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姐妹們有沒有發現,最近“吃素”這個話題網上討論度很高。
原因是今年以來有兩位明星接連去世。
一個是年初因為流感併發離世的大S,一個是歌手方大同。

兩個人都是40多歲,正是功成名就,應該享受人生的時候。
雖然離世原因各不相同,但有網友發現兩個人都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
方大同出生在素食主義家庭,一輩子沒碰過葷腥;

大S呢,除了懷孕期間,人生中大部分都在吃素,連蛋奶都不沾。
很多人在討論,長期吃素可能會讓身體抵抗力下降。劉曉慶也在節目中公開說自己很多吃素的朋友都去世了。

我身邊沒有太極端的案例,但是見過不少朋友和青春期的孩子在減肥,每天吃各種蔬菜水果沙拉充飢。
一個朋友說她女兒想減肥,吃了幾個月的素之後,體重確實掉了不少,但身體也是那時候開始差的。
有段時間總是跟她說,感覺自己走路深一腳淺一腳,像踩棉花一樣。
蹲下或坐下,即便起身很慢,還是會頭暈眼黑;
做啥都特別容易累,整個人的情緒也是大起大落的,一點小事就崩潰。
後來我跟她說,千萬別讓孩子靠少吃飯減肥了,正常吃飯多運動,微胖也沒關係。
就像《黃帝內經》裡說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人本來就是雜食動物,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身體才能健康。

尤其是孩子們,他們的身體在發育期,不健康的飲食造成的後果,肯定要比成年人更嚴重。

之前看過一個兒科紀錄片,裡面有個叫浩浩的男孩來看身高。
孩子就診的時候6歲3個月,身高才102CM。
要知道,現在好多幼兒園的娃都已經1米3、4了。
他這個身高,比同齡人平均身高矮了整整17CM!

醫生當時就診斷:這娃屬於“矮小”,而且比矮小還要矮。
更令人惋惜的是,大夫結合生產曲線推測,浩浩成年後只能長到150CM左右。

圖源:《閃閃的兒科醫生》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身高,70%取決於遺傳,30%是後天因素。
按遺傳學算,浩浩爸1米72,媽媽也有1米58,孩子本來能長到1米7。
現在身高體重都不達標,問題就出在“吃”上。
媽媽孕期吃素,先天營養不夠,浩浩生下來才4斤8兩;
出生以後,孩子從3個月就開始吃米粥,跟著爺爺奶奶頓頓青菜豆腐。
反觀浩浩的親妹妹,因為跟著外公外婆,一直正常飲食,身高體重一切正常。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屬於個別情況,人吃素也能做到營養均衡的。”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
因為很多動物性食物中的營養,素食中的含量很少,或者說人體很難吸收。
比如優質蛋白質、鈣、鐵、鋅和維生素B12 ,這些都是保障孩子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
所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觀點是:
不主張嬰幼兒、兒童、孕婦、體質虛弱者和老年人選擇全素膳食。
當然,不建議全素,並不意味著肉可以放開了吃哈。
我身邊也有不少只吃肉,不愛吃菜的孩子,多半都是小胖墩。
短期內可能看著肉嘟嘟孩挺可愛的,但肥胖本身會導致孩子過早發育,縮短長高空間。
更嚴重的,還會患上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老年病”……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陝西有個小男孩,13歲體重就達到了150斤。

因為每天至少吃一斤肉,還不愛吃菜,他小小年紀就被診斷出高尿酸,還有痛風性關節炎,左腳已經開始紅腫脹痛了。
《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裡還有這麼一組資料:
2019年,中國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達到了24.2%,比10年前上升了8.7%。
換句話說:每4個娃裡,就有一個是超重或肥胖的,咱們父母真的不能不重視。
還是那句話:凡事過猶不及。
我們不光要給孩子吃飽,更要讓孩子吃好。
穀物、肉蛋奶、蔬菜水果、豆類……什麼都要吃,而且是適量的吃。

不能太素、也不能太葷,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各類食物到底吃多少?怎麼吃才算好?
姐妹們可以轉發收藏一下中國營養學會的膳食寶塔圖。


很多人看完可能會說,這麼多食材也太麻煩了。
確實,咱沒必要那麼較真,每頓或每天都精準達標。
只要孩子身高體重達標,沒有發育遲緩,總體上能做到就行了。
比方說蛋白質,我女兒這個年紀,早上喝杯牛奶、課間吃一袋每日堅果,再加上午餐、晚餐中的肉類,大體上就能滿足所需。
我身邊也有不少姐妹是發愁孩子挑食,給做了,但是孩子吃得不香或者壓根不吃。
這裡我也分享一下,怎麼應對孩子“挑食”的問題。
01
有沒有可替代的:
如果孩子只是挑某一種食物不吃,而不是全盤拒絕這個大類,嚴格來說,這不算挑食,只能說他是有所“偏好”。
比如不吃蒿子稈,但吃生菜、油麥菜等其他蔬菜;不吃羊肉,但雞肉、牛肉、魚蝦可以接受;不喝牛奶,但酸奶、乳酪可以來幾口。
一個人有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食物,這再正常不過。
如果有食物能替代,或者孩子發育沒問題,真的沒必要強迫孩子。

02
為什麼不喜歡吃?
孩子討厭某一樣食物,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果特別希望孩子接觸某種食物,可以先搞清楚孩子討厭它的原因。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之前沒見過。
看過一個統計,說大部分孩子需要10-15次左右,才能接受新食材。
這種情況,咱們就可以小劑量的提供,搭配上他愛吃的,慢慢滲透。
像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參與準備食物,在接觸中熟悉食材的形狀、氣味……慢慢脫敏。
有些孩子,屬於感官特別敏感的。
他們對食物的口感、氣味、質地、甚至顏色、形狀都有自己的偏好。
那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就是投其所好。
我記得之前知乎上有個爸爸分享:自己閨女特別討厭南瓜和胡蘿蔔。
他問女兒原因,孩子說這兩種食物太硬,南瓜顏色像便便。
這位爸爸就改變了料理方式:把南瓜打成泥,做成糕點,胡蘿蔔也以燉煮的方式出現。
結果女兒不光不抵抗,吃得還挺香。
還有一類孩子,他的“挑食”是心理原因造成的。
比如說吃的時候被嗆到、被強迫進食、吃完之後腸胃不舒服……都可能造成孩子迴避這種食物。
這種情況,我們能做的,就是營造愉悅的就餐環境和氣氛。
孩子放鬆了,負面情緒消除了,也就更容易接受食物。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就是不願意接受某一大類的食物。
那在醫生的建議下,給娃攝入一些補劑作為輔助,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網上有個段子:“孩子不愛吃飯?去肯德基檢查一下。人家可能不是挑食,是挑廚子。”

玩笑歸玩笑,我是覺得,在吃飯這件事上,讓孩子營養跟上是第一位的,抓大放小就可以,咱真的沒必要太較真。
姐妹們家裡有同款挑食娃嗎?歡迎大家來聊聊自己的經歷和看法。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