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大家早上好!今天的NO.11 Lab將帶來四個與維護親密關係有關的科學研究:
-
不要在伴侶面前做「低頭族」!
-
陪你的伴侶一起「壓力山大」
-
多和伴侶聊聊現實經歷吧
-
想減少衝突?引入第三方!
經營親密關係絕對是一門學問,不僅要用心,更要動腦。
伴侶為什麼又生氣了?為什麼會吵架?為什麼總說我不理解ta?這些情感問題背後都有可以釐清的心理邏輯。
以下研究或許可以帶來啟發,幫助我們理解維護親密關係的奧義。

不要在伴侶面前做「低頭族」!
戀愛中的人可能很多都遇到過這樣的時刻。大到暴露自我的談話,小到平時逛街吃飯時隨意的分享,每當你想和伴侶交流,ta的注意力卻像被手機黏住了一樣,完全不在你這裡。
今年初由中國學者進行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這樣的忽視可能會毀了你們的關係!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這篇研究有兩個重要的概念——phubbing和relational aggression。
前者翻譯為「低頭症」,指一個人經常看手機從而冷落了別人;後者是「關係攻擊」,指透過操縱或損害關係來傷害對方的行為,在浪漫關係中主要有「愛的撤回」和「社交破壞」兩種型別。
愛的撤回是不再給伴侶提供愛與支援;社交破壞包括恐嚇威脅、散播對方的謠言,說服局外人在兩人衝突中偏袒自己等等。
這篇研究發現「低頭症」和「關係攻擊」存在顯著相關,而且這種聯絡還受性別影響。

▲圖片來源:tenor
研究者在中文平臺上招募了18~35歲、處在戀愛關係中、每天使用手機的年輕人,收回有效問卷772份。參與者填寫了三份量表,用來測試他們的手機沉迷情況和親密關係狀況。
最後發現,沉迷玩手機、忽視伴侶會增加關係攻擊行為。被忽視的一方會認為被對方排斥,從而產生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親密關係,兩個人可能就此出現隔閡、疏離,甚至暴力和傷害。
為什麼伴侶玩手機,你會感到生氣?研究認為它與實際支援和理想支援的差異有關。
一方希望伴侶能在這時提供關注,另一方實際上沒有做到,這種期望落空就會導致問題。
說到底,問題不是玩手機而是忽視,更具體一點,是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未被伴侶滿足。
因此,如果是因為太忙了,不得不頻繁使用手機等原因忽視伴侶,那麼應該及時解釋,並且要更重視其他時候的戀愛互動,提高整體實際支援的水平。
這種支援足夠多,甚至超過了對方期望的支援,給足彼此安全感和親密感,可以減少「低頭症」對親密關係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源:tenor
研究還發現當女性察覺到她們被忽視時,更有可能增加攻擊行為;而男性則較少被這種支援的落差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對情感上的支援更加敏感,希望得到充足的理解、信任和安慰。
姐妹們是不是這樣的呢?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

陪你的伴侶一起「壓力山大」
人在社會中生活難免有壓力,如果我們因壓力產生消極情緒——焦慮、不安、恐懼……一般認為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但研究者換了個思路,如果負面情緒是因別人的壓力產生的,它似乎反而會提升關係質量。
這篇研究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研究者進行了四項獨立研究,前兩項針對剛開始戀愛的情侶,後兩項針對關係穩定的已婚夫婦。
參與者被要求寫日記,以及報告伴侶的壓力情況、自己對對方壓力的情緒反應、對伴侶的看法。他們的關係滿意度透過量表來評估。
在剛開始戀愛的情侶中發現,對伴侶壓力錶現出更大情緒反應的人報告了更高的關係質量。
試想一下,當你有壓力,你的伴侶沒有置若罔聞而是感同身受,把你的事當作ta的事一樣去焦慮,這會讓你感覺被理解和支援,會認為ta對你十分認真而充滿感動。

