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雍正》:“雞娃”鼻祖康熙帝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阿成。
從今天起,我們正式開始共讀李正的這本《成為雍正》。
網際網路上的清朝頂流
要說網際網路時代,哪個清朝皇帝最有話題性?
雍正要是自稱第二,那估計沒有皇帝敢認第一了。
這位冷麵帝王憑藉著獨特的“反差萌”形象,從故紙堆中“破壁而出”,成了清朝的“梗王”。
一句“朕就是這樣漢子”的硃批,讓他在網上火得一塌糊塗。
奇裝異服的cosplay,更是讓人眼睛一亮,驚呼這真的不是網絡合成圖嗎?
那些熬夜批閱的奏摺,讓他和“996”“卷王”等現代標籤有了超高的適配度,而“九子奪嫡”更是堪稱頂級“劇本殺”,讓他成為網路小說和宮鬥劇的絕對男主。
更有趣的是,雍正還成了魔性表情包的常客,從“朕知道了”的傲嬌回應,到“朕實不知如何疼你”的霸總語錄,讓人很難說不愛。
在這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這位三百年前的帝王能持續霸屏,甚至一度超過了他父親和他兒子,絕不只是因為戲多。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成為雍正》這本書,一起解密雍正“長紅”的奧秘所在。
這一節,我們先來聊聊雍正的父母。
雍正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母烏雅氏,一個是養母佟佳氏。
清朝培養皇子大多是生母、養母並存,好讓有血緣的不親,親近的沒有血緣。
這種方式雖對皇權有利,對皇子卻不太友好。
比如老四養母雖然地位高貴,但死得早,回到生母身邊後,生母和他不親,一心撲在自己小兒子老十四身上,導致老四備受冷落。
不過,有失必有得,老四也有了一個重要收穫。
養母有個弟弟名叫隆科多。
這個人後來成了康熙晚年最信任的人,也是康熙死後宣佈繼承人口諭的人。
隆科多能夠堅定支援老四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但這層甥舅關係一定不容忽略。
最卷家長康熙
說完母親,我們再來說說雍正的父親康熙。
要說清朝最卷的家長,那一定非康熙帝莫屬。
這位在位61年的帝王,不僅自己是個大學霸,還把“雞娃”做到了極致。
為了顯示出滿人不遜色於漢人,康熙對兒子們期待極高、要求極嚴。
他給皇子們制定嚴格的作息表,要求他們熟讀四書五經,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甚至包括西方數學、天文這些“跨學科知識”,也要略懂一二。
太子從6歲起,就開始高強度的學習,漢代的大儒認為經書讀個幾十遍就可以了,康熙卻要求太子讀夠120遍。
因為在“雞娃”方面成績斐然,康熙時常對著大臣們吹噓炫耀,甚至有一次天天唸叨,連著吹噓了六七天。
可能覺得嘴上說說不過癮,康熙索性來個“兒子學術成果展覽”,領著一眾大臣來到功課現場,隨手拿了十幾本經書對大臣們說:
“你們隨便挑,這十幾本經書,朕的兒子保證每個字都認識。”
只見七八歲的小皇子們,個個讀得抑揚頓挫,年紀大的水平更高,太子更是現場給大家講了一段儒學的“格物致知”。
在這種高壓教育下,康熙也的確培養出了一群能力超群的兒子:太子胤礽精通滿漢蒙三語,老八胤禩被稱為“八賢王”,老三在軍事謀略上堪稱奇才。
可以說,康熙的兒子們能輔政、能統兵、能做學問,單兵作戰能力極強。
但這種教育方式也埋下了隱患——優秀的兒子們開始對皇位有了慾望。
康熙的本意當然不是讓兒子們“內卷”,他曾對親哥哥說過,其他兒子都是為了輔佐太子培養的。
與此同時,康熙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父親。
他要求兒子們將自己當作絕對的權威,不允許兒子們背後搞小動作,和自己作對。
當看到太子行為不端,和周圍人結黨營私時,康熙表現得十分偏激,直接殺死了太子信任的大臣和近侍。
看到太子半夜偷窺自己的帳篷,更是直接宣佈廢掉太子。
原本穩坐東宮的太子,一夜之間從儲君淪為階下囚。
這場突如其來的“廢太子事件”,更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徹底點燃了皇子們心中的慾望之火。
各位皇子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試探,讓康熙不勝其擾,“九子奪嫡”的大戲也正式開啟。
對此,李正老師在書中分析道:
“康熙廢太子其實是個‘雙輸’局面。”
對康熙來說,親手廢掉自己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就像打碎了自己的藝術品。
對皇子們來說,這場風波讓他們意識到:皇位不是既定的傳承,而是需要用手段去爭奪的戰利品。
康熙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當太子二次被廢后,康熙直至去世也沒有再立太子。
他看得很透徹,不管立誰為皇儲,都會引起兩大矛盾。
一是太子與皇帝之間的矛盾。
只要有太子的存在,有心之人一定會結黨,威脅皇權。
二是皇子之間的矛盾。
康熙的兒子們個個優秀,又都加封進爵,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班底。
不管立誰為太子,都會成為眾矢之的。
而且孩子們都大了,他也管不住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生前不立太子,臨終再宣佈,讓新君直接登基。
渴望親情的康熙
經歷了兩廢太子和皇子奪嫡,康熙的內心是相當孤獨的。
他兩三歲就被送出皇宮,遠離父母,四五歲感染過天花之後才重返皇宮,但沒過幾年父母就全都逝世了。
童年的康熙,對親情是十分期盼的。
成年後,他對親情更是有著超高的期待。
當初對太子的不滿,一部分就源於太子對父子親情的冷漠。
康熙在太子身上傾注了半生心血,對他期待非常高,不僅希望他在治國理政上成績斐然,也希望兩人在親情上父子相宜。
可偏偏這個太子從小被慣壞了,對康熙非常不上心。
有一次康熙生病了,讓17歲的太子來跟前照顧。
這本是個人表現的大好機會,但太子在伺候時,常常心不在焉,甚至有點不耐煩,氣得康熙當場就把太子哄走了。
還有一次,康熙遠征塞外,非常想念太子,就瘋狂給太子寫信。
我們可以想象,皇帝每天日理萬機,但卻抽出這麼多時間,事無鉅細地給兒子寫信,為什麼呢?
