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ciyu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訊

我看一些歷史書時,發現古人很推崇“靜”的力量。
曾子在《大學》中強調“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老子提出“致虛靜,守靜篤”,認為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是通往智慧的途徑。
在他們看來,內心平靜,事則可成。
如果心亂了方寸,事態只會更糟糕。
智慧越高的人,越是平和,遇事不忿不喜,不讓情緒佔據主導地位。
小事不燥
公元201年,司馬懿出任河內郡的上計掾,負責統計資料。
當時的士族瞧不起這類職位,好友胡昭調侃他:“鷞鳩也願意吃鵓鳩的食物嗎?”
司馬懿卻認為,盡小者大,積微者著。
他事無大小,必躬身親為,會耐著性子在轄區走訪,將郡內人口登記成冊,又協助郡守認真核實各地財政的明細。
若有百姓上訪,事無鉅細,他也會盡力解決。
在任期間,司馬懿大小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被郡守推薦給中央,稱其有王佐之才。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得從細微簡單的事情開始做的。
人在事上磨,把芝麻粒兒小事當磨盤。
如果在小事上耐不住煩,這樣的人往往也難闖出名堂。
專心做好眼前的每一個步驟,時間到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東漢陳蕃年少的時候,曾在庭院習讀詩書。
有一天,他父親的老朋友薛勤來家裡做客。
看到院子裡雜草叢生,髒亂不堪,就問他為什麼不打掃。
陳蕃說:我的志向是掃除天下,怎麼在乎這一間房子是否乾淨呢?
薛勤則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慚愧,慢慢改掉了眼高手低的毛病,最終成長為東漢太傅。
認知高的人,抬頭望向高處的同時,手也願意從低處做起。
小事是大事的根,把一件又一件的芝麻小事做好,才能慢慢壘起萬丈高樓。

難事不慌
曾國藩說過: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為處事第一法。
越是慌亂,越是力不從心。
不慌不忙的人,泰山崩於前也面不改色,以平常心對待非常事。
《世說新語·雅量》裡記載了一個故事。
謝安在東山居留期間,有一次和孫興公等人泛舟遊玩,突然間風起浪湧,同船之人都驚恐失色,提議掉轉船頭回去。
謝安神態安閒,望海吟嘯。
船伕看見謝安還是如此安然若素,便仍然搖船向前。
不久,風勢更急,浪更猛了,眾人叫嚷騷動起來,不能安坐。
謝安不緊不慢地說:“既然如此,不然我們回去吧?”
大家趕忙應聲附和。
《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對此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評價:審視謝安遇事時的氣量,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劉義慶的觀點,在淝水之戰中,謝安從容自若,弈棋定大局。
普通人面對艱難之事時,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找不到正確的出路。
厲害人卻能穩住心境,發揮出該有的能力和水準,努力穩定大局。
平靜,自有力量。
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萬事都可迎刃而解。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接任尚書令。
此時,面對新喪元帥的局面,朝中人心惶惶,孫權在漢、吳邊境增兵,企圖趁火打劫。
內憂外患的境地下,蔣琬鎮定自若、處事有條不紊,先是穩住了國內大局,後主持出兵威懾外敵,最終穩住了局面。
氣定則心定,心定則事圓。
身臨生死攸關的大事,大多數人會在壓力之下害怕、崩潰。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收住驚懼的情緒,思考對錯,一步步走出困局。

爛事不怒
佛家,把嗔怒當作三毒之一,是修行的大忌。
人一旦憤怒了,就如同走進迷障,失去了判斷力。
這個時候,怒中無智,無論做什麼都會錯什麼。
隋朝末年,割據勢力遍佈各地。
楊玄感揮師經過弘農,直入關中。
弘農太守楊智積對屬下說:“如果讓楊玄感進入關中,以後的勝敗就很難預料了,我們應該把他們滯留在這裡,待援軍來到。”
為此,楊智積想了一個主意。
當楊玄感率大軍經過弘農時,準備繞城而過,突然,楊智積高高站立在城頭,對著楊玄感破口大罵,語言汙穢之極,不堪入耳。
楊玄感勃然大怒,不顧將士勸阻,立即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將弘農城團團包圍起來,誓要奪下弘農。
不料楊智積早有防備,一連三天過去,城未攻克。
這時傳來飛報:“追兵已經接近弘農!”
楊玄感大吃一驚,這才慌忙撤去包圍,向潼關進軍。
但是,一切為時已晚,隋煬帝的大軍在潼關外追上了楊玄感。
楊玄感臨死前感嘆:“勿怒而興師,勿慍而攻戰。”
一味與爛人爛事較勁,理智在怒火裡會被燒得一乾二淨,容易做出不合常理的決定。
當一個人踩到泥坑時,最好的選擇是繞道而行,而不是憤怒地再踩一腳,這隻會濺得自己滿身泥。
古人云:怒時易激,雖義憤亦當裁抑。
怒時會過激、會偏頗,人一定要學會自我約束,控制情緒。
遇到爛事時懂制怒,是在修心境,也是在修智慧。
冷靜地思考,謹慎地處理,我們方可不會爛事絆住腳,方可行穩致遠。

喜事不飄
不知大家記不記得《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
唐僧師徒唐到達天竺國境內的金平府時,離靈山只有兩千里路了。
取經大業即將完成,唐僧開始鬆懈。
元宵節來臨之際,白天在金平府慈雲寺內閒耍,晚上與眾僧上街逛燈會。
有一個晚上,觀燈的人發現天有異樣,便逐漸散去,慈雲寺僧人幾次請唐僧回去,但唐僧始終無動於衷,堅持看燈。
結果樂極生悲,唐僧被三位犀牛精擒走。
第九十一回末尾的點題評語說:懶散無拘禪性亂,災危有分道心蒙。
喜悅之際,往往是出禍事之時。
人在世上,沒有永遠的順利,只有暫時的如意。
如果一個人一直沾沾自喜,下一刻可能就樂極生悲。
年羹堯早年能征善戰,立下赫赫功名。
士兵們敬佩他,雍正重用他。
年羹堯便有點得意忘形,恃寵而驕,以職務之便收受賄賂。
有時候,在雍正的面前他也不在意君臣之禮。
雍正愈發不滿了,於是找藉口罷免了他的官職。
年羹堯失勢後,群臣紛紛彈劾他,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做人一飄,就要挨刀。
今日“春風得意馬蹄疾”,明日就有可能“潦倒新停濁酒杯”。
當一個人明白了無常,就不會過於張揚。
當逢喜事時,要按捺住得意的情緒,自省自察自己的不足,以防快樂過頭就是悲傷。
▽
乾隆二十一年,劉墉赴任安徽學政。
臨行前,其父劉統勳贈墨一幅:臨事而懼。
“臨事而懼”出自《論語·述而》,意思不是膽小害怕,而是控制情緒,謹慎對待。
認知高的人,通常都有這個特徵。
無論處於什麼境地,不躁、不怒、不慌、不喜,守住內心澄明,冷靜地洞察一切。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