▲圖片來源:tenor
但是在已婚夫婦中,這種聯絡消失了。即使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力感同身受,也沒能進一步拉近他們的距離,提高關係質量。
或許是因為此時伴侶的情感紐帶已經非常牢固,沒有多少進步的空間;或許是兩人早已過了急切地希望從對方那裡獲得關心的時期,彼此心照不宣,更看重如何解決問題。
但是,這份研究依然提醒我們,共情和理解在親密關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關係的早期。
共情讓我們能作為兩個有不同經歷、不同背景的獨立個體和諧相處。在你的伴侶感覺不安時,不要忽視,去感受ta的感受,能讓你們和彼此更為親近。

▲圖片來源:tenor

多和伴侶聊聊現實經歷吧
戀愛中的人談天說地,聊到雙方都有的共同回憶,或對某件事產生了相同的看法,會感受到同頻的喜悅。彼此心裡都確認:我們是一個陣營的,並因為有這樣的同盟夥伴感到幸福。
孤獨和不確定感可能讓人喪失對生活的信心,減少不確定性,增加愛、支援和歸屬感,可以獲得意義感和價值感,從而生活得更加幸福。
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證實了我們多與伴侶聊聊現實經歷和感受,可以幫助我們驅散不確定性。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這項研究由5個獨立的研究構成。
第一項研究招募了103對情侶,他們被要求進行對話並填寫量表。結果顯示,更多分享自己現實經歷的情侶,報告說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感。
第二項研究有109對情侶參與,特別之處在於其中有來自不同種族的情侶。
結果表明,即使兩個人屬於不同的種族,他們也能透過談論現實建立起對世界的共同理解,可以減少政治動盪帶來的不確定性。

▲圖片來源:tenor
研究三也與當時的大事件有關。在疫情早期,由於突如其來的外部壓力,人們非常容易喪失意義感。研究人員此時招募了155名一線醫護人員,前後相隔六個月對他們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醫護人員的不確定性在減少,這可能與開始投入醫護工作有關,從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的茫然,到每天具體地診療病人,工作意義感得到了提升。同時,這種心態轉變還與他們每天和伴侶分享自己的經歷有關。
實驗四、五分別從共同回憶和共同興趣的角度證明了同樣的結論。
總之,研究者認為親密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維繫它的辦法之一就是多聊聊具體的事,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童年的經歷、對某本書/電影的看法……
這些一件一件具體的事組成了我們的現實生活,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帶來生活的信心。
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太多,而我們之間的共鳴足以開啟兩個人的保護傘。

▲圖片來源:tenor

想減少衝突?引入第三方!
情侶吵架,他們的朋友Steve可遭老罪咯。作為兩人的共友,抱著為雙方好的心情勸完這個勸那個,沒了Steve這個家得散。
但也不能老麻煩Steve,如果在爭吵時,我們能假想出一個Steve,用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可以避免更多衝突。
這項研究也在疫情期間進行。由於宅家、失業和生活上的壓力,人們比以往更容易爆發爭吵。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同居情侶,讓他們寫下自己和伴侶最近的衝突,一半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另一半人則從想象中共友的角度來寫,並在之後的矛盾中聽從共友的觀點。
經過一段時間跟蹤調查後,研究者發現,那些用第三方中立視角看問題的情侶,在過去兩週內減少了30%的分歧和51.3%的攻擊事件(大喊大叫和毆打)。
下次爭吵即將爆發時,想想如果你們的共友在場,ta會說些什麼?離事件風暴眼遠一些,才能看清癥結所在,合理地解決問題,避免衝突對雙方的傷害。

▲圖片來源:tenor
以上就是科學研究給如何維護親密關係的四條建議!
大家對於這些結論是否有共鳴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戀愛心得,討論一下如何愛得更健康!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Liang Ying, Lvzhou Ren, Xin Wang, etc. Partner phubbing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adults in China: the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gender[J]. Front. Psychol, 2025.
[2] Selcuk, E., Gunaydin, G., Ascigil, E., Bayraktaroglu, D., & Ong, A. D. My partner really gets me: Affective reactivity to partner stress predicts gre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new coup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24.
[3] Enestrom, M. C., Rossignac-Milon, M., Forest, A. L., & Lydon, J. E. Meaning-making with romantic partners: Shared reality promotes meaning in life by reducing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24.
[4] Rodriguez, L. M., Stewart, S. H., & Neighbors, C. Effects of a brief web-base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ve-writing intervention on changes in romantic conflict during COVID-19 quarantine[J]. 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