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位美國媽媽卡羅琳在社交媒體TikTok上分享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親子教育故事,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事情的起因是她三歲的女兒伊芙琳從幼兒園回家後,告訴媽媽老師要求她必須先吃完三明治和黃瓜這些"好食物",才能吃餅乾這類"壞食物"。

老師的教導在大部分人眼中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這讓卡羅琳感到有些不滿。
在她看來,把食物劃分為"好壞"的做法已經過時了。她在影片中說,雖然她自己小時候也是在這樣的觀念中長大,但得益於現在許多育兒和營養專家的指導,她希望給孩子灌輸更健康的飲食理念。
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年僅三歲的女兒就能感覺到這種食物分類方式有問題,並主動和媽媽分享這件事。

於是第二天,卡羅琳在女兒那個可愛的獨角獸圖案午餐袋裡,貼了一張字條。內容是:"嗨!伊芙琳有我們的許可,可以按照任何順序吃午餐。她的食物沒有'好'或'壞'之分——它們就只是食物而已!謝謝!卡羅琳和喬伊"。
她將這個藍色飯盒和字條的畫面拍下來發到了社交媒體上。
支持者紛紛為卡羅琳點贊,認為她的做法非常正確。一位老師在評論中寫道:"作為教師,只要孩子們吃飽了,這就是最重要的。而且說實話,我們太忙了,他們肯定會把所有東西都吃掉的!"

另一位幼兒園老師也表示贊同,雖然她會鼓勵孩子們多吃一些"能提供玩耍能量的食物",但絕不會告訴孩子食物有好壞之分。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卡羅琳的做法提出質疑。有家長擔心:"等到孩子上三年級的時候,還像幼兒園小朋友那麼矮小,你就明白為什麼我要求孩子先吃三明治了。我一直懇求我的兒子先吃三明治,因為他需要長高。"

還有人認為卡羅琳的字條帶有一種消極對抗的意味:"老師應該不是有意刁難,你完全可以直接和老師溝通,而不是在三歲孩子的午餐盒裡放這樣的字條。"面對分歧,成年人之間的直接對話可能會更有建設性。
甚至有人質問:"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一所你不認同的學校?而且我敢保證這就是主流觀點,老師與其他孩子也會說類似的話,你打算給每個孩子都寫字條嗎?"更有網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把這個字條發到網上?這對任何人有什麼幫助嗎?"

面對質疑,卡羅琳詳細解釋了她的育兒理念。在家裡,她會經常和孩子討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如果你只吃胡蘿蔔或西蘭花,身體就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來長出強壯的肌肉。如果你只吃雞肉,身體就沒有足夠的能量整天跑跑跳跳。我們需要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才能確保有精力學習、玩耍和成長。"

傳統的"先吃飯後吃零食"規則,是希望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良苦用心。而現代育兒理念則更強調讓孩子建立健康的食物觀念,避免在小小年紀就對食物產生負面標籤。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其合理之處,大家更支援哪一種呢?
-END-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4414089/note-daughters-lunch-box-school-meal-time-rule.html
文|T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