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勸朋友分手,自己當小丑

凌晨,結束了一天的瑣事,你正要開始享受期盼已久卻也所剩無幾的睡覺時光,床邊的手機卻開始了瘋狂震動。你知道,你的好閨蜜又遭遇情感危機了。
“這次是真的,我實在是受不了了。”為表關心,你強忍著倦意撥通了閨蜜的電話,聽她在那頭哭得梨花帶雨,極盡所能安慰之餘,還要幫著大罵那“渣男”幾句。
勸慰了半個多小時,閨蜜終於下定決心拉黑她那不靠譜的男朋友。然而,兩週後的某個下午,你卻在朋友圈看到了閨蜜與她“前男友”的秀恩愛合照。你感到失望,覺得自己遭遇了“背叛”,就像看《再見愛人4》李行亮和麥琳和好如初一般“憤怒”。
可冷靜下來你又後悔了。你究竟怎麼了?不過是朋友一場再普通不過的複合,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朋友的另一半確實不討喜
不用感到愧疚,這不是你小心眼或者見不得朋友好,其實不止你一個人,很多人在遭遇類似情況時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小紅書上,搜尋“朋友複合”,得到的結果幾乎都是吐槽朋友戀愛腦,而微博上類似的熱搜也已經屢見不鮮,所以你覺得被“背叛”,其實正常反應。
而你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不用懷疑,最直接的原因也很簡單:你可能本來就不喜歡你朋友的那個ta。
回想一下,每次朋友向你提起自己的物件,是不是往往以吐槽為主?不過,這可不一定是ta真心實意嫌棄自己的物件,而說不定是一種戀愛情趣,床頭吵架床尾和嘛!美國一項為時兩年的研究甚至發現,除了人際交往方面,其他方面的貶損甚至可以顯著正向預測雙方的關係滿意度:越嫌棄,越“鎖死”[1][2][3]。
朋友物件的缺點,在你眼裡是嫌棄,在朋友眼裡可能是魅力 / 圖蟲創意
所以,有時候你以為朋友在抱怨,實際上你只是他們play的一環。不過久而久之,就算朋友只是在開玩笑,抱怨的話聽多了你也會當真。
而我們自己的認知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偏差,傾向於誇大壞的方面,忽視好的方面。有大量的研究顯示,含有負性情緒(如傷心、厭惡等)的資訊往往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而且我們對於這些“不好”的資訊記憶也會更生動、更牢固[4][5][6]。
另外,因為白天要上班,晚上情緒又容易上頭,所以不少小情侶都是晚上吵架,吵完架的朋友來找你吐槽,你還得附和幾句,這個時候,你的負面偏見恐怕要更加刻骨銘心了。
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招募了一批參與者,隨機分配到正常睡覺組和不睡覺組,並讓他們記憶一些資訊。結果發現,正常睡覺組對於積極資訊的記憶會更好,而對於消極資訊的記憶和不睡覺組則沒有顯著差別[7]。
也就是說,睡眠充足的時候,你好歹還能記得一點兒人家的好處對沖一下負面印象,結果朋友半夜吵完,跟你一起熬夜講壞話,那這印象分肯定是要扣光了。
對朋友心軟的你,即使困得睜不開眼,也還是會熬夜聽ta吐槽物件的“n宗罪” / 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有的時候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把自己和朋友的另一半比較:“我都能記住你不吃香菜,你物件都記不住,ta還沒有我關心你呢!”這種不自覺的比較也會進一步影響我們對朋友另一半的評價。
況且,當前時代的主流早已不是“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了,而是“不好咱就換,拒絕戀愛腦”。年輕人都崇尚自由、自主,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看著好朋友在無效戀愛裡內耗,又捨不得怪朋友,那矛頭自然就指向了朋友的伴侶。
因此,我們對朋友的伴侶往往也印象不好,甚至把ta當作假想敵。本以為自己是外援,正要幫朋友“討伐惡人”,沒想到一轉頭朋友“通敵”了,成了自己孤軍奮戰,這不就是妥妥的“背叛”嘛,這能不失望嘛?
