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文 | 蘇墨 · 主播 | 聞悅
來源 | 洞見(ID:DJ00123987)

最近被《人民日報》的一段話治癒了:
“當你壓力大到快要崩潰的時候,不要跟別人說,不要覺得自己委屈,因為沒有人會心疼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心掏出來,自己縫縫補補,然後睡一覺,醒來又是信心百倍。”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那麼一段至暗的時光。
或是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或是身體的抱恙、學業的壓力,又或是感情的背叛,讓你無助到崩潰。
每當此時,我們是多麼希望有那麼一雙手能夠把自己拉出深淵,然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正如季羨林所說:
“人間萬千光景,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任何時候,能夠真正把你從深淵裡拉上來的,只有你自己。
一個人在低谷時,最明智的活法就是:不訴,不傷,不群。


不訴
遇到難處、心情低落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找人傾訴。
期待能夠博取對方的同情或者幫助。
結果真的會如你所願嗎?
始終難以忘記《呼蘭河傳》中那個片段,村中有人死了媳婦。
大家看似前去弔唁,私下裡關心的、談論的卻是酒菜好不好,雞蛋湯打得熱乎不熱乎。
尤其作者說起,那派光景看起來“好像是過年,充滿了歡天喜地的氣象”,更讓人扎心。
這世上哪有什麼悲歡相通,你天大的事故在別人的眼裡不過是個故事。
這世上又哪有什麼感同身受,你的痛不欲生對於別人而言不過是無關痛癢。
所以,有苦不必逢人就說,因為真的沒人會懂你的感受。
幸運的話,你可能會收到幾句客套、敷衍的同情。
而大多數情形,你的一味訴苦,只會招致對方的嘲笑與嫌棄,甚至成為某些有心之人傷害你的把柄。
媒體人@湯玉麟講過自己的經歷。
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
和他同時入職的,還有一位叫小吳的年輕人,兩人順理成章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後來,湯玉麟在公司勤勤懇懇幹了三年,坐上了經理的職位。
不久之後,公司空降了一名總監。
新總監性格強勢,行事又剛愎自用,兩人常有分歧,湯玉麟的工作很不順心。
為了排解心中的壓力,他經常和小吳訴說委屈、發洩內心的憤懣。
沒想到沒過多久,他就收到了降職的訊息。
不知怎麼,他對新總監的不滿,傳到了當事人耳朵裡。
直到有一天,湯玉麟去食堂吃飯,看到他的那位朋友和總監有說有笑。
他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被出賣了。
想起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
“不要逢人就訴苦,人心難測,看你笑話的人永遠比在乎你的人多。”
世間海水知深淺,惟有人心難忖量。
你四處訴苦,人家把你當笑話;
你拼命喊疼,有人等著落井下石。
與其奢求他人的共鳴,不如嚥下所有的心酸,獨自熬過去。
特別喜歡《我的解放日誌》中的一句話:
“當你想傾訴的話語已經湧到了舌尖,但是把那些話憋回去的瞬間,你就成為大人了。”
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動聲色做自己的擺渡人,才是一個成年人最該有的自覺。


不傷
在他剛上高中的時候,父親突然中風癱瘓在床,讓這個本就家徒四壁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他看見,因為窮被退了親的姐姐,躲在一邊偷偷哭泣;
他明白,為了維持生計,母親偷偷去撿別人扔掉的爛葉子。
他甚至知道,在最難的時候,母親曾經想喝藥一了百了。
然而自始至終,他沒有哭泣,只是拼了命地寫稿、寫稿,直到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命運》,這些憂傷的故事才逐漸浮出水面。
他就是作家蔡崇達。
在讀者見面會時,有人好奇地問一臉陽光的他:
“難道您就沒有傷心、崩潰的時候嗎?”
他笑著反問了一句:
“傷心有用嗎?”
沒有誰的人生總是晴空萬里,總會有烏雲蔽日、大雨傾盆。
在那些暗淡無光、不堪重負的日子裡,抱怨憂傷或許會讓我們心裡舒服一點兒。
然而,當夢醒來,問題依然明晃晃的在那兒。
事情從來不會因為你的號啕而改變,困難也從來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消失。
恰如卡耐基所說:
“抱怨是最無價值的事情,因為它既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減輕痛苦。”
接受現實,迎頭面對,才是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
在外人眼裡,那個靈魂有著香氣的女子李筱懿,似乎是上帝的寵兒。
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有頭腦、有智慧,她的每一本新書問世,都穩居噹噹新書銷售榜首,令人豔羨。
可是,聚光燈下的她有多鮮亮,曾經的她就有多晦暗。
30歲那年,由於紙媒日漸衰落,在報社工作了十年的她失業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與此同時,她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她失去了原本美滿的家庭。
不僅如此,因為沒有了經濟收入,她還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
一連串的打擊讓她崩潰,接下來一段時間裡,她每天渾渾噩噩,不是埋怨命運不公,就是顧影自憐,哀嘆自己的不幸。
直到有一天,她從鏡子裡看見那個憔悴得連自己都差點認不出來的自己,才恍然意識到:痛哭不會改變事實,而只會讓自己更糟糕。
覺醒之後的她,收拾好自己的情緒,一邊在女兒居住的小區裡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方便每天可以看到她。
另一邊,她每天雷打不動4:45起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寫書、做公眾號上。
日復一日、堅定不移,才有瞭如今的回甘。
尼采說:
“你在凝望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如果你總是盯著負面的東西、釋放負面情緒,那麼最終你也會被負能量吞噬。
所以,越是難熬的時候,越不要在那些已經發生的事上執著糾纏下去,讓煩惱和焦慮毀掉你本就不多的熱情和定力。
心可以碎,手不能停。
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終有一天,你會熬過寒冬,遇見春暖花開。


