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世界】假期看了幾部反貪港片,香港新加坡都是華人地區反腐成功的範例。同為國人,香港警隊曾是亞洲最腐敗最濫權的群體。70年代港督麥理浩決心治貪,只能搬來英國資本主義那幾件套:
1)權力贖買,高薪養廉,取締灰色收入,代之以合法高薪;
2)權力公開,程式陽光化,公務人員財產公示,輿論可監督,市民可投訴,社會可問責;
3)權力制衡,互不隸屬,廉政公署獨立辦案,司法獨立判案。
有權力就有腐敗,自古皆然,人類文明反腐敗戰爭最終得到的經驗教訓,就是這套綜合解決方案。很多國人認為只要大張旗鼓,嚴刑峻法,就能根除腐敗。要知道,朱元璋在位31年間,先後發起了6次大規模的肅貪運動,殺掉近15萬人,官員受賄60兩銀子就會被處以剝皮楦草之刑。結果呢,朱元璋自己都哀嘆,如此鐵腕,“奈何朝殺而暮犯”!
有明一代,卻成了中國歷史上腐敗最嚴重的王朝之一。朱元璋給自己的皇子皇孫顯爵厚祿,子孫繁衍以至於成為明朝財政的巨大負擔。但他對官員很吝嗇,實行低俸制,只搞道德激勵。如果官員不貪汙僅靠俸祿,只能像海瑞那樣,自己勞動種菜,全家吃糠咽菜,一年吃頓肉就算過節。皇帝自己三宮六院,然後號召士大夫們講節操講奉獻,讓官員一邊手握無限權力,一邊安貧樂道清湯寡水,整個大明有幾個海瑞?
所以朝廷運轉靠的是潛規則,連張居正、戚繼光這些一代名臣,也都行賄受賄。戚繼光被彈劾就是有人告發他送給張居正春藥和美妾。王陽明這種半聖之體,收下屬的冰敬炭敬也不會不好意思。這已不是個人道德問題,而是大明官場的規矩,不講規矩,寸步難行,朱元璋泉下有知也無可奈何。
清沿明制,法律規定受賄15兩銀子以上者,罰打70到100大板,貪受80兩以上者絞死。王法雖嚴,但都是漏網之魚,很少有人因為80兩銀子而受刑,因為法不責眾,官僚群體普遍做不到。
從清朝幾個因貪腐處死的案件來看,真正的原因,通常是行政上的重大疏失或觸怒皇帝,貪汙本身的刑罰,並無邏輯可循,因腐敗而受罰的機率相當小。乾隆朝60年間,純因貪汙的彈劾案大約有4百件,但大都未起訴定罪。
晚年的乾隆,已經與官場潛規則共生共榮,帶癌生存,甚至創造性地把反腐與理財相結合,把貪官暗自培養為“地下銀行”“第二國庫”,最典型的就是和珅。他有意縱容官員貪汙,然後再抄家沒收財產,達到民不加賦而斂財的目的。於是,既能保持仁君的形象,又因反貪而收穫民心,一箭雙鵰。而貪官們實際上成為了皇帝變相搞錢的“白手套”,平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養肥了再宰!
乾隆死後,他的兒子嘉慶立刻把和珅抄家,據野史傳聞抄沒家產高達8億兩白銀,相當於大清財政的十年收入,民間戲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李侍堯案:
君臣之間的貓鼠遊戲
1780年正月,春節剛過,30歲的戶部侍郎和珅,與刑部侍郎喀寧阿等人遠赴雲南,辦理一件官員貪汙案。
涉嫌貪汙的官員叫李侍堯,時任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雲貴總督。
和珅等人辦案的過程就不囉嗦了,總之,最終查明李侍堯貪汙受賄屬實,涉案金額還很巨大。計有各類金器5400餘兩、珍珠2000餘顆、寶石140餘塊、玉器1000餘件,以及各類名人手卷、畫軸、墨跡等共200餘件,總價值摺合成銀子約35000餘兩。
那段時間,乾隆皇帝正在大力澄清吏治,掀起反腐風暴,沒想到就有人撞到槍口上來,自然很是生氣。他當即傳諭怒斥李侍堯:“侍堯身為大學士,歷任總督,負恩婪索,朕夢想所不到!”
此前,和珅擬定的初步處理意見是“斬監侯”。不過,如何處理李侍堯這樣的高官,要經過大學士、九卿商議。大學士、九卿商議的結果是“斬立決”。
眼看李侍堯項上人頭不保。這時候,乾隆皇帝卻有意放他一馬,下旨讓各省總督、巡撫們議定。江蘇巡撫閔鶚元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上奏稱:“侍堯歷任封疆,幹力有為。請用議勤議能之例,寬其一線。”
乾隆皇帝一看:正合我意。於是,順水推舟地下旨,將“斬立決”改為“斬監侯”。死刑立即執行變成了死緩,李侍堯躲過一劫。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項上人頭還在,何愁沒有翻身的機會呢?
