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雍正》:群臣光影下,雙面帝王心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成為雍正》這本書。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皇子們的奪嫡故事,感受到皇權鬥爭的殘酷,也感受到人生的無常。

作為這場鬥爭的最終勝利者,雍正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下面就讓我們把視角轉向朝堂。

回望歷朝歷代,觀其臣,知其君,皇帝提拔誰、貶黜誰,不僅暴露出個人喜好,更是治國思路的“放大鏡”。

這一節,就讓我們走近雍正朝的名臣們,在他們的人生起伏裡,認識雍正。

恃寵而驕的年羹堯

要說雍正朝最有名的大臣,那非年羹堯莫屬了。

不過這裡,咱們要先澄清一個事實,年羹堯並不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所說的包衣奴才,而是個標準的豪門貴公子。

他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透過讀書、科舉步入仕途的。

雖然可以靠家世,但人家偏偏是個超級學霸,21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

要知道,哪怕是以博聞強識(也作:博聞強記)著稱的張廷玉,也直到29歲才考中了進士。

如此才華橫溢,所以年羹堯剛一上班,就被康熙朝的權臣納蘭明珠一眼相中,娶了明珠的孫女。

這個孫女的父親也很有名,就是寫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著名詞人納蘭性德!

也就是說,年羹堯是納蘭性德的女婿。

如此來看,初入官場的年羹堯,簡直是拿到了夢幻般的開局:

父親是封疆大吏,岳父家是赫赫有名的明珠家族,更關鍵的是,自己的學習和能力都線上,深受康熙喜愛,升官就跟坐火箭一樣,31歲就被派去四川當巡撫,成了封疆大吏。

這開局,連網路爽文都不敢這麼寫。

因為年羹堯自己太優秀了,所以當初根本沒把“小透明”的老四放在眼裡。

直到康熙四十八年,雍正被封親王,年羹堯所在的鑲白旗劃歸雍正屬部,雍正才和年羹堯形成了一種主屬關係。

不過當時年羹堯已經是封疆大吏了,根本沒把這位主子放在眼裡,連雍正母親過壽、兒子結婚,都不帶問候的。

氣得雍正寫信訓斥他:你年羹堯不隨禮就罷了,連封賀信都不寫嗎?

你爸見了我都自稱奴才,你卻拿職位當擋箭牌,你眼裡到底有沒有我這個主子?

不過轉折點很快來了。

一方面雍正娶了年羹堯的妹妹當側福晉,另一方面,雍正藉口年羹堯父親年事已高,把年家10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送入京城照顧老人,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扣你年家人當人質。

不過即便如此,在雍正登基前,年羹堯也沒有明確站過隊,畢竟人家靠的是硬核業務能力。

然而,等到雍正真正上位後,年羹堯便立刻行動起來,先是奪了西北老十四的兵權,再是平定青海叛亂,幫助雍正坐穩了龍椅。

自此,年羹堯成了雍正的絕對寵臣,不但待遇拉滿、職務拉滿、榮譽拉滿,連雍正和年羹堯說的話,都肉麻到無以復加,一會兒“好心疼”,一會兒“朕要和你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讓天下人羨慕到流口水!”

