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年級的期末數學卷,出到了誰的心趴上

文 | 十三姐
深圳南山區小學四年級的期末數學考試卷火了,原因是卷子太難,做不完。連老師都當場傻眼,最後官方通知:全體延遲20分鐘交卷。
這突如其來的20分鐘,看起來是一種通融,實際上是一場侮辱。
侮辱的不是這屆小學生能力不行,而是出題組對自己的“實力”心裡沒數。
說不定他們此前還對自己的出題水平沾沾自喜,現在可好了,被罵上了熱搜。
我特地和一位小學老師深度聊了一下,他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這種看起來內容高深卻特容易捱罵的卷子越來越多。有兩個關鍵詞:1. 新課標。2. 五育並舉。
新課標就是倡導“考試要有真實場景”,五育並舉是說“注重全方位提升學生素養”。
就這麼說吧,這個卷子之所以能印出來發下去,肯定是領導看過的,而且可能很滿意。他們的出發點是試卷題目符合“新課標”和“五育並舉”的大要求,至於學生能不能做、時間夠不夠用,他們估計沒考慮過。
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張試卷裡的題目,你就知道它到底出在了誰的心趴上。
大部分題目,一半都是廢話,但這一半卻是落實新課標和五育並舉的關鍵。
比如這一題:《長城謠》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國歌曲,其歌詞中“四萬萬同胞心一樣”,表達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保家衛國的決心和信念。下面關於“四萬萬”理解錯誤的是( )
題幹這麼長兩行字,除了最後一句話,前面所有字都是廢話,對理解題乾和作答沒有任何用處。
但是這些內容必須寫上去,是為了時刻提醒學生要有愛國情懷。
再看這一題:在《說文解字序》中提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有一位神農氏時代的村民,用結繩來記錄獵物的數量。他的方法是從右往左,滿五進一。第三幅圖表示( )只獵物。
同樣的,前面一堆廢話就算不說,只寫最後一句也能答題。
但是前面這些一寫,就是證明老師時刻讓學生多瞭解歷史,汲取中國古代的智慧。
還有這一題:在全球範圍內,仍有許多地區的人在飢餓中掙扎。這些人每人每週僅需2000克糧食便能維持基本生活。若每位學生每餐都能踐行光碟原則,日均節約食物可達100克。某校1500名學生若能全員投身此行動,一年365天累計下來,將節約多少千克食物?
題幹裡關於“多少人捱餓”、“每週吃多少克糧食”,這些龐大敘事都對做題沒有任何幫助。
但是這麼一寫,說明老師時刻激發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並且提倡關注世界問題、提升格局。
現在是不是有點理解了?

妥妥的符合“上面”的要求。

學生以為“你們在考我數學”,而出題人只是在完成他們自己的「新課標答卷」。
一頓操作猛如虎數學卷子出成了語文閱讀理解,每一頓罵都不是白挨的,這次羽毛真的秀錯了地方。
第一,考試是限時的,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學生耗費大量時間閱讀無意義、無幫助的廢話,導致來不及做題,甚至被搞得思路混亂。

學生在這種情境下還能被激發出什麼愛國熱情、歷史智慧、宏大格局啊?他們只會焦慮緊張,並想罵人。

第二,教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如果真想提升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那麼平時從上課到練習再到作業以及小測驗,就都應該這麼搞。
而不是平時上課省事偷懶,平時作業死板無意義,一點訓練都沒有,一到考試就冷不丁大刀闊斧地“秀”上了。
秀得有水平也行啊,可現在事實證明,命題老師具備這種水平嗎,顯然不。
一份卷子,滿眼的牽強附會、驢唇不對馬嘴、生搬硬套,把所有人整emo了,並不代表他們水平高。
很多題目看起來好像也能解釋通,但那是以“倒推”思路去解釋的,解釋權都在出題人手裡。他們照著答案去出的題,當然覺得很順。
但學生們看到題目去求答案的時候,你的題目到底經不經得起邏輯考驗、到底在不在符合年齡段的認知範疇,是否符合科學的命題邏輯,現在不用多說了。
肯定會有人支援這樣的題目。其實從根本上說,我也支援不死板的、靈活的、有實際意義的考題。
只不過這樣的東西用於篩選非常不錯,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就顯得duck不必。尤其是數學,數學是一種簡單的美,不是加一堆莫名其妙的情懷進去就叫「跨學科」了。
小學考試就應該從學生切身情況入手,而不是以出題人“裝B”需求入手。
關鍵是“教育過程含金量”,而不是“考試卷子含B量”。

