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沒想清楚,再相愛也不建議結婚

我發現很多年來,網上一直流行著一種關於愛的迷思:
當我們說不出為什麼愛一個人時,這份愛才是浪漫的、濃烈的,因為這說明對方的全部我們都喜歡。
而如果能說出具體愛對方哪一點,反而說明了沒有那麼愛。因為這樣的愛太過於清醒,失去了愛本該有的盲目。
也許這種衡量愛的方式,對於一些人用來選擇戀愛物件是可行的。但如果對方是你考慮步入婚姻的物件,對 ta 懷有更具體的愛,反倒是一件好事。
圖片來源:《生活大爆炸》
有研究就發現,光是對伴侶有著濃烈但籠統的愛意,並不足以維持長遠的幸福,能否說出自己究竟喜歡伴侶身上的什麼特質,才是影響婚姻質量的重要因素[1]
也就是說,想清楚自己究竟喜歡 ta 什麼,其實是很重要的一步婚前準備。如果已經處在婚姻之中,也可以試著思考捋清一下這件事。
為什麼這件事對婚姻幸福有這麼大影響?來看今天的文章。
結婚前瞭解對方的特質
才能讓愛走得長遠
心理學家們認為,愛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在與伴侶相處中產生的各種感知的集合。
這些感知既有抽象模糊的,比如:“我的伴侶是最棒的、最優秀的”,它是一種對伴侶的整體評估;
也有清晰具體的,比如:“我的伴侶唱歌很棒/我的伴侶耐心很好”,它來源於對伴侶特徵和能力的準確瞭解。
那麼這之間的不同究竟對婚姻幸福程度有什麼影響呢?
研究者 Neff 和 Karney 做了一項實驗[1],邀請了 82 對初婚新婚夫婦和 169 對夫婦,透過問卷形式收集每對夫婦對彼此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看法,來判斷 ta 們是否對彼此有清晰具體的認知。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跟蹤調查了每對夫妻的婚姻狀況。
結果發現,那些對伴侶優缺點的認知與對方對自身認知一致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更高。而那些不夠了解伴侶的具體特質,只對伴侶有籠統、模糊的愛的夫妻,或是對伴侶優缺點的認知與伴侶對自身認知不符的夫妻,會更容易離婚。
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對對方優缺點的認知,與 ta 對自己的認知相符時,我們對伴侶的瞭解才是足夠的、全面的。比如說,伴侶很細心,總是能幫自己考慮周全,讓自己無後顧之憂;或是伴侶比較鈍感,常常不能及時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等等。
這樣的愛,既包括了喜歡 ta 什麼,也包括了不喜歡 ta 什麼,是具體的、準確的、恰如其是的愛,它建立在對伴侶的充分認識之上。
圖片來源:《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但如果我們只是欣賞、愛慕伴侶,但對伴侶的優缺點沒有準確的認識,沒法準確地說出具體好在哪,或者所欣賞的對方的品質,對方本人根本不知道或是不認可,這時我們對 ta 們的愛,則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謬誤和錯覺。即便開始很美好,但當相處逐漸深入、濾鏡慢慢被打破,關係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所以,我們建議你一開始就帶著明確具體的擇偶標準,而不是靠著抽象模糊的感受去尋找物件。
如果你還不清楚你的擇偶標準,不妨試試 KY 最新升級的【擇偶標準梳理】測試。
👇1 個公式,輸出你的擇偶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發現,即便這些夫妻對伴侶的缺點僅僅只能做到了解,還做不到接納這一步,但相比那些不瞭解伴侶缺點的夫妻來說,ta 們婚姻的幸福程度也是更高的。
比如,對方是個急性子,遇事容易情緒上頭,無論你是否能接納 ta 的急脾氣,光是知道 ta 有這個特徵,就能減少你們離婚的可能性。
為什麼更具體地愛一個人
婚姻滿意度會更高?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僅僅做到這件事,就能給婚姻帶來這麼神奇的效果?
首先,研究者 Neff 和 Karney 認為[1]清晰具體的愛所包含的瞭解,能給對方提供 ta 真正想要的支援,帶來更為積極的互動。
而如果我們對伴侶只懷有抽象模糊的愛,雖然我們可以給 ta 提供高度的積極關注(這在婚姻中也是必要的),盡我們所能去回應 ta 們的需求,但給到的回應可能會是錯位的、浮於表面的。
比如,當對方的事業出現危機時,如果不夠了解對方,我們可能會著急地為 ta 出謀劃策,拉著 ta 一起復盤工作情況,但也許對方需要的僅僅只是情緒上的支援,以及一個人靜一靜的空間。
雖然我們的做法是出於對 ta 的愛,但如果伴侶其實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我們“自作主張”的幫助就會讓對方感受到不被信任,從而引發爭吵,傷害感情。
因此,只有當我們對對方的性格和能力有準確的看法時,才可能準確地洞察到 ta 們在不同情況下,需要的是哪種幫助和建議,從而有效地為 ta 們排憂解難[2],避免出現“對方明明只想要一個梨子,而你卻拉來一車蘋果”這種讓雙方都元氣大傷的情況。
