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若杉
來源 | 若杉生活
ID | Rosan_life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好像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境遇下,都自然而然的被一種“委屈感”所籠罩。
剛剛坐下,在等一杯咖啡的間隙,她便忙不迭地跟我抱怨;
如今倆娃傍身,老公只顧忙工作,不幫他照顧孩子,婆婆挑剔,相處不來,只剩了她一個人帶孩子。
貌似兩年前見她,她也是這番抱怨,抱怨老公不帶孩子,抱怨婆婆性格怪異,抱怨孩子毀了她的大好職業前途。
轉眼兩年剛過,她已升級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唯一沒有變的是抱怨的內容,和眉眼間的委屈。
我聽著她數說著生活中的種種委屈,恍然間想起,那年,我認識她的時候,她還是個職場小妞一枚。
每天畫著精緻的裝,踩著高跟鞋,在北京最高階的寫字樓上班。
但即便如此,她也能找到諸多讓自己委屈不滿的事情……
工作區的午餐太貴,交通太堵,新來的同事,上班剛兩年,吃的穿的用的,都比自己貴好幾個檔次。
工作本身更不用說,雖然前途無限,平臺耀眼,但是,加班是常態。
直接領導是出了名的嚴格,她面對工作,必須打起12分的精神。
因為對工作暗暗滋生出的不滿情緒爆棚,當遇到現在的先生,許諾“可以養她一輩子”的時候,她便開開心心地辭職回家了。
但沒過多久,聽相熟的朋友說,她已經開始抱怨日子太閒、沒有成就感,先生工作忙,陪她的時間有限云云。
我大概也是從認識她以後才意識到,“委屈感”是一個人身上恆定的特質,並不會因為境遇的改變而改變。
因為工作辛苦,覺得委屈,碰到多金愛她的人,願意供養,可以輕易選擇回家。
人一旦被委屈感充滿,就進入以下兩種模式:抱怨或者爆發。
我的這位朋友屬於前者,把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喋喋不休的抱怨。
一個妻子在家中任勞任怨,每一次丈夫做得不好的時候,她就往一個玻璃瓶子裡扔一枚硬幣,等存到了100枚硬幣,她便選擇了離開。
丈夫覺得莫名其妙,妻子覺得滿腹委屈,覺得離開才是自己最正確的選擇。
以前,聽到這個故事,會覺得丈夫做得好差,好不稱職;
但慢慢地開始同情這個丈夫,他連一個改正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妻子單方面踢出了局。
以上,無論哪一種,都是對於感情的傷害,而不是處理委屈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仔細聽,通常可以在很多“委屈感”的背後,聽出“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我委屈”這樣的句式。
生了孩子之後,老公只會工作,婆婆幫不上忙,也是錯的……
她就應該舒舒服服的享受工作,她就應該被照顧、被保護,煩了、累了有人搭把手。
憑什麼世界就應該把最好的、最舒服的生活狀態拱手呈上;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直氣壯地抱怨,有些人的委屈,是說不出口的。
在諮詢中,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在工作中,被同事百般使喚,幹了許多非自己職責的工作。
我鼓勵他去跟老闆說明情況,她推脫許久,始終說不出口。
她說:“習慣了‘委屈’,習慣了被不公平對待,已經不知道如何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
來訪者小時候,習慣了把所有好的讓給弟弟,長大以後,也習慣了做“受委屈”的那一個。
她告訴我:“因為比弟弟大了三歲,媽媽讓她學會謙讓,家裡的零食,只要弟弟喜歡的,都一定留給弟弟。
有一年,她想買一套考試用的輔導資料,媽媽說家裡沒錢,但轉頭就給弟弟買了最喜歡的滑板鞋。”
這些委屈,這些被“不公平”對待的過往,她不知道該去向誰表達,所以,便一直委屈下去了。
我們要開始學著應付各種各樣的“難”,但長大最棒的事情在於,我們開始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沒有人喜歡委委屈屈的生活,想要過得不委屈,有以下兩個方法供你嘗試。
是的,不是妄想改變世界,告訴“別人”我無比正確,我犧牲付出無數;
生完女兒以後,事業依然受到了損害,老公因為正處在職場的關鍵時期,也無暇照顧她和女兒。
但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她說,我決定生孩子的那一刻,就知道,孩子,我是為自己生的。
老公、婆婆能夠幫忙,是額外的福利,如果不能,我願意花時間、花精力照顧孩子。
我們從來都沒有能力控制別人,但卻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並且,承擔選擇的後果。
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好的壞的都一起承擔下來,無所抱怨,才是“為自己生活負責”的態度。
每個人的世界都有不同的標準,也許一不小心傷了你,讓你受了委屈;
這個時候,你要學會的,不是忍耐,不是標榜自己多聖母,又忍了他一次。
而是,清清楚楚地表達:“你這樣做,我覺得對我不公平,我不喜歡。”
有的人,是因為習慣了被“不公平對待”,對爭取自己的權利,感到恐懼。
但這份恐懼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鼓起勇氣表達一次;
你還因此,爭取到了屬於自己的權利,並同時向別人聲明瞭自己的界限,獲得了別人的尊重。
“委屈感”實在不是一個討喜的東西,無論曾經或現在,你感到委屈,你都擁有,不委屈自己的權利。
作者簡介:若杉,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個人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