我們自己也是個老頑固
既然對朋友的伴侶有這麼深的成見,那麼在朋友遭遇情感危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勸分。
而這樣的第一反應往往會對我們後續的認知、決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大量心理學研究就發現,當我們記憶一系列資訊時,最開始記憶的幾個資訊會記得比其他資訊更好[16][17][18]。
決策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當我們形成一個觀點後,我們就會有意識地選擇和我們觀點一致的資訊[19][20]。挪威奧斯陸大學的一份研究甚至發現,如果我們在做出決策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那麼即使最後的結局更好了,我們依然會感到後悔[8]。
有時候,我們對朋友伴侶的第一印象會直接干擾後續的相處和觀察 / 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可能固化,我們也會傾向於維持這個觀點,當後續我們接觸到新資訊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產生牴觸心理[9]。就好像朋友一旦和你吐槽過另一半摳門,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也可能會讓你給ta貼上“摳男/撈女”之類的標籤,無論後面再發生什麼事都只會強化你這樣的印象。
而且,“勸分”這樣情緒性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更加頑固。有一項建模的研究模擬了人們在進行意見交流時的觀點動態變化,他們發現,當人們處於情緒喚醒狀態時,自己的觀點會更難被說服[10]。
更重要的是,朋友來找你訴苦,你不可能只是默默聽著不說話吧。實際上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主動迎合對方的期待做出一些相應的行為,例如幫著罵朋友的物件是“渣男/渣女”。而這樣的行為會增強我們的“參與度”,讓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和自己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認知就更難被改變了。
當朋友訴苦時,你總會不自覺附和ta的觀點,給予ta正向的反饋 / 圖蟲創意
一項發表在頂級期刊《心理通報》上的薈萃分析回顧了以往的38份研究,結果發現,當某個事件和自我價值相關時,我們的觀點就更難被改變。而近年一份中國的研究同樣發現,高捲入度條件下,我們會更加傾向於維持原有的觀點[11][12]。
因此,當我們已經形成了如此根深蒂固的心理預期,正期待事實如自己所認為的方式發展下去的時候,朋友居然與物件複合了?!這對於我們原有的認知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甚至會挑戰我們的自我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拒絕、否認、不接受”就成了最常見的反應:一定是哪裡搞錯了,我怎麼可能會看走眼呢?就他們那樣還怎麼複合?
對友誼失望,心死了
不過,你之所以感到被“背叛”,或許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朋友的物件有多壞,抑或是你自己的原有認知有多頑固,而是你早已厭倦了這一段堪稱表面的友誼關係。
你可以再次回想一下,當你的朋友談戀愛後,主動找你的頻率是多少?是否還像以前那樣熱情地跟你分享生活日常,約你享受週末的閒暇時光?
當然了,這是人之常態。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見色忘義”不只是說說而已。比如說,2022年一份魁北克大學的研究就發現,對於22歲的年輕人來說,相比於朋友,親密關係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影響更大[13]。
也就是說,一旦朋友談了戀愛,ta的喜怒哀樂可能就已經與我們無關了。
而我們也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美國的一份研究就發現,53%的女孩和32%的男孩會感受到最好的朋友在談戀愛後對自己有些忽視[14]。看得出來,我們心裡其實比誰都清楚,只不過終究會有一些失落。
朋友戀愛後,你總是會不自覺懷念和朋友一起相處的快樂瞬間 / 圖蟲創意
更扎心的是,就算朋友偶爾來找你,主題也往往不是你們的關係,而是ta的感情。
還是上面那份研究發現,朋友有時候也是會顯著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的,那就是當我們遭遇感情危機的時候。換句話說,你不過是替代品罷了,只有當朋友和伴侶鬧掰了才會找到你尋求安慰。
甚至就算在這個時候,ta在你的面前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伴侶,真正的目的也並不是想要徵求你的意見,只是想找一個情緒的出口,尋求認同[15]。或者說,ta其實並沒有真的想分手,而是希望這你這裡發洩完,回去之後一切如常,直到下一次情感危機再次發生。
你一次次懷著真摯的心給出了你覺得最合理的建議,卻一次次被忽視,你深切、也無力地感受到,原來,你們早已漸行漸遠。
每次認真傾聽並給出合理意見的你,在一次次的被忽視中開始感到厭倦 / 圖蟲創意
而你還要冒著這樣的風險:如果你與朋友的對話被ta的伴侶知曉,你還會成了朋友這段關係中那個“不受歡迎”的人,彷彿他們之間所有的齟齬罪魁禍首都是你。
終於,你厭倦了這樣的“迴圈”,你意識到,原來友誼也存在方向:在你心裡,ta依然是你最好的閨蜜/兄弟,而在ta眼裡,你已經慢慢成為了生活的背景。
這是背叛嗎?或許是吧,也或許你只是捨不得那個昔日一起唱著“友誼天長地久”的摯友,終於也要成了貌合神離的陌路人,更難以接受的是,下一次ta來找你傾訴,你還是忍不住聽。
內容編輯 / 懶羊羊
稽核編輯 / 水母
圖片編輯 / 小蛙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招聘


浪潮內容編輯(外包)
答案如下科普影片編導(外包)
多崗位實習生及線上作者
點選下方連結,投遞你感興趣的崗位
[1]Johnson, D. J., & Rusbult, C. E. (1989). Resisting temptation: D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partners as a means of maintaining commitmen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967-980.
[2]Simpson, J. A., Gangestad, S. W., & Lerma, M. (1990).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192–1201.
