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面相就不好惹

大家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朋友熱情地帶來幾個新夥伴加入飯局,你表面禮貌social,心裡卻已經開啟“小劇場”:
左邊的大哥標準八字眉配上憨厚笑容,一看就像個老好人;右邊的姐目光凌厲,稜角分明,一副獨當一面、不輕易被糊弄的氣質;至於坐在你旁邊那位盤串蓄鬍子的兄弟,眼睛滴溜溜地轉,渾身上下透著機靈勁。
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盯著這些新朋友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唇,為他們安排好了各自的“人設”,甚至連未來的相處模式都在腦子裡預演了一遍。
這種“看臉識人”的本領,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的共識了。畢竟楊過初見小龍女時,只是在四目相對的瞬間,就讀出了她的“冰冷淡漠”[1];簡·愛第一次遇到羅切斯特先生,從他黝黑嚴峻的面貌和緊簇的雙眉中,就留下了冷酷高傲、不好接近的性格印象[2]。
好奇怪,為什麼只是看幾眼,就能預估一個陌生人的性格?這樣的“面部速判”,到底靠不靠譜?
相由心生,是真的
人群中多看那一眼提供的資訊量,其實相當巨大。
在靈長類動物中,面部特徵是訊號傳遞的重要載體[3]。無論是面部形狀、毛髮還是五官,都蘊含了豐富的交流線索[3]。社會互動中,個體能夠在短短幾十毫秒內根據這些線索傳達的資訊迅速形成第一印象[4]。
有趣的是,這種“驚鴻一瞥”形成的判斷往往出人意料的準確。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將政治選舉中冠軍和亞軍的照片組合展示,讓120名參與者在不同時長(100毫秒/250毫秒/不限時間)的限制下,判斷哪個人是更有能力的競選者。資料分析表明,在250毫秒條件下正確預測競選結果的比例為68.5%,為所有條件中最高。可見看臉的直覺不僅能幫你提前抵擋爛桃花,還有些意想不到的嚴肅效果。
實驗中,參與者首先注視固定點(+標誌)500毫秒,隨後兩張競選者的圖片同時呈現250毫秒,參與者需根據第一印象判斷誰更有能力。規定展示時間結束後,影像會立即被一個灰度雲狀濾鏡遮蓋,避免參與者繼續觀察 / [5]
然而,“能力”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更加多維。就像洋蔥,剝開三層裡面還有三層靜等開發。那麼我們是否也能夠透過對面部的觀察,辨識這些更為細微的性格特質呢?
1966年的一項開創性實驗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招募了84名彼此完全陌生的大學生。僅透過最多15分鐘且無口頭交流的外表、行為觀察,陌生人就能有效評估他人的外向性、合作性、責任感等性格特質。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評估結果與熟人群體的評價高度一致[6]。所以說,你費半天勁隱藏的性格密碼不僅依賴深入交往的互動才能發掘,有時候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路人甲”,也能輕鬆破譯。
不過,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面部特徵固然重要,但人靠衣裝馬靠鞍,對方的氣質、體態、甚至是微小的動作或許都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為了排除這些干擾因素的影響,2003年,英國的研究者設計了兩項實驗,將觀察條件嚴格限制在“面部”這一個變數上,探究自我評估與陌生人評估在外向性、神經質、精神質三個人格緯度上是否具有一致性[7]。
不同於之前研究中實地、完整的接觸,評估者面對的是經過統一處理、頭肩部正面靜態照片。結果顯示,無論照片中是完整的人臉,還是裁剪頭頂部、下巴等區域性缺損的人臉,陌生評估者在“精神質”緯度的評分與參與者的自我評價都顯示出了高度吻合的情況[7]。
高精神質的人被定義為具有攻擊性、冷漠、自我中心、不親近人、衝動、強硬等特徵[7] / 圖蟲創意
被評估物件從真實的面對面轉為照片,評估者也有可能不靠譜。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對長相的理想型和厭惡型,有人覺得濃眉大眼看著就正氣凜然,有人卻偏好小眼睛的性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種主觀差異即使在實驗中也不例外,而這又成為了學者們新的顧慮點。
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18-60歲的參與者完成了12447份大五(BF)人格問卷,並上傳31367張本人無化妝、直視鏡頭的臉部照片[8]。
