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雍正》:皇室劇本殺,沒有誰是真的贏家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成為雍正》這本書。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雍正的父母,也領略了康熙的瘋狂“雞娃”。
結果就是兒子們個個不消停,在康熙晚年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劇本殺。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就走近雍正的兄弟們,看看在這場皇室大戲裡,他們都上演了怎樣的人生劇本。

一手好牌打稀爛的太子

要說康熙最寄予厚望的兒子,非老二胤礽莫屬。
老二出生時,康熙正為“三藩之亂”頭疼,為了安定人心、以防不測,也為了爭取漢族士大夫的支援,康熙遵照漢人立嫡長子的傳統,將一歲多的老二立為太子。
但從那一刻起,老二就成了滿洲軍功貴族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
原來清朝從建國開始,皇帝都是由軍功貴族們開會選出來的,連康熙也是。
軍功貴族們透過這種方式,與皇帝共治天下。
現在,康熙“不講武德”,趁動亂立起了太子,這不是打軍功貴族的臉、削軍功集團的權嗎?
這不明晃晃地在宣誓:大清朝,誰當繼承人,朕說了才算。
對於這位繼承人,康熙也是真下功夫。
為了把他培養成“全能型帝王”,康熙下足了血本,頂級學者當家教,四書五經背到滾瓜爛熟,滿漢蒙三語隨意切換,妥妥的學霸。
小時候的太子也確實爭氣,經書倒背如流,對著一眾飽讀詩書的大臣,頭頭是道地講起“格物致知”,樂得康熙天天在大臣面前凡爾賽。
可誰能想到,長大後的老二卻人設崩塌。
因為長期當太子,他像個被寵壞了的孩子,性格驕縱無比,對父親康熙麻木淡漠,毫無感恩之心。
對周圍人也飛揚跋扈,一言不合就對別人拳腳相加,連老四都被他踢暈過去。
最讓康熙沒想到的是,老二還搞起了結黨營私那一套。
這還了得!
康熙忍無可忍,處死了老二的親信,從此父子之間有了隔閡。
之後的老二變得敏感不安、患得患失,甚至有點智商堪憂。
35歲時,他跟著康熙巡幸塞外,面對十八弟的重病,他表現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下子惹怒了康熙,將他狠狠訓斥一番。
誰知到了夜裡,老二竟然偷偷跑到康熙帳外偷窺,還被老大發現了。
在老大的添油加醋下,康熙誤以為老二要行刺謀逆,大手一揮,直接廢太子!
這一廢,可算是捅了馬蜂窩,其他皇子們紛紛摩拳擦掌,開啟了奪嫡之路。
好在康熙心軟,冷靜後又恢復了老二的太子之位,但老二復位後,不想著和解父子關係,卻開始瘋狂結黨,實力已經到了可以輕鬆謀逆上位的地步。
這讓康熙徹底寒了心,二次廢太子,且將他幽禁起來。
從此,“太子”變“囚徒”,老二屬實是高開低走的典型了。

“莽夫”式奪嫡的老大

再來說老大,老大胤禔作為長子,對老二當太子這事,一直很不服氣。
也不怪老大這麼不忿,老大的條件確實也是頂配。
長得英俊,武藝還強,靠著軍事才能在康熙面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是第一個被封為王爺的皇子。
但在奪嫡這件事上,老大被嫉妒矇蔽了心智,變得智商、情商全都不線上,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當看到太子被廢,老大以為機會來了,異常亢奮,上躥下跳。
康熙本就被帶刀的老二嚇到了,再看到手握重兵的老大這個表現,立刻警惕起來,公開表態,這老大性急頑劣,怎麼能立為太子呢?
這很明顯在敲打老大。
可老大居然跟康熙說:
“爹,如果我不能當太子,我願意推薦老八來當。
至於老二,您要是不忍心殺他,我來動手!”
這話一齣,康熙直接驚掉下巴。
更離譜的是,他還迷信江湖術士,搞起了巫術詛咒老二,結果事情敗露。
康熙怒不可遏,當場革去他的王爵,並下令終身幽禁。
就這樣,老大在幽禁中度過了26年,直到63歲鬱鬱而終。

