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換”到好企業?

本文是圓方的第1099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現在適合從國企跳槽到私企麼?”

這是前兩天在直播的時候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先聽聽小夥伴們的意見,大家覺得現在是從“國企”到“民企”的好機會麼?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在直播中,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首先“跳槽”這個詞,圓方個人並不是很喜歡。我們個人發展的目標,不是為了換一個每天有固定“飼料”的地方去生活,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去盯著一些存量的東西,更多的還是要去拿到更多的增量。
圓方覺得“創造價值”這個事情在民企可能導向性更明確,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要非常清楚自己在企業中實在創造什麼價值。雖然“國企”本來也應該是這樣,但是因為一些歷史的問題,和考核機制“導向性”的問題,國企對於這方面相對“弱”一些。
不過長期來看,我們能在一個企業生存並且發展,最大的邏輯是我們能夠從外部給這個企業獲得什麼樣的“增量資源”。
其次,如果要去換工作,並不建議主動的去投簡歷什麼的。大部分換工作應該是要去被挖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爭取做一個被挖的人,而不是自己過去投簡歷的人。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沒人挖我呀?其實這個是需要規劃,且可以做到的,透過多去參加一些目標行業的活動,多去認識一些目標企業的boss,展現你的能力等等,都是一個好的辦法。

最後,圓方認為,現在考量一個企業的好壞,早已不應該以所有制來評價了。

畢竟國企和國企不一樣,國企也分,央企,省屬國企,市屬國企,區屬國企。這四個都是國企,但發展前途一樣麼?
即便都是央企,有搞金融的,也有搞汽車的,還有搞鋼鐵的,發展前途一樣麼?
即便是到了最好的央企,你在總部,在子公司,在分公司,在基層,發展前途一樣麼?
所以,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不要簡單去看是國企還是民企,又或者外企。而是要看是不是一個好行業,以及是不是一個好企業。
02
換工作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其實是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真正價值。
許多人總把"平臺光環"當護身符,卻忽略了所有職業選擇的核心都是"資源槓桿率"——即你的能力能否在現有平臺上撬動更多資源增值。
某央企處長離職後創業失敗,根源在於誤將審批權帶來的"權力溢價"當作自身市場價值。
檢驗方法很簡單:假設明天脫離現有平臺,哪些資源會立即消失?哪些能力可以隨時遷移?
在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之後,還需要轉換三個思維。
1. 座標系轉換:
把"國企VS民企"的二維對比,升級為"產業位置×能力圖譜×時代趨勢"的三維模型
2. 價值錨定轉換:
用"我解決了什麼市場痛點"替代"我是什麼職級"的思維定式
3. 生態連線轉換:
讓自己成為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而非組織架構裡的固定螺絲
03
所有職業選擇的終極命題,是如何讓自己成為"價值增量"的創造者和分配者。
國企民企之爭早已過時,真正的聰明人都在打造"個人商業模式":
把能力封裝成可交易的產品,讓資源流動產生複利,使時間投入產出非線性增長。記住:沒有永遠的好崗位,只有持續進化的職業資產。
在數字經濟重構所有行業的今天,真正的職業安全邊際,不在於所在企業的所有制屬性,而在於你能否持續將生產要素轉化為市場價值。
就像水手選擇船隻,重要的不是船體材質,而是這艘船能否駛向充滿機遇的新大陸,以及你是否掌握駕馭風浪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