[3]Seidman, G. (2011).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rtner derogation and enhancement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1), 51–71.
[4]Hansen, C. H., & Hansen, R. D. (1988). Finding the face in the crowd: An anger superiority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917–924.
[5]Kensinger, E. A. (2007). Negative emotion enhances memory accur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 213–218.
[6]Bowen, H., Kark, S., & Kensinger, E. (2017). NEVER forget: negative emotional valence enhances recapitul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5, 870 – 891.
[7]Walker, M. P., & van der Helm, E. (2009). Overnight therapy? The role of sleep in emotional brain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5), 731–748.
[8]Kirkebøen, G., Vasaasen, E., & Teigen, K. H. (2011). Revisions and Regret: The Cost of Changing your Mind.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6(1), 1–12.
[9]Jonas, E., Schulz-Hardt, S., Frey, D., & Thelen, N. (2001). Confirmation bias in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earch after preliminary decisions: An expansion of dissonanc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elective exposure to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4), 557–571.
[10]Sobkowicz, P. (2012). Discrete model of opinion changes using knowledge and emotions as control variables. PloS One, 7(9), e44489.
[11]Johnson, B. T., & Eagly, A. H. (1989). Effects of involvement on persuas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2), 290–314.
[12]齊曉棟 & 張大均. (2019). 不同事件捲入度下自我損耗對態度改變的影響.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01), 10-13+23.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9.01.002.
[13]Camirand, E., & Poulin, F. (2022). Links between Best Friendship,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83(4), 328–344.
[14]Roth, M. A., & Parker, J. G. (2001).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friends who neglect their friends for dating partners: influences of gender, jealousy an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3), 281–296.
[15]Alicke, M., Braun, J., Glor, J., Klotz, M., Magee, J., Sederhoim, H., & Siegel, R. (1992). Complaining Behavior in Social Inte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286 – 295.
[16]Logan, G. (2020). Serial order in perception, memory, and a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7]Deese, J., & Kaufman, R. (1957). Serial effects in recall of unorganized and sequentially organized verbal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4 3, 180-7.
[18]Jones, T., & Oberauer, K. (2013). Serial-position effects for items and relations in short-term memory. Memory, 21, 347 – 365.
[19]Ariely, D., & Norton, M. I. (2008). How actions create–not just reveal–preferenc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1), 13–16.
[20]Sharot, T., Velasquez, C., & Dolan, R. (2010). Do Decisions Shape Prefer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231 – 1235.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梧桐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