他怕太子太想念自己。
可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康熙這邊寫得挺起勁兒,那邊太子連一封信都沒有回,氣得康熙直接寫信質問太子:
“皇太子好嗎?
爹怕你太想念我,給你哐哐寫信。
你竟然一封也不回我,難道給你爹寫封信,還能累到你這個監國太子不成?”
比起太子的冷漠,老四在父子親情上,可是給足了康熙情緒價值。
老爹走到哪,老四歌頌的詩篇就撒到哪;老爹佈置的工作,完成得也異常認真。
老爹因為“廢太子風波”氣倒了,拒絕治療,別的皇子都怕多說多錯,惹火上身,老四和老三卻挺身而出,說:
“老爹您的身體,是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依靠!
為了您的身體,兒子冒死也要找醫生為您看病調理。”
這句“冒死擇醫”,深深打動了康熙,讓他不禁感慨道:
“這老三老四,不顧個人的榮華富貴,滿心滿眼都是我這老頭子的身體,這才是我的好兒子!”
果然,在老三和老四的勸諫後,康熙開始用藥,也很快康復起來。
還有一次,因為老八黨羽眾多,當面試探立儲之事,自此康熙與老八徹底鬧掰,宣佈老八永不得立為太子。
後來康熙帶著皇子們到熱河遊玩,聽說老八生病了,就問老四:
“八阿哥生病了,你沒派人去瞧瞧嗎?”
老四一愣,說:
“哎呀,還真沒有。”
康熙又說:
“你該派人去看看的。”
老四就很蒙,你倆不鬧掰了麼?
但還是吩咐人前去探望了。
探視的訊息一回來,老四就立刻上奏康熙,說:
“八弟病得很重,我這當哥哥,決定先回去看看他。”
康熙大手一揮,準了。
可老四前腳剛走,康熙就抱怨道:
“好你個老四,丟下朕就不管了,為了個老八連服侍朕的工作都不做了,你是和老八一夥的吧!
既然你這麼惦記老八,那你就負責老八的照顧工作吧!”
嚇得老四立刻趕了回來,心裡七上八下的。
康熙返京時,因為要經過老八養病的地方,心裡覺得忌諱,就讓皇子們開會討論,能不能讓老八搬回家去歇著。
這會兒老四可算找到了彌補的機會,第一個舉手,聲稱這老八必須搬走,氣得老九當場罵罵咧咧,說:
“八哥病得這麼重,你們還這麼幹,萬一發生不測誰來負責!”
康熙一聽,立刻甩鍋,說:
“你們好好商量,出了事別把責任推到朕身上。”
最終,在老四的帶領下,皇子們還是決定讓老八搬走,絕對不能打擾康熙返京時的心情。
還好老八命大,沒被折騰死。
這個事反映的東西很有意思,它向我們展現了康熙心中不安定的一面。
此刻的康熙,就像一個鬧小性子的孩子,不停地試探著老四,期待這個兒子不但在政治立場上和自己站在一起,在親情選擇上也和自己站在一起。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此事也反映了康熙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的確,父母早逝,自己又每天被鰲拜等輔政大臣壓制,童年康熙的內心始終充斥著不安。
一旦覺得有人威脅到自己的安全,不管是鰲拜,還是太子和老八,他都會出現明顯的過激反應。
老四給足了康熙安全感
這樣一個敏感而不安的人,卻被老四哄得開開心心。
康熙晚年特別喜歡去兒子們的家裡吃飯,其中去的最多的是老三家,其次是老四家。
在康熙逝世的那一年,他連著去了老四家三次,還在那一年見到了弘曆,並把弘曆帶回皇宮中撫養了半年。
那一年的冬天,康熙在暢春園突然病重,他迅速派人召回在外祭天的老四,同時又急召了老三、老七、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二、老十三7位皇子和九門提督隆科多。
按照雍正在《大義覺迷錄》的描述,7位皇子和隆科多趕到後,康熙用口諭將大位傳給了老四。
等到老四抵達後,康熙卻只是和老四聊了聊自己的病情。
一直等到康熙駕崩,老四痛哭流涕時,隆科多才向老四宣佈了他繼位的訊息。
很多人覺得奇怪,康熙為什麼不當面告訴雍正繼位的訊息。
也許對康熙而言,當來到人生的終點,權力什麼的都不重要了,他只想和自己最孝順的兒子說說話,也在最孝順兒子的注視中,離開人世。
身為大清朝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在權勢利祿的遮蔽下,親情反而成了最難渴求的事物。
而恰恰是雍正,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填補了康熙對親情的遺憾。
或許,這也是雍正能夠繼承大統的原因之一吧。
好了,關於雍正與父母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一節,讓我們走進雍正兄弟們的人生命運,看看同一起點線的他們,如何走向不同的際遇。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