不群
《穿過悲傷的河流》中,失去兒子的卡羅爾,悲痛欲絕。
她無數次找自己的朋友聊天、一起喝酒、一起跳舞,企圖透過熱鬧來驅散內心的痛苦。
然而,當喧囂褪去,那種疼痛更加劇烈。
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日夜裡,她度日如年。
一天,她偶然間捧起了一本哲學書,隨著一段段文字淌入心間,她的心竟莫名安靜了下來。
從那一刻起,她彷彿找到了治癒自己的良藥。
當被命運拋擲低谷的時候,當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時,我們往往越想求助於他人。
卻忘記了,沒有人是你的救世主,自助者方能天助之。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曾歷時8年連續追蹤調查了3萬名美國成年人。
參加者都會被問兩個問題:
第一,去年你感受最大的壓力是什麼?
第二,你是怎樣應對壓力的?
結果發現,治癒一個人最好的力量不在人群,而在自己,其中讀書與運動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
著名主持人朱迅曾在訪談中說,正是書籍和運動讓她度過了一生中最晦暗的兩個時期。
第一次是在剛進入央視的時候,她發現在那個人才濟濟的地方,自己就像一個醜小鴨,什麼都不懂。
儘管自己用盡全力,可在導演的眼裡,她全都是錯的。
聲音不行、姿態不對、內容也不夠出色,甚至還被媒體抨擊為“可愛而空洞的女孩”。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每次錄影,都會躲在牆角大哭。
就在她一度想要放棄的時候,她想起媽媽告誡她的話:
“當你感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妨就去讀書。”
接下來的時間,她重新拾起專業書,默默打磨自己的專業技能,她飽讀文學史書,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
半年之後,她強勢迴歸。
是書拯救了她,她感嘆道,直到現在,無論去哪裡,她的包裡總放著幾本書。
第二次,就是她在舞臺上大放光彩的時候,卻突然被查出甲狀腺癌,不得不離開最摯愛的崗位。
在那段日子,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讓她痛不欲生。
直到開始跑步,一切峰迴路轉。
跑步不僅驅散了她內心的恐懼,加速了病情的好轉,還讓她精神煥發,再次回到舞臺。
如今的她,輕輕鬆鬆就能跑完馬拉松。
正如她所說:
“只要一雙跑鞋,腳下長風起,煩惱煙消雲散。”
《擺渡人》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答案是:你自己。
有些路,註定一個人走;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所以,與其指望別人為你點亮一束光,不如自己提燈前行。
當你崩潰絕望時,就去讀書,在文字中療愈靈魂,在智慧的引領下尋找出路。
當你煩悶彷徨時,就去運動,在暴汗中釋放自己的負能量,在一次次戰勝自我中實現蛻變。
當你懂凡事得向內求時,便是逆風翻盤的開始。
▽
馬丁說: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援,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痛而不言,苦而不語,才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與其四處奔告,不如獨自消化;
與其抱怨感傷,不如沉心蓄力。
當你吞下抱怨,嚥下委屈,熬過命運的淬鍊,你會發現,那些受過的傷,終將成為你生命的勳章。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蘇墨,洞見旗下專欄作家。來源:洞見(ID: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