平時跨學科教育有嗎?平時上課和測驗時給的思維訓練夠嗎?平時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提升邏輯分析能力的訓練多嗎?

如果沒有這些,試卷再裝B,都不是優秀,只是在秀。
有一些所謂的“創新”,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不是符合客觀規律和科學發展觀的“創新”,一切不以學生真實能力提升為目的的考試都是耍流氓。
我們都能理解這屆教育者的用心和期待。AI時代已經來了,簡單的數學運算要被淘汰,思維邏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但是,目的可不是靠簡單的考試就能實現。

目的之所以能實現,是來自於日積月累的訓練和灌輸。

試問我們現在的小學教師隊伍,真的具備抗打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嗎。
如果一個數學老師上課時動不動就拽一頓“大語文”,讓你從李白的詩和清照的詞裡找數學奧秘,我想不光學生能訓練出這種能力,還會更喜歡數學,甚至更喜歡語文。
但咱們現在的數學老師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踐嗎?
別說沒有了,就連語文老師都不見得能讓學生喜歡李白和清照。
其實現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校還是以大量單調的重複的作業習題為主,一考試想起來要跨學科綜合考察了……

跨學科能力,首先得老師有,其次是教育體系重視且形成習慣,最後才能好意思去考察學生吧。

所以這種考試在傳遞什麼呢,傳遞焦慮。

靠考試來殺雞儆猴,這到底是讓誰培養呢,恐怕又是讓家長回家去培養。

因為家長一看就怕了——“以後的考試都是這種了,你們家長還不著急嗎,還不多拓展一下孩子的解題能力嗎……”
那怎麼辦,學校教育沒有跨學科教育框架,又要讓孩子提升能力,那就只能去外面提升了唄。

每次孩子被要求提升什麼能力,基本都是家長掏腰包。

孩子提升了,家長提升了,補習班老師提升了,唯獨最該提升的教育從業者自己不提升,只知道提升卷子的難度。
總之,現在的問題好像卡在了“擰巴”。
小學教育的“創新”才爬到半山腰,就急不可待地想一覽眾山小,體現自己揮斥方遒的能力,展現自己指點江山的願望,這不捱罵才怪呢。
飯要一步一步吃,不是說數學老師能在卷子里加幾個文學典故,英語老師能扯上幾十個成語塞進翻譯題,語文老師能搞一點數理化的梗,就算跨學科創新了。
亂燉不是創新,創新是要考慮學生,不能只考慮“上面”。
創新不是培訓兩三天、熟讀幾句口號就能出成果的。
創新是整整一代人甚至更多代人從小開始培養訓練的一種思維慣性。
這些年屢次三番出現的這種所謂跨學科考試題目,都只會讓人苦笑,無奈。
大部分以創新為目標的創新,創出來就給人感覺“不地道”。

看似高深莫測,諱莫如深,實際上都在生搬硬套,沒苦硬吃。

前輩們早就說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百年才能樹人,這話不是白說的。如果從現在這一代小朋友開始,耐心地、有效地進行跨學科培養,進行綜合解題和創新能力的訓練,怕是也要一百年後才能讓這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顯得正常、符合邏輯、不會貽笑大方。

不過也有很多家長看到「考試延長20分鐘」覺得是個笑料,我覺得你也不用笑,沒啥好笑的,以後可能這就是大趨勢。很快你就會笑不出來,因為你遲早會發現,小丑竟是你自己。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