人類的喜好千奇百怪,而資料模型卻以理性與客觀為基礎。研究團隊將這些結果中的90%用於模型訓練。其中,計算機視覺神經網路(NNCV)從照片中找到反映臉部特點的關鍵資訊,性格診斷神經網路(NNPD)基於這些資訊評估參與者的性格特質[8]。剩下10%的資料則透過對比模型分析和參與者自填問卷的結果,來驗證預測是否可靠[8]。
在避免評估者主觀偏好的影響後,仍然能夠得出人的性格和麵部外觀有相關關係的結論。而最容易透過面部特徵預測的性格特質是以深思熟慮、良好的衝動控制為代表的“盡責性”[8]。
這麼說來,你看臉的直覺,實際上已經悄悄地幫你完成了“快速麵試”。
你的臉,
分分鐘“出賣”你
仔細想想,只看臉就讓你做出好惡判斷,並不是空穴來風。
那種模模糊糊的不對勁,很大程度上來自對方傳遞的情緒訊號——即使看似沒有表情變化的靜態面孔,也能透過微妙的面部資訊,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影響你的選擇。
約克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者使用不同人物的人臉作為初始影像,每張影像按照可信任、中性、不可信任被處理為三種類型,參與者需要對這些靜態影像進行評定,判斷它們的情緒強度。結果表明,可信任面孔被認為比其他兩種型別更“快樂”,而不可信任的面孔,則被評為更“憤怒”[9]。
即使是簡歷上沒有太多表情變化的靜態照片,可能也會影響面試官的第一印象 / 圖蟲創意
由此可見,從他人臉上傳達的情緒訊號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偏好。有些面孔會讓覺得親切溫暖、樂觀開朗,有些看起來冷峻淡漠、不好接近。而這種性情特徵的傳遞,其實和麵部結構密切相關。
賈寶玉初見林黛玉,因為她“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覺得對方熟悉又面善[10]。眉毛的距離、粗細和高低,眼睛大小、彎曲程度,都為你判斷一個人合不合“眼緣”做了貢獻。
中國的研究者使用高解析度3D攝像系統(3dMD人臉系統)採集了上海復旦大學834名志願者的面部影像,與此同時,他們需要完成大五性格量表,評估其外向性(E)、宜人性(A)、責任心(C)、神經質(N)和開放性(O)。由於每個影像資料都含有超過3萬個描述面部輪廓的3D頂點,研究者能夠得到十分詳細可靠的面部形態與個性特徵之間的關聯結果[11]。
對於女性來說,面部特徵與外向性聯絡緊密[11]。那些善於交際、健談自信、精力充沛的女性,往往擁有更為突出的鼻子和嘴唇,下巴與咬肌則相對內陷;與之相反,性格較為內斂的女性,其鼻子和上頜區域則呈現出更為柔和平滑的輪廓[11][12]。
而觀察男性面部能夠得到更加豐富的性格資訊[11]。有著利他精神、善良友善的高宜人性男性,眉毛常向上抬起,眉毛與髮際線之間的距離減少,唇部向兩側伸展、自然上揚,彷彿帶著溫和的微笑表情;隨著宜人性得分逐漸下降,眉毛和嘴角也慢慢呈現出下沉的狀態[11][12]。
《哈利波特》中的斯內普教授眉毛、嘴角下沉,面部陰沉嚴肅,讓許多人誤認為是反派 / YouTube
發表在《心理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中,學者從更加具體的角度探討了“微笑”帶來面部結構的改變如何反應個體性格。透過對靜態影像的研究發現,當開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的評分逐漸升高時,嘴巴高度、唇鼻距離以及眼睛大小也會逐漸減小,而這些變化和微笑時嘴巴的擴張和眼睛的褶皺有關[13]。
所以一般情況下,影視劇中殺人如麻的黑幫老大總是眉頭緊鎖、目光陰鷙、唇線冷硬,光是站在那裡就讓人不寒而慄。試想叱吒黑道的狠角色眨巴著圓溜溜的大眼睛看向對手,再搭配天真爛漫的笑容,那實在是沒什麼威懾力。
相比之下,如瓊恩·雪諾一般富有擔當、深思熟慮的角色常以深邃的眼神、緊繃的嘴唇和剛毅的輪廓示人[12],顯得十分可靠沉穩。研究也證實,高盡責性的男性確實表現出了相似的面部特徵:眉毛上揚伸展,眼睛睜得較大,上唇收縮,下巴周圍肌肉緊繃。而像《家有兒女》中劉星這樣吊兒郎當的人物,往往給人一種不拘小節、缺乏條理的印象,這也能從他自然低垂的眉目、放鬆的嘴部肌肉來預測[11][12]。
你臉上的每一個資訊,都在表達著一部分的自己。
看臉,才不膚淺
世上的人千千萬,但你總能一眼就認出誰好說話、誰難相處,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出門在外不管E人還是I人,問路或許都會求助於那個看起來就溫和親善的;社交平臺上,不乏發自拍照讓大家點評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領導拿捏的那類面相;《甄嬛傳》裡的娘娘們站成一排,即使不看衣著打扮,你也能從人群中準確識別出那個氣場強大、不好招惹的華妃。
對彼此之間完全不瞭解的陌生人有一套“鑑別指南”,遠不止是直覺這麼簡單。
從進化的視角來看,我們的人格並非憑空形成。而是在漫長歲月中,祖先們為了應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提高生存與適應環境的能力,逐漸發展出的一套心理機制,這也被稱為“適應性”(adaptive)[14]。
