代之聲
ID:huishengproject
留言功能暫未開通。如果有特別想和我說的話或者聯絡需求,請在公號主頁下方的留言框直接傳送訊息。
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