此時的雍正的確是真誠的,但是他對年羹堯的吹捧和信任,卻沒能換來年羹堯的忠誠,反而讓年羹堯膨脹起來。

他不但大肆賣官,干涉用人,還恃寵而驕,處處擺譜,連在雍正面前也大大咧咧叉開腿坐著,毫無恭敬之心,甚至忘乎所以地讓巡撫給他下跪讓王公向他問好。

最不可忍受的是,他和“八爺黨”的老九不清不楚。
雍正忍無可忍,92條大罪砸下來,賜年羹堯自盡。
風光了46年的年羹堯,在47歲這驟然隕落。
他的悲劇,一半是自己作的,另一半則是雍正帝王權術的必然結果。
假如他能像老十三一樣清醒,或許他的命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得意忘形的隆科多
說完了左膀年羹堯,下面就要說說右臂隆科多了。
要說雍正繼位的關鍵,非隆科多莫屬。
他不僅是康熙晚年最信任的大臣,更是康熙遺詔的頒佈者。
前面我們提到過,康熙目睹了兒子們之間的爭鬥,決定生前不再立儲。
晚年的他,選擇了不站隊的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為自己提供安全保衛和各方情報。
手握京城兵權的隆科多,一時間成了各方拉攏的物件,但他始終保持中立,絕對效忠於康熙。
康熙臨死那一夜,隆科多手握兵權,保證了皇位的順利交接,他也因此成為雍正的心腹,被雍正親切地稱為“舅舅”。
但權力這東西,握得太牢就會燙手。
隆科多仗著自己是“擁立功臣”,大肆干涉選人用人,公開結黨營私,還庇佑“八爺黨”的族人,觸碰到了雍正的逆鱗。
再後來,他滿腹牢騷,暗諷雍正忘恩負義,各種胡言亂語甚至直接威脅到了雍正繼位的合法性。
最終,雍正以41條大罪將他判了個無期徒刑。
經歷大起大落的隆科多,精神失常,一年後就命喪黃泉。
從被賜自盡的年羹堯,到自食惡果的隆科多,他們的結局都印證了那句老話:伴君如伴虎。
那麼,雍正難道就沒有溫情的一面嗎?
自然不是。
我們都知道,雍正是大清朝的改革者,在位13年推行了各項改革,如設立軍機處,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甚至是“改土歸流”。
這些制度與政策能成功推行,除了依賴雍正本人近乎偏執的勤政之外,也離不開雍正破格選拔重用的一系列重臣。
而這些重臣,在中央的代表是張廷玉,在地方的代表則是非科舉出身、忠心耿耿的李衛與田文鏡。
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這幾位大臣。
配享太廟的張廷玉
先來說說清朝太廟裡唯一的漢臣張廷玉。
在清朝皇帝裡,雍正對漢臣的信任值絕對是天花板級別的,張廷玉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位老兄29歲中進士,學問紮實到讓康熙都點贊,但真正讓他逆襲的卻是雍正。
張廷玉這個人很厲害,先看他的工作履歷,他幾乎主管過清廷所有的核心部門,可以說是門生故吏遍佈朝堂。
但他謹慎持重,既不結黨,也不營私,日子清苦得連雍正都看不下去。
而這份清廉自守,也換得了雍正的絕對信任,勤政付出更是讓他成了雍正的貼身大秘。
那麼,張廷玉有多牛呢?
雍正朝的機密檔案全由他一手經辦,雍正的改革制度都是由他草擬。
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勤勉,甚至是非常卷的一個皇帝,每天的工作強度都很大,而50多歲的張廷玉,就這樣相伴左右,毫無怨言。
對於這樣的臣子,雍正簡直太愛了,甚至跟周圍人開玩笑說,張廷玉就是朕的胳膊和大腿!
而張廷玉的付出也得到了巨大的回報,雍正臨終前留下遺旨,讓張廷玉死後進入清朝太廟。
這待遇在滿漢分明的清朝,簡直是“逆天操作”,如此知遇之恩,也難怪張廷玉晚年拼了命也要完成《明史》的編纂,這才是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
花錢買官的李衛和大器晚成的田文鏡
再來說李衛。
在雍正朝的名臣裡,李衛絕對是個“另類”。
別人靠科舉入仕,他卻花錢直接買了個官職。
李衛雖然沒走科舉這條路,可辦事能力卻是一頂一的。
因為老十三的舉薦,李衛受到重用,南下查鹽。
他雷厲風行,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就追回了欠賬,甚至還盈利了。
擔任浙江巡撫後,李衛迅速推行“攤丁入畝”,開發荒廢的玉環島,既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也給底層人民帶來了實惠。
瞧,李衛雖然靠著“鈔能力”上岸,但工作卻紮紮實實,特別是他心中是真裝著百姓。
得知兩個堂弟在老家仗勢欺人,李衛公私分明,大義滅親;為民眾做事時,他又很細心,設身處地地考慮那些底層老百姓的處境,真正稱得上是勤政愛民之人。
也因此,當年他離開浙江後,浙江百姓依依不捨。
雍正死後,李衛痛哭流涕,讓乾隆也不免感慨,給了李衛安享的晚年。
與李衛相比,另一位名臣田文鏡稱得上是“大器晚成”。
田文鏡在康熙朝蹉跎了半生,61歲還只是個從四品。
本來仕途也就這樣了,但沒想到在雍正朝,田文鏡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因為賑災等幾項工作完成得很不錯,田文鏡受到雍正的賞識,不到兩年時間就成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懷才不遇了半生,卻在人生暮年碰到了伯樂,田文鏡的心情一定是充滿感激的。
於是,當雍正需要官員在地方執行改革新政時,田文鏡義無反顧地站到了第一線,不管髒活、累活、苦活,這個60多歲的老頭都第一個衝鋒在前。
對於雍正的四大改革政策,他以雷霆手段迅速推進,不到一年就補齊了河南府庫的虧空,還查出了地主士紳隱匿的2500餘頃土地,並且拉著官紳一起修繕黃河堤壩,頂住了黃河的汛情。
一系列舉措下來,田文鏡幾乎成了雍正新政的化身,也因此成了新政的攻擊物件,不但河南官場、士紳們將他稱作“酷吏”,連朝中也是彈劾不斷,好在田文鏡為官清廉、工作勤勉,始終沒有致命的弱點。
而且老田太有分寸了,哪怕做了這麼多事,被雍正稱作“天下第一巡撫”,他也絲毫不提任何過分的要求。
有一次,雍正從別人那裡知道田文鏡一直有個心願,想把家族在八旗中的地位往上抬一抬,他嗔怪田文鏡,咱倆誰跟誰啊,你這點事怎麼不直接和朕說呢,朕生你氣了!
不過雍正對田文鏡也是真的非常關心,看到田文鏡這麼操勞,卻還沒有子嗣,雍正就給老田送求子妙方,囑咐他不要放棄。
聽到田文鏡生病了,更是著急得不行,專門把自己吃的丹藥送給他。
可惜,年事已高的田文鏡,發光發熱了10年就離世了,他應該很慶幸,在人生的最後10年,還有機會去燃燒和戰鬥,去用自己的努力,挽救國家於水火。
從年羹堯的“盛極而衰”到田文鏡的“知遇之恩”,臣子們的百態人生,也照出了雍正這位帝王的狠辣與溫情。
雍正是一個愛憎分明的皇帝,愛的時候,恨不得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你,信任、權力、榮譽、地位、金錢……
但當這些權臣越過人臣的邊界,威脅到皇權集中與改革推進時,雍正又會以雷霆手段加以懲處,以此震懾朝野。
這樣的用人之道,也是時局所迫。
面對吏治鬆弛、財政虧空的困局,雍正急需重塑統治秩序。
因此,他用熾熱的情感維繫忠誠者,以冷酷的手段清除阻礙者,看似任性的行為,實則也是向天下釋放一種“有功必賞、有錯必罰”的政治訊號,以此激勵臣子們為新政努力。
愛憎的背後,何嘗不是一個改革者的掙扎與突圍呢!
好了,雍正臣子們的故事就講到這。
下一節,讓我們繼續雍正身邊人的故事,看看他三個兒子的人生際遇。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