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馴化是人類重要的文明進步行為:野生水稻經過馴化使我們可以“閒時相顧笑,喜悅好禾黍”;野馬經過馴化使我們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僅可以馴化動植物,還能透過一系列生物技術手段實現對細胞、細菌和病毒等微小生命單位的馴化,使它們為我們所用。
細胞/細菌/病毒及其衍生物因具有主動腫瘤趨向性、抗原呈遞細胞活化能力等獨特性質而被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然而,原始細胞/細菌/病毒生物活性有限,選擇性較差,且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為滿足複雜的藥物遞送和治療需求,科學家利用多種工程化手段對其進行了改造。
最近,《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亞平研究團隊的綜述“Bioengineered therapeutic systems for improving antitumor immunity”。該綜述介紹了用於改造細胞/細菌/病毒及其衍生物治療系統的工程化策略,並介紹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馴化”治療系統以使其適用於腫瘤免疫治療:“做加法”——賦予治療系統額外的功能,例如使其表達免疫調控分子,以及“做減法”——去除不合需要的功能,例如刪除致病基因。
文章詳細介紹了可用於細胞和微生物工程化的技術,包括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和表面工程化,並全面闡述了這些方法在最佳化治療系統方面的應用,包括改善藥物的遞送過程、增強抗腫瘤免疫活性、提高治療的可控性和實現聯合治療,從而提高免疫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後,該綜述展望了生物工程化治療系統的臨床轉化前景,依靠多組學技術、高通量篩選、人工智慧技術和多學科交叉的賦能,生物工程化治療系統有望實現大規模製備和精準質量控制,加快臨床轉化的步伐。

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和表面工程化“馴化”細胞、微生物及其衍生物改善腫瘤免疫治療
吉林大學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生曹穎、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顏雯璐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亞平研究員、尹琦研究員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實驗室等專案的資助。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原文。
擴充套件閱讀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