可以說,清晰具體的愛能讓彼此間的互動更和諧,誤解也會更少,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合作[3][4],從而大大提升婚姻帶來的滿意度。
圖片來源:《老爸老媽浪漫史》
其次,研究發現[1],清晰具體的愛,可以讓我們更能預測伴侶的行為模式,對關係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當我們對伴侶的愛,伴隨著對 ta 們的性格特質的準確的看法時,在婚姻開始時,我們就已經接受 ta 們是一個鮮活的、有缺點的、但完整的人,而不是建立在濾鏡中的完美的虛構人物。
因此,我們會對伴侶抱有更現實的期望,不會期待 ta 們做不到的,也不會低估 ta 們能做到的。我們不會對伴侶不夠好的地方輕易地灰心喪氣,既不會過卑也不會過亢。
比如,我們知道對方當前主要以事業為導向,就不會錯誤地期待 ta 會事事以自己為中心,為了陪自己吃飯就取消和重要客戶的會議。
我們知道對方是一個嘴上要強的狠人,就不會把 ta 每次吵架所說的話當真,忽略平時對方所做的種種愛自己的行為。
於是,對於伴侶的行為模式和這段關係的走勢,我們都是可以預見的。這段關係對我們而言,就具有了控制感[5]
這種情況下,這段婚姻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安全和安心的感覺,會讓我們相信自己在關係中的種種判斷,不用擔心對方做出什麼出乎意料、令人費解的舉止,也會讓我們對這段關係更滿意。
圖片來源:《生活大爆炸》
最後,就如研究中所說,看到了對方具體的特質的愛,無論那些特質是好還是壞,才是積極的愛[1]
因為它是成熟的,它能“承認和接受對方的差異和弱點”[6];同時它也是富有同情心的,在這種愛中,他人的需要、興趣和慾望被置於自我之前[7]
如王菲歌中所唱,“你快樂,於是我快樂”。
因此,對伴侶的具體優點和缺點有著準確認知的愛,是一種無私的、無條件的愛。因為此時我們愛著自己的伴侶,僅僅因為 ta 就是 ta。
今日互動
你對伴侶的愛
是清晰具體的嗎?
References:

[1]Neff, L. A., & Karney, B. R. (2005). To Know You Is to Love You: The Implications of Global Adoration and Specific Accuracy for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3), 480–49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8.3.480
[2]Swann, W. B., Jr., & Predmore, S. C. (1985). Intimates as agents of social support: Sources of consolation or despai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1609–1617.
[3]Schlenker, B. R. (1984). Identities, identific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n V. Derlega (Ed.), Communication, intimac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71–10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Swann, W. B., Jr. (1984). Quest for accuracy in person perception: A matter of pragmatics.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457–477.
[5]Swann, W. B., Jr., Stein-Seroussi, A., & Giesler, R. B. (1992). Why people self-verif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392–401. 
[6]Noller, P. (1996).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Defining the love that supports family and marria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97–115. 
[7]Fehr, B., & Sprecher, S. (2003, May–June). A prototype analysis of compassionate lo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mpassionate Love Conference, Normal, IL. 

本文關鍵詞:結婚、婚姻滿意度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Ivan、淼淼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讓我們愛得更「具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