從人心所向到階下囚的老八

話說老大自己奪嫡不成,還把老八也拉下了水。
本來,老八是皇子中實力最強的一位,還聚集了一夥“八爺黨”。
話說老二立為太子後,清朝軍功貴族們很不滿意,這批人雖然表面上沒有說什麼,背地裡卻一直在觀察老二。
發現老二性格不好後,軍功貴族深為不滿,這太子現在就這麼張揚跋扈,等將來真的繼位了,能給軍功貴族們什麼好果子吃嗎?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推倒重來,畢竟立嫡長子為太子那是漢人的傳統,按滿人的規矩,就是得由他們選一個繼位者。
這時候謙遜有禮的老八,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老八胤禩,待人謙和有禮,做事妥帖,小時候就有賢名,樂善好施,在朝廷裡的口碑那叫一個好。
於是,這些軍功貴族們暗自集結,擁護在老八週圍,形成了一個反太子的奪嫡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八爺黨”。
太子被廢后,“八爺黨”立刻活躍起來,在康熙組織的兩次投票立儲行動中,四處拉票,試圖把老八推上太子之位。
可惜樹大招風,老八自己都沒意識到,以他為中心的“八爺黨”,已經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
從此,老八在康熙的心目中就不再是兒子了,而變成了政敵。
因此,康熙對老八就只有猜忌和提防了。
但老八並沒有放棄,一直暗中積蓄力量。
即便等到雍正即位,老八的勢力也依舊強勁。
為了穩住局面,雍正給老八封了個廉親王,讓他參與朝政治理。
結果老八威望太高了,他站在那裡,就是對雍正的最大威脅,他手下的“八爺黨”,更是“不聽皇帝聽八爺”。
最終,雍正以40條罪狀,將老八削爵、除籍、圈禁。
因為開除了宗籍,所以必須改名,老八回顧一生,給自己起了個“阿其那”的名字,意思是待宰的魚。
三個月,他就在圈禁中意外死亡。
老八的一生,令人唏噓。
其生母身份低微,童年寄人籬下,過得並不好。
好不容易靠品德和能力贏得了周圍人的認可,卻因為威脅皇權,得罪了父親和哥哥。
他是“九子奪嫡”中下場最慘的皇子,可他這一生,也令人同情。
如果不是因為對皇權有了渴望,他的一生也許會好過得多。
但人品、才能都是人中一流,又受到眾人追捧的他,想跳出慾望的裹挾,又談何容易呢?
對於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明明自己做對了所有的事,但還是贏不了。
他的一生,就像他給自己起的名字一樣,一輩子都是一條待宰的魚。
同母不同心的老十四
如果說老八是雍正“九子奪嫡”上半場的最大對手,那下半場的對手就是老十四了。
老十四和雍正是同母所生,按理說應該“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在皇位面前,親情也得靠邊站。
老十四從小就和老八走得近,是“八爺黨”的核心人員。
當老八奪嫡無望後,老十四就成了“八爺黨”新的支援物件。
康熙晚年,清朝要出兵平叛西藏動亂,需要一位皇家宗室擔任大將軍。
此時,皇子們有的圈禁,有的失寵,有的年齡不合適,有的又實在沒有軍事才能。
如此,31歲的老十四趕上了好時機,成為“大將軍王”,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儲君人選。
老十四也志在必得,還找了算命先生算起了命。
但最後,登基的卻是雍正。
雍正很聰明,一上臺就讓年羹堯解了“老十四”的大將軍印信,並讓他迅速回京奔喪。
可這老十四實在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大鬧靈堂,非常不給雍正面子。
對這個親弟弟,雍正也是給足了耐心和忍讓,不斷給他加封進爵,但老十四各種作妖。
最終,在雍正全面打擊“八爺黨”時,老十四也未能倖免,被革爵囚禁,關了十年。
直到乾隆即位,他才重獲自由,可此時的他早已沒了當年的意氣風發,在乾隆二十年結束了一生,享年68歲,也算是那時的高壽了。
兄弟情深的老十三
要說皇子們誰是雍正的“真愛”,那非老十三胤祥莫屬!
老十三的童年很幸福,母親是康熙的寵妃,父親也愛屋及烏,對他十分關注,還派他去輔佐未來的繼承人太子。
但是隨著太子第一次被廢,老十三不但被圈禁起來,也失去了康熙的寵愛,嚐盡人間冷暖。
好在唯一值得慰藉的是,他與老四依舊兄弟情深。
小時候學不會數學時,四哥就手把手地一點點教他,現在自己身處人生低谷,政治失利、經濟窘迫、身體患病,只有四哥與他依舊親近,但也只能秘密來往。
終於,老十三熬到了雍正登基。
康熙駕崩那一夜,他親自護送著雍正登基。
雍正即位後,面對朝中無人的困境,也將全部重擔壓在了自己最信賴的十三弟身上。
雍正對老十三極為重用,封他為怡親王,還讓他當總理事務大臣,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他,可謂是行政、軍事、財務一肩挑,所以很多人都戲稱老十三為“常務副皇帝”。
不過老十三並沒有因此飄了,而是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知道不管權力再大、功勞再多,都不是因為自己優秀,而是因為皇帝恩典。
所以他始終保持著謙遜姿態,大臣寫給他的信件,他一字不落全拿給雍正看;
大臣送的禮物,也是雍正挑完不要的,再退回大臣。
在處理朝政上,這老十三確實沒辜負雍正的信任。
他不顧身體地拼命工作,劃分地方州府,整頓全國軍隊,清查雲南鹽務,賑災福建、勘探河道、解除海禁,在朝堂上起到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更誇張的是,在身體狀況已經嚴重堪憂的情況下,為了給雍正建造帝陵,老十三不顧腿上的舊疾,翻山越嶺,親自勘察地形,敬業得連雍正都勸不住,生怕弟弟出事。
最終,老十三因為太過操勞,惡疾纏身,在雍正八年就病逝了,享年45歲。
雍正悲痛欲絕,賜諡號“賢”,還讓他配享太廟。
這待遇,足以證明兩人的感情有多深厚。
實話實說,像老四和老十三這樣的君臣兄弟組合,翻遍史書都難得一見。
雍正對十三弟的評價更是高得無以復加,他管年羹堯叫“恩人”,管張廷玉叫“股肱”,管隆科多叫“全國人民的好舅舅”,但他給老十三的評價是:
朕的十三弟,是全宇宙最好的好人!
在失去父愛後苦了半生的老十三,最終用謙遜勤勉,保全了他和雍正之間的手足情誼。
而在無情的帝王家,這份真情難能可貴。
大概也正是老十三夙興夜寐地勤勉工作,雍正才有足夠的精力在紫禁城的深宮之中,去放心謀劃他那一項項精巧的改革舉措。
常言道:“最是無情帝王家。”
生在帝王之家,雍正和兄弟們被權力和慾望裹挾其中,誰都過得不輕鬆,反而是那些年紀小或能力弱的弟弟,收穫了安穩人生,這又何嘗不是人生之幸呢?
好了,雍正兄弟們的人生故事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接著聊聊雍正的那些臣子們。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