不同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種各樣人格特徵的形成。根據現實生存和社會需求,個體會更傾向於在種種類型裡,篩選出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特質,並與具備這些特質的物件建立聯絡[15]。這一古老的策略,在猴群等群居動物中早已存在,它們在頻繁的互動中同樣也會依賴這種方式選擇合作伙伴[13]。
猴子進行社交時,也會將面部特徵作為“適應性”的識別方式,幫助他們透過“第一印象”來判斷其他同類的地位,從而影響其關於生存的決定[3] / 圖蟲創意
為了做出更好的社交決策,人們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迅速推測、識別他人的性格密碼,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而面部特徵,正是重要的渠道之一[15]。
南密西西比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梳理大量文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了“適應性”如何影響我們對面部傳遞出的某些人格特徵的重視,並且這些影響最終形成了我們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選擇特定人群的偏好[15]。
研究者從“大五”人格的角度出發,認為當人們從對方面部識別出“外向性”特徵時,往往能察覺到對方的“合群性”,從而滿足交往的需求;而“宜人性”則指向了仁慈、同理心等品質,也能夠為潛在的合作增加可能性。相反,透過識別出具有“神經質”面部特徵的個體,能夠幫助人們篩選出情緒不穩定的同類,從而避免成為長期合作伙伴[15]。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誰告訴你,想和你交朋友是因為進化本能,那八成會被當作神經病。畢竟我們很難真正察覺到,自己當下的心理感受與選擇,竟然與歷經千百代人篩選、傳承下來的進化印記息息相關。這一機制讓人類在社交中不自覺地透過人臉判斷夥伴,而你也許會因此更偏好某種擁有特定面部特徵的人,並做出某些選擇。
人們對嬰兒面部特徵的積極反應可能源自一種進化機制,與保護嬰兒的生存密切相關。這樣的反應還會被投射到具有嬰兒特徵的成年人身上,稱為“娃娃臉過度泛化假設”[16] / 圖蟲創意
儘管這些和漫長進化有關的社交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發生的,但我們看到某些人產生的親切或排斥感,卻實實在在的與身體即時的生理反應聯絡密切。
研究者認為,娃娃臉特徵——大眼睛、圓臉、高眉毛、少稜角——往往給人一種更加溫暖和真誠的印象[16],更具宜人性。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面孔時,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情感記憶的杏仁核會被更強地啟用[17],這與面對嬰兒的反應模式極為相似[16]。或許也能部分解釋為什麼在許多動漫中,為了讓某些角色看起來更討喜可愛,畫師會將其面部塑造得更像小朋友。
而當人們觀察到對方展現出了與高開放性、外向性、情緒穩定性相關的“微笑”表情時,大腦中與刺激-獎勵相關的內側眶額皮層(OFC)會有更明顯的反應,遠比看中性情緒、沒有什麼波動的“撲克臉”來得強烈[18]。
因此你急得團團轉時,“抓”到一個看起來好說話的人問路,這個偶然隨機的過程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加深刻。看似簡單的社互動動機制,實際上是長久的進化與身體的複雜反饋共同作用的結果。
睪酮是男性的主要性激素,負責肌肉大小與力量、骨骼生長與強度等[19]。研究者發現,面部寬高比越大、面部看起來更寬的男性,基礎睪酮水平越高[20] / 圖蟲創意
可見,“看臉識人”這件事,也沒那麼膚淺。
下次再被朋友拉進新的飯局,看著一圈陌生的面孔時,也不必為自己不由自主的“面部解析”而不好意思。畢竟當你默默觀察新朋友的眉眼,大腦也在為你分析解碼、層層把關,提供一份獨特的陌生人社交安全指南。
撰文 / 小飛刀  
眾所周知,研究生,只有考上和畢業的那一刻是快樂的。
不少在上岸時化身范進的研究生,之後的每一秒都在想著退學,活人微死的他們,恨不得“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死”。
除了每年被問候“你睡得著嗎”的翟天臨,碩博人讀得水深火熱,還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導師。什麼樣的導師是堪稱孔子在世的,什麼樣的導師是要用一生來治癒的,放養型或 push 型的導師,會不會也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基於此,網易數讀發起了問卷調查,試圖還原研究生與導師之間最真實的關係,歡迎填寫問卷!
