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科學家 ·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回國,加盟中山大學

張益唐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據6月27日中山大學官網訊息,世界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已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受聘於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將在大灣區定居和工作。張益唐是世界頂級數學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年-1985年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他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間隙小於7000萬的相鄰素數對,在數學史上第一次實質性推進解決著名數論難題“孿生素數猜想”。近年來,他在與黎曼猜想有關的朗道-西格爾要點猜想上也取得重要進展。2013年12月2日,美國數學會宣佈2014年弗蘭克·奈爾森·科爾(Frank Nelson Cole)數論獎將授予張益唐。2014年9月16日,他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公開資料顯示,回國前,張益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
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2024年10月14日在香港科學園揭牌,是內地高校在香港的首個綜合性研究機構,集教學、科研、科技成果轉化為一體,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應用數學和人文社科交叉三大領域。(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校友網、澎湃新聞)
· 醫學 ·
科學家3D列印了功能性人類胰島
傳統的胰島移植方法通常是將胰島細胞注入肝臟,這一過程可能會損失大量胰島細胞,而且該方法的長期效果也有限。在近日舉辦的第22屆歐洲器官移植學會(ESOT 2025)上,科學家公佈了一種新技術:使用生物墨水3D列印功能性人類胰島。
研究人員使用海藻酸鹽和脫細胞人胰腺組織製成了生物墨水,透過調控關鍵引數,用一種溫和的方式成功3D列印了功能性人類胰島。這種方法制造的胰島結構密度高、耐久性強,細胞存活率超過90%,能在長達三週時間內保持存活以及血糖感知和響應能力。與標準胰島製劑相比,這種3D列印胰島對葡萄糖的反應更靈敏,能在需要時釋放更多胰島素。該3D列印胰島可透過皮下植入的方式植入受者體內,僅需區域性麻醉和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研究團隊目前正在動物模型中測試這些3D列印胰島,以及探索如何將其長期儲存,他們也在嘗試使用其他來源的胰島素生成細胞製備3D列印胰島。(Beyond)
· 腦機介面 ·
Neuralink最新發佈會:已為7人植入腦機介面,計劃2028年實現全體人類和AI互聯

5位接受植入物的參與者在玩遊戲的照片 圖片來源:X.com
6月28日,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召開發佈會,宣佈全球已經有7人接受了該公司的“心靈感應”(Telepathy)裝置。這些受試者可以直接用大腦玩馬里奧賽車等遊戲,甚至可以控制機械臂寫字和繪畫等。其中6人透過參與巴羅神經學研究所開展的PRIME研究,接受了植入手術,該研究旨在證明N1植入物、R1手術機器人,以及N1使用者應用程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一位受試者Noland和第二位受試者Alex(此前是一名機械工)都由於脊髓損傷癱瘓接受了N1植入物。第三位受試者Brad是首個接受N1植入物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第四位受試者Mike也是一位ALS患者,他也是“第一位使用N1植入物的全職工作者”,使用Neuralink裝置上的CAD軟體,繼續在家進行勘測工作。第五位受試者公開姓名的患者是RJ,另外兩位患者則為匿名。這些受試者平均每週使用腦機介面裝置的時間大概在50小時。Neuralink還在釋出會上公佈了第二代手術機器人,相比於第一代機器人,它能提速11倍,只要1.5秒就能插進一根電極,並植入到大腦皮層下50毫米以上的區域。
在釋出會上,馬斯克表示除了產品“心靈感應”之外,Neuralink的下一個產品為“盲視”(Blindsight),“盲視”依靠一副內建攝像頭的眼鏡和視覺層植入裝置,旨在讓失明的人恢復視覺。Neuralink計劃在2026年將植入物的電極數量增加到3000個,讓首位Blindsight參與者重獲視覺,初期是低解析度導航,最終達到多波段超人視覺。第三個產品為Deep,將會將電極插入大腦的任何區域,幫助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疾病、神經性疼痛)的人重獲獨立,具體計劃為在2027年首次實現多裝置植入(運動皮質、言語皮質或視覺皮質),並在2028年每個植入物達到超過25000個通道,擁有多個植入物,能訪問大腦的任何部分,治療精神疾病、疼痛、失調,並且與AI整合。到2028年,或許全體人類都有望跟AI互聯,全部變成機器人。(公眾號“新智元”、雅虎財經、X)
· 動物學 ·
我國科學家找到參與哺乳動物再生的首個分子開關
與魚類和蠑螈等動物不同,哺乳動物完全再生受損組織或器官的能力有限。此前,科學家已經嘗試使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哺乳動物的再生能力,例如干細胞療法、基因編輯和電刺激等,然而,這些方法均未能完全恢復再生器官的功能。在一篇近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論文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偉團隊等首次發現了哺乳動物再生能力調控的關鍵分子開關——視黃酸,併成功實現了小鼠耳部組織的再生。
研究人員對比了能再生耳部組織的哺乳動物與不能再生耳部組織的哺乳動物,發現二者的關鍵差異在於特定的傷口誘導成纖維細胞(wound-induced fibroblasts)在受傷後的反應不同。透過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能再生耳部組織的哺乳動物會啟用一個名為Aldh1a2的基因,而不能再生耳部組織的哺乳動物則無法被充分啟用。Aldh1a2基因對於產生視黃酸至關重要。研究結果顯示,視黃酸是決定哺乳動物再生能力的關鍵分子開關,外源性補充視黃酸或者使用兔子的基因增強啟用Aldh1a2基因,均可使小鼠擁有再生耳部組織的能力。(美國科學促進會)
· 人工智慧 ·
聽谷歌DeepMind推出AlphaGenome,可從DNA序列預測基因調控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當地時間6月25日,谷歌DeepMind推出了AI模型AlphaGenome。該模型可處理長達百萬鹼基的DNA序列,以接近單鹼基對的解析度預測基因表達、轉錄起始、染色質可及性、組蛋白修飾、轉錄因子結合、突變影響等上千種生物學屬性,是目前最先進的“序列到功能”模型之一,也是DeepMind繼AlphaFold之後在生物科學領域的又一里程碑。
不過,AlphaGenome模型目前仍有改進的空間,例如,其在識別作用距離超過10萬個鹼基的調控序列時仍有困難,且尚未充分考慮細胞環境的動態變化,只能預測分子層面的結果,無法完整揭示基因變異如何導致複雜性狀或疾病。同時,AlphaGenome僅使用了來自人類和小鼠的資料進行訓練。因此,在應用於個體基因組或複雜疾病預測之前,該模型還需進一步最佳化。目前,AlphaGenome模型已透過API的方式對非商業使用者開放,僅可用於研究。研究團隊計劃,在論文經同行評審發表後,公開該模型的底層原始碼和決定模型輸出方式的權重引數。(公眾號“科研圈”,DeepMind,《自然》新聞,《科學》新聞)
撰寫、整理:黃雨佳、clefable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