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向下內卷,不如向上創新,以及反哺上下游。
(一)今年上半年最熱鬧的經濟新聞,莫過於外賣行業的價格戰。先是京東連出狠招,2 月底推出滿 15-10 、滿 40-20活動,4月10日又推出百億補貼活動;4月14日,美團宣佈,未來三年向餐飲行業整體投入1000億元,幫助餐飲夥伴健康增長,包括幫助商家補貼消費者啟用需求、扶持和獎勵品質商家,以及推動明廚亮灶覆蓋10萬家店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30日,餓了麼宣佈 “餓補超百億”大促活動正式開始。
隨著三大外賣平臺價格戰的白熱化,最近出現了1元奶茶、3元咖啡、6元炒菜的“盛景”,部分使用者甚至實現“0元購”。

無獨有偶,去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價格戰也都打的不亦樂乎。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2年只有95款新能源汽車降價銷售,2024年則達到227款,全國新能源新車降價平均達到1.8萬元,單車利潤也從2020年的2萬元,下降到目前1萬元左右。在這場價格混戰中,比亞迪和長城之間爆發激烈口水戰,甚至長城向國家有關部委實名舉報比亞迪違規,哪吒、高合、極越則最終燒不起錢,瀕臨或已經破產。
(二)很多人都說,我們消費者歡迎價格戰,因為這可以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你批評價格內卷,就是在說風涼話、反人民。不過筆者仍要提醒大家:價格內卷帶來的好處往往是暫時的、區域性,它無益於行業健康發展,也就終究無助於個人生存機遇的增加,以及所享受的消費服務品質的提升,長遠看大機率是未必是好事。
首先,從直接角度上講,價格戰絕非發優惠券這麼簡單的事情,背後涉及平臺與商家的利益分配,平臺或終端企業很難支撐價格戰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成本,最後這些成本只能轉嫁到供應鏈商家的身上,壓低整個行業利潤,以及降低服務品質,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管的“中國質量萬里行”官方網站在4月21日的報道,京東外賣的滿15-14活動,商家需要承擔5元;另根據哈爾濱電視臺官方微博4月27日的訊息,某家外賣商鋪在平臺日營收為358.58元,但是需要承擔27.2元的運費補貼,89.24元的貨款補貼,到手金額不過233.24元,所以利潤也就是所剩無幾。
餐飲店、便利店本來多數是養家餬口的小微企業,2024年全國至少有200萬家餐廳倒閉,佔餐廳門店的四分之一,如果平臺的無序競爭不能提高它們的利潤,反而增加負擔的話,那麼這種降價最終是沒有意義的。正如“中國質量萬里行”報道中所講的,大額滿減活動不過是一時吸引“羊毛黨”熱鬧一番,這對餐飲行業的長遠發展並無益處。
在價格戰壓力下,商家也不可能以低的不能再低的價格經營下去,必然要進行減量,或者提高打包費、配送費來找補。比如之前新京報對外賣訂單配送的優惠單進行過測驗,均有明顯的減量或偷工減料。所以,在商業生態的幾種選項中,對商家和消費者最有利的是平價優質,而不是低價低質。
其次,從更深層次角度,價格內卷破壞行業規則、削弱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率,進而延滯上下游企業的升級創新,讓產業陷入“低價陷阱”。
筆者最近遇到了一位師兄,他是頗有名氣的一個創業家,疫情前曾經創辦一個著名線上購物品牌,一度位居中國獨角獸企業前50名,後來還在美股上市。他的創業初心為消費者提供平價優質的服務,筆者幾次購物體驗都很不錯,但是後來倒在價格戰中,現在不得不轉身做下沉市場。
儘管從個人賺錢角度來講,只要是能盈利就是王道,莫管它用什麼路子。但是筆者還是覺得很令人惋惜,一是像他這樣的商業天才,才能並不能有機會發揮,只能被另一種不理性潮流裹著走;二是大家都去卷下沉,極大拉低了行業利潤,進而使得企業很難有更多的資本,進行提升技術或改善服務的改進。
比如,去年全國最大的8家車企,他們都基本是位居全球前20的行業巨頭,但總盈利才877億,僅相當於豐田一家企業的三分之一。按理說,汽車行業是目前全國工業中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利潤率也很高才是,但是這種價格內卷,讓整個中國汽車產業賠本賺吆喝,同為新能源汽車,特斯拉單車利潤為5萬元左右,而比亞迪僅為9000元左右。