一年不到,李侍堯就東山再起,“我李侍堯又回來了!”
1781年,甘肅發生叛亂。乾隆皇帝派大學士阿桂前去視察,同時,趁此機會讓李侍堯復出。一年前,李侍堯已經被革除了所有職務和爵位。乾隆皇帝便特別下旨,讓李侍堯以三品頂戴、孔雀翎的身份前去甘肅管理軍事。
別說,這李侍堯運氣還真好。他剛剛抵達甘肅,甘肅就發生了一場官場地震:號稱“清朝第一大貪汙案”的“甘肅冒賑案”爆發。該案中,一批官員以賑災濟民的名義集體私分鉅額公款,達281萬兩銀子之多,讓乾隆皇帝氣得發抖,直呼“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官官相護之風,至於舉朝皆然!”陝甘總督勒爾謹被賜自盡,計有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縣官員113人殺頭的殺頭、下獄的下獄、降職的降職。
勒爾謹死後,陝甘總督出現空缺。乾隆皇帝命李侍堯代理。不久,又發給他現任品級(正二品)頂戴,加太子太保銜。
李侍堯又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政壇。
哪想李侍堯還沒高興多久,又出事兒了!
李侍堯代理陝甘總督任上,甘肅一帶一直很不安寧。各地叛亂此起彼伏,真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都快4個年頭了,李侍堯還沒有徹底將甘肅平定。乾隆皇帝很是焦急,命大學士阿桂、兵部尚書福康安前去平叛。
福康安到了甘肅,第一件事就是弄李侍堯。他揭發李侍堯翫忽職守。再加上此前就有人控告李侍堯在擔任兩廣總督時貪贓枉法。兩罪齊發,李侍堯又被抓了回來。那時候,乾隆皇帝正在熱河避暑,他召集王公大臣商議處理辦法,商議的結果是“斬立決”。
乾隆皇帝再次猶豫了,還是不想弄死李侍堯,下令將“斬立決”改為“斬監侯”。
李侍堯又保住了一命。
在乾隆皇帝的加持下,李侍堯很快就被釋放,署理正黃旗漢軍都統、戶部尚書。此後,歷任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官運依然亨通,儼然政壇一顆常青樹。
李侍堯兩次被判斬立決,又兩次被乾隆寬恕,原因何在?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他辦事頗為精明能幹。江蘇巡撫閔鶚說他“歷任封疆,幹力有為”,並非溢美之辭。
李侍堯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向朝廷提出了很多有利社會的建議,幾乎都得到了批准。清朝時期,廣州是中國唯一允許開展進出口交易的地方,經常與各國商人打交道,很容易出紕漏。李侍堯將各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清朝時,從朝廷“空降”的官員很少懂地方經濟的,李侍堯是少有的例外。他在擔任湖廣總督時,發現許多淮鹽商家哄抬價格,導致民生艱難。李侍堯上奏朝廷,建議對食鹽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即在食鹽成本價的基礎上,上浮一部分作為鹽商利潤,然後固定下來。此舉實施後,平抑了食鹽價格。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李侍堯貪汙的方法很巧妙。李侍堯從不主動索賄,更不會向用公款和善款伸手。他最喜歡在上貢給乾隆皇帝的時候“揩油”,雁過拔毛獲取好處。
據統計,李侍堯從1752年任熱河副都統起,到1780年第一次“下課”,28年間共上貢129次。最多一年上貢9次。這些上貢的貢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價值不菲,當然不會是李侍堯自掏腰包。就憑每年1萬多兩銀子的合法收入,李侍堯也承擔不起。來源就是從當地老百姓頭上搜刮。對於這一點,乾隆心知肚明,所以怎麼可能對李侍堯痛下殺手呢?
而且,有時候乾隆皇帝會讓李侍堯幫他解決棘手的問題。1777年,乾隆的生母崇慶皇太后病逝。為了表示孝敬,乾隆皇帝下詔製作一座金塔,盛放皇太后的頭髮。是為“金髮塔”。製作金塔有1200兩金子的缺口,乾隆皇帝又不想從國庫支取,怎麼辦呢?最後交給李侍堯處理。李侍堯為乾隆皇帝填上缺口。按照李侍堯的收入,怎麼可能拿出1200兩金子?只能是一個字:貪。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只要是替皇帝辦差,適當貪汙點,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如果不是這樣就敢去貪汙,就像前面所說的勒爾謹那樣,就會是死路一條。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