為感謝讀者朋友們抽出精力填寫問卷,在問卷停止回收後,我們將抽取 5 位讀者,每人獎勵 100 元修補參加組會後破碎的身心。
請在問卷開頭填寫您的聯絡郵箱,中獎名單將在問卷停止回收後,和問卷結果推文在「網易數讀」的公眾號進行釋出。
名單公佈後,我們會透過郵件聯絡獲獎的朋友,請注意查閱。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招聘
浪潮內容編輯(外包)
答案如下科普影片編導(外包)
多崗位實習生及線上作者
點選下方連結,投遞你感興趣的崗位
[1]金庸. (2023). 神鵰俠侶. 廣州:廣州出版社.
[2]夏洛蒂·勃朗特. (2013). 簡·愛, 宋兆霖譯,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3]Vanessa A D Wilson, Michaela Masilkova. (2023). Does the primate face cue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6.
[4]Eggleston, A., Flavell, J.C., Tipper, S. P. et al.(2021). Culturally learned first impressions occur rapidly and automatically and emerge early in development. Dev Sci. 24(2): e13021.
[5]Charles C Ballew, Alexander Todorov. (2007).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flective face judgme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4(46):17948–17953.
[6]Passini, F. T., & Norman, W. T. (1966). A universal conception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44–49.
[7]Mark Shevlin, Stephanie Walker, Mark N. O. Davies et al. (2003). Can you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Evidence of self–stranger agreement on personality at zero acquaint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1373–1383.
[8]Kachur, A., Osin, E., Davydov, D. et al. (2020). Assessi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using real-life static facial images. Scientific Reports, 10, 8487.
[9]Adam Eggleston, Maria Tsantani, Harriet Over et al. (2022).  Preferential looking studies of trustworthiness detection confound structural and expressive cues to facial trustworthiness. Scientific Reports. 12: 17709.
[10]曹雪芹.(2018).  紅樓夢·紀念版.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1]Sile Hu, Jieyi Xiong, Pengcheng Fu et al. (2017). Signatures of personality on dense 3D facial images.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7(73).
[12]Kendra Cherry. (2023). What Are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verywellmind.
[13]Clare A. M. Sutherland, Lauren E. Rowley, Unity T. Amoaku et al. (2015). Personality judgments from everyday images of fa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616.
[14]Richard L. Michalski, Todd K. Shackelford. (2010).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onciling human natur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05): 509-516.
[15]Sacco, D. F., & Brown, M. (2018). The face of personality: Adaptive inferences from facial cues are moderated by perceiver personality and motiv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2(8), Article e12410.
[16]Leslie A Zebrowitz, Joann M Montepare. (2010).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e Perception: Why Appearance Matters.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2(3):1497.
[17]Cleveland Clinic. Amygdala.
[18]J. O’Doherty, J. Winston, H. Critchley et al. (2003). Beauty in a smile: The role of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ia, 41(2), 147–155.
[19]Carmen E. Lefevre, Gary J. Lewis, David I. Perrett et al. (2013). Telling facial metrics: facial width is associated with testosterone levels in me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4(04): 273-279.
[20]Howard E. LeWine. (2023). Testosterone: What it is and how it affects your health.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小  蛙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