(價格戰之下,中國汽車產業雖然全球規模最大,但是絕大多數供應鏈企業,都是1億元一下的微利,資料來源:澎湃新聞)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報告,2024年的價格戰讓車企銷售收入減少了1956億。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知名車企都開始虧損,這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終歸不是好事。
再比如過去有電商平臺雄心勃勃地推廣“中國質造”計劃,就是依託它的銷售網路,幫助浙江、廣東的那些工廠打造品牌、轉型升級,讓這些中小企業的逐步向價值鏈中上游轉移。不過,由於過去四五年整個終端市場風氣轉向比拼低價,甚至是搞“僅退款”,導致江浙、廣東工廠都被平臺端拼命壓價,不得不去生產1元的襪子、10元的褲子,“中國質造”只能是美好的一個夢想了。
所以,我們不反對企業運用價格策略,但是如果把價格戰當成一種成癮性依賴,並且利用自己的行業鏈地位,去綁架整個產業鏈一起壓價格,筆者認為這對行業生態是傷害、劣幣驅逐良幣,對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是傷害,對社會資源是莫大的浪費。
不過筆者認為,也有企業是例外,保持了比較理性的戰略思考,在殘酷的價格競爭中,依然做出了一些對消費者和國民經濟具有長遠意義的舉措。
一是這次外賣價格戰中的美團,它雖然提出千億補貼,但不是在消費端打價格戰搞“內卷”,而是將補貼反哺餐飲產業上游,側重於改善商家基礎設施,助力餐飲品質提升之類,包括:為企業發放助力金,未來打造10萬家明廚亮灶餐廳;最佳化提升行業標準,根據供應鏈資料,自動生成有機認證”等標籤;推廣“浣熊食堂”專案,對商家餐品加工、成品製作、午間巡檢、進貨清單進行統一記錄和展示等。這些才是回應了餐飲業發展痛點,回應了消費者痛點,同時讓平臺-商家-消費者之間形成利益的良性迴圈。

(美團資助的商家“明廚亮灶”工程,顧客開啟美團app就可以看到飯菜製作過程)
二是實體行業的蔚來,在價格戰壓力下,仍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改進換電服務,研發投入比遠遠高於同行,2023年這個比值為24%,與國際同行大眾、特拉斯相當,而一汽、上汽僅為3%左右。蔚來雖然這兩年在價格內卷背景下,銷售增長遠遠不及比亞迪,但是從商業本身價值來講,它是令人尊敬的企業。
(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企業的價格內卷呢?我覺得這裡面既有企業外部的整個經濟環境因素,也有企業內部因素。
從客觀方面講,一是民營經濟天花板問題,各種行業壁壘、准入門檻的問題。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和市場監管總局釋出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現在仍有107個領域設定投資限制,很多都是利潤豐厚穩定、行業規模大的領域,民企掌握的資本缺乏充分出口,只能侷限在固定空間內高競爭式生長。
二是最近幾年居民增收放緩,居民消費降級的問題,比如2024年居住、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速分別為2.8%、2.8%、1.4%,而2019年的增速分別為8.8%、3.8%、4.8%,增速都下降了60%以上,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走品質和價格雙提升的路線,降價更能獲得那些基數更大的低收入群體的青睞。
從主觀方面講,很多企業戰略水平不高,有嚴重的價格依賴,行業競爭遇到難題,首先想到的就是靠價格戰這種最原始粗暴的方式,而不是而非技術、服務創新依賴。這種簡單化的競爭思維,還體現在喜歡卷產能(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約為實際需求量的三倍以上),體現在卷996,以及用罰款扣分的粗暴機制“卷”送達時間、卷速度等。
很多說不要好高騖遠,現在情況下企業只能走廉價路線。我們應該看到,即便是在經濟下行時期,仍有不勝其數致力於品質、服務創新的平價質優消費品牌在崛起。如亞朵酒店並沒有走價格100以下廉價路線,而是維持中高階的定位,把重心放在提升顧客體驗上,目前門店數量從2019年的410家增加到1419家;定位中端市場的瑞幸、茉酸奶、霸王茶姬的發展速度,也並非比蜜雪冰城慢。
尤其是有充足資本和利潤的大企業,完全在新科技領域獲得利潤增長點,比如亞馬遜的收入中,已經有60%來自於雲計算、人工智慧、資料管理等業務;或者將人工智慧、大資料、自動駕駛等技術,應用到本行業中,節省成本、提升服務,而不是靠卷價格和騎手數量——這種前現代方式。
所以破解價格內卷,國家應該切實在破除民營經濟發展天花板,以及居民增收天花板上下文章;而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應該向上創新,而非向下內卷,向下卷終究對自身、對整個產業都不利。

( 去年以來反對行業無序內卷被陸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檔案)
最後筆者再分享最近看到的兩份研究報告中的觀點:一是麥肯錫在4月份釋出的汽車產業調研報告,認為價格戰對銷量的刺激已經微乎其微,淨刺激效果僅為3.6%;二是摩根大通的研報稱,外賣平臺深度補貼價格戰策略是不可持續的,其代價是極為高昂的,比如某新殺入的企業每獲得5%的市場份額,就會產生80億至90億元人民幣的財務損失。這些資訊